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裏根重視同中國的“戰略關係”是和他強烈的反共意識矛盾的,其對華政策在如何處理台灣問題上出現了一些有豐富文獻記載的混亂狀態。裏根執政後,雖迫於國內外的壓力,不得不放棄競選時所作的要使美國和台灣重建“官方關係”的允諾,但他本人以及以他的國家安全顧問理查德?艾倫為代表的親台派卻主張增進與台灣的關係,反對以犧牲台灣的利益來發展同中國的合作。裏根還聲稱要充分實施《與台灣關係法》,包括其中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條款。
從1981年下半年起,不顧中國政府一再作出的強烈反應,裏根政府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而且在所售武器的性能上還有所升級。1981年12月4日,中美雙方就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問題開始舉行談判,中途談判曾陷入僵局,直到1982年8月,經過緊張艱苦的談判終於達成了協議,發表了著名的“8?17”公報,遂使中美關係渡過了一次嚴重的危機。
從1983年起,美國政府由於下列原因而改變了中國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作用的估計。第一,美國認為,與80年代初期相比,美蘇力量對比已經朝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轉變,美國已不再像70年代那樣處於守勢,它已恢複了在全球的主動地位。而蘇聯則日益處於被動局麵,由於其國內經濟體製的弊端、對外擴張以及與美國搞軍備競賽,使得蘇聯經濟形勢日趨嚴峻,經濟發展速度放慢,尤其是入侵阿富汗,使其在國際社會中陷於空前孤立,形象極為不佳。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美國感到利用同中國的戰略關係來抵消蘇聯在全球力量對比中的優勢的需要減少了。
第二,裏根執政初期,以黑格為代表的“大西洋主義者”,站在以歐洲為中心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強調中國對於蘇聯在歐洲的威脅的牽製作用。當喬治?舒爾茨繼任國務卿後,美國對外關係開始向太平洋地區傾斜。裏根政府越來越關注太平洋地區,因而強調中國在亞太地區的作用。
第三,1982年前後,中國對外政策作了重大調整。首先是從70年代末起,中國把國內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方麵,實行了改革開放,因而希望和兩個超級大國都保持良好關係,以便獲得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其次,中國也看到了美蘇力量對比的變化,認為美國在裏根領導下,正在重整國力,而蘇聯則由於其國內的困難已不再像70年代那樣對中國的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了。此時,中國既不必擔心美蘇聯合對付中國,又不願卷入美蘇衝突。另外,中國也對裏根政府的某些言行感到極度的不滿和失望。一方麵,“裏根政府在其任期的頭兩年中由於決心抵製日益增長的蘇聯威脅,甚至比卡特更加積極地試圖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成戰略聯盟”,但當蘇聯入侵阿富汗以及印度支那形勢因越南入侵柬埔寨而日趨惡化後,中國要求同美國進一步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的要求卻又遭到了美國的拒絕。另一方麵,裏根政府又堅持向台灣出售武器並采取事實上的“一中一台”政策。裏根宣布要“充分執行”《與台灣關係法》,威脅要向台灣出售更先進的武器,並聲稱中國不應該幹涉美國的對台政策,他甚至認為中國為了換取美國的戰略合作會“吞下台灣這顆苦果”,雖然真正的形勢並沒有嚴重到使中美關係“退回到杜勒斯的時代中去”,但這種緊張氣氛卻迫使中國重新考慮美國的可靠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開始采取獨立自主,不依附於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也不同它們建立戰略關係的對外政策,這實際上改變了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那種聯美抗蘇的戰略,開始推行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保持較為平衡的政策。中國對外政策的調整使中國在美中蘇三角關係中的地位得到了改革,美國也喪失了它在70年代三角關係中享有的“左右逢源”的地位。中國對外政策的調整同時也促成了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
裏根政府對中國在美國對蘇戰略中的作用進行重新估計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舒爾茨於1982年7月接替黑格任國務卿的結果。1983年2月舒爾茨對中國的訪問是裏根政府調整對華政策的一個標誌。雖然這時裏根政府繼續強調建立牢固和持久的中美關係對東亞地區的穩定以及對美國國家安全的長遠利益的重要性,並且決定把中國作為與美國友好的非盟國對待,把中國從美國出口管製分類的“P”組國家改為“V”組,進一步放寬對華技術出口限製,裏根本人也從執政初期的親台保守立場逐步向美國兩黨主流派一致支持的對華政策靠攏,雖然舒爾茨也承認中國在亞洲具有抗衡蘇聯力量的戰略重要性,但舒爾茨並不重視在策略上利用“中國牌”來影響蘇聯的行為的做法。舒爾茨對戰略問題有更廣義的看法,他對政治和經濟因素也給予足夠的重視,他在承認亞太地區對美國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的同時,更認為中國主要是一個亞洲大國,因而強調中國在亞洲的地區性作用而不是強調中國的全球重要性。舒爾茨還認為,在構築亞太地區的經濟與政治合作的框架方麵,日本才是美國的真正夥伴;在美國的太平洋戰略中,首先要依靠與日本的聯盟。他還認為美國是一個已經振作起來的越來越得勢的國家,麵對著一個被深刻的結構性經濟困擾和不安寧的盟國所困擾的停滯不前的蘇聯,美國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更積極地顯示自己的力量。這樣,盡管裏根政府仍然承認中國在戰略上對美國是重要的,但實際上已降低了中國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