自此以後,雙方有技巧的做法就是,彼此都不把每件事情說得一清二楚;因此,國務卿基辛格最後一次訪問北京時,也未試圖探究中國總理心中所想的每一個細節。
美國官員說,基辛格故意不加以探究,因為雙方對於賦予已建立的原則完整的意義,都還需要再加以考慮。
但是,他們強調,盡管問題複雜,美國預期邁向關係正常化必然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美國並未改變對華政策
11月19日是基辛格就任國務卿以來首次會見沈劍虹。二人寒暄一番後,就基辛格去北京簽訂的新公約展開了說明。
基辛格表示,所有的事情都記在公報裏,和上海公報沒有什麼兩樣,隻是中方在最後一刻在第7段的後麵加了一些話。由於他和隨行人員按照原定時間返國,因此沒有時間探究新加文句的意義。就美國方麵而言,一切都和以前一樣,仍以上海公報為基礎。
基辛格說,中國並未表示美國必須與台灣斷絕關係,作為關係正常化的先決條件。這是否表示他們願意與美國關係正常化,而不決定任何先決條件?
“沈大使”表示,這其中必有原因,中國政府希望美國首先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基辛格是一個談判老手,必然相當了解中國。他告訴台北方麵說,他和中國並未就這一點交換意見,事實上,美國甚至尚未開始加以研究。基辛格曾向中國保證,不論美國政府的人事更迭,它對中國的長期政策不會改變。
但是,基辛格保證,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包括1954年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不會有重大變化。
沈劍虹清楚地覺得基辛格對於最近一次北京之行的結果並不很滿意。像以往的訪問一樣,他接受款待宴會,又獲得毛澤東接見。可是,他對於北京的新朋友的幻想已有點破滅。“大使”覺得,也許中國使基辛格為一些文字細節不斷的爭論到深夜的手段,以及在最後一刻提出一些新問題來討論,讓他沒有時間加以考慮或研究的做法,已經開始使他覺得不耐煩。可能令他不滿意的另一個理由是,中國官員經常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向他說話。他們這種做法已到損及基辛格自尊心的程度。基辛格說,在周恩來等人的眼中,他隻是才智中上之士而已。大家都知道基辛格是個才智卓越的人,也是若幹年來華盛頓政界出現的最富才幹的人士之一。被人當成沒有真正學識、缺乏外交技巧和機智的平庸政客,實在令他無法忍受。
另一個明顯的跡象,基辛格現在既然當上了國務卿,就不打算時常訪問北京,為自己加上太多不必要的負擔。也許這就是沈劍虹問他今後是否會維持每年訪問北京兩次的時間表時,他回答說“我懷疑”的原因。他似乎不再喜歡這種訪問帶來的廣泛宣傳。這件事的魅力已經消失。據悉,基辛格有一次說:“權力是一種效力強大的春藥。”如果真是這樣,魅力必然是其中的重要成分。
從與基辛格的會談中,“台灣大使”獲得以下幾個初步結論:
一、出於全球戰略考慮,尼克鬆政府要與北京建立更密切關係,而且有一天要完成關係正常化的決定並未改變。
二、關係完全正常化必然表示美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以及中止承認台灣“政府”。
三、由於水門醜聞,“1974年底”的時間表已經往後移,可能延遲一年。
四、尼克鬆政府希望能夠維持美國對台灣防衛的條約承諾的本質,可是不知道應該如何才能辦到。
五、周恩來最後一刻在新公報中加上的詞句使華盛頓方麵希望,鑒於北京與莫斯科關係日漸惡化,中國大陸可能對台灣問題采取較富彈性的立場,隻要美國確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即讓華盛頓與台北維持實質關係。
六、在獲得能確保台灣安全之前;尼克鬆政府不會對華盛頓―北京―台北的關係采取進一步行動。
又一位美國總統來到北京
1974年,尼克鬆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副總統福特成為美國第38任總統。
在尼克鬆的閣員中,福特首先召見基辛格,並且要他留任,借以告訴華盛頓的每一個人,美國的外交政策不會改變,基辛格在新政府中甚至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福特挽留基辛格表示,中國與美國關係正常化政策將繼續進行,而且,如果可能的話,基辛格將試圖實現即使不現於文字,亦存於他腦海中的時間表了。1974年11月,基辛格又去了北京,離美前,他的助理對每一個人都說,不要期望任何戲劇化的結果;結果大家發現這句話純屬煙霧,因為基辛格促成了北京邀請福特於1975年訪問中國。一份簡短的聯合公報透露這項邀請,內容如下:
美國國務卿暨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於1974年11月25到29日,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與中國雙方舉行了坦誠、廣泛而互惠的會談。雙方政府同意,福特總統將於1975年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
這份公報沒有指明基辛格在訪問期間會晤了哪些中國領導人,也沒有宣稱他們在關係正常化的討論上獲得任何進展,而僅是重申他們仍將信守上海公報原則。
真正值得留意的發展是,基辛格在他第七次訪問北京,未獲毛澤東接見。是提出要求而被拒絕了,還是他沒有要求,中國亦未做此安排?不論屬何種情況,北京是否企圖對尼克鬆訪問大陸已曆時兩年多,而關係正常化缺乏進展表示不滿呢?
有一點很清楚,中國對水門醜聞感到迷惑而困擾。尼克鬆的辭職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中國雖接受了基辛格在1973年11月訪問北京時提出的保證:不論美國政府內部有何變化,華盛頓與北京關係正常化的政策不會改變,但多少對這一保證不大滿意。另外,北京知道福特的任期至少到1976年底,但基辛格擔任國務卿還會有多久呢?他不是有一次因為輿論的批評而說要辭職嗎?如果有一天他真的一怒而離開國務院,那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