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清明時節喊除妖!老帥午夜縛四凶(18)(2 / 3)

周總理逝世後,朱總萬分悲痛,經常兩眼直直望著天空,熱淚一滴滴順著臉頰往下流,不時地念叨:“恩來,恩來在哪裏?”康大姐說:“我和他一起生活了那麼多年,還是第一次看到他掉淚。”

從周總理患病住院後,朱總就經常向身邊的人詢問周總理的身體狀況,親自到醫院裏去看望。那一晚,人們從電視屏幕上看到扶著手杖的朱老總,舉起顫抖的右手,向周總理遺體行了一個莊嚴的軍禮。可是人們沒有看到,在向遺體告別往返的路上,朱總一直在流淚。那些天,朱總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健康狀況進一步下降,但他仍然執著地投入國事活動。別人勸阻時,他說:“總理去世了,毛主席身體也不大好,我應該更多地做些工作。”他以90歲的高齡,帶著病開會,看文件,找人談話,會見外賓,處理日常事務。當“四人幫”大肆誣陷和攻擊鄧小平同誌時,他在不同場合多次說,在毛主席領導下,由鄧小平同誌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很好,這個班子不要變動。一天,他收到揭發“四人幫”的一封群眾來信,毫不遲疑地轉呈毛澤東同誌並鄭重附筆:“收到人民來信一件,事關重大,請主席酌處。”他接到成仿吾同誌寄來的新校譯的《共產黨宣言》,急忙把老譯本找出來,對照著閱讀了一遍……

由於過度的緊張和勞累,朱總的肺炎複發了。但他毫不在意,照樣工作,照樣會見外賓。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想的還是人民,還是革命。

6月12日,朱總會見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總統迪迪埃?拉齊拉卡。

6月21日,朱總病重了。按照原來安排,他要會見外賓。人們勸他休息,改由其他中央首長代替會見。他沒有同意,堅持會見了澳大利亞聯邦總理馬爾科姆?弗雷澤。由於這次會見時間的改變,朱總在沒有空調的房間裏等得太久,加重了他的病情。

6月25日,醫生會診後,建議立即住院治療。朱總想到次日要會見外賓,說:

“不要緊嘛,等到明天我見完了外賓,再去住院也不晚。”

6月26日,病情突然惡化,朱總才不得不住醫院治療。

7月1日,除肺炎之外,又並發了腸胃炎和腎病,高燒一直不退。這天,朱總把秘書叫到床前,問道:“今天是黨的生日,報紙該發表社論了吧,念給我聽聽。”

7月初的一天,朱總對到醫院看他的李先念說:“我看還是要抓生產,哪有搞社會主義不抓生產的道理呢?”

彌留之際,朱總對周圍人員斷斷續續地說:“革――命――到底!”

“他是抱著深深的遺憾和不安離開人世的。因為他沒有看到禍國殃民的‘四人幫’被粉碎,因為他希望看到第五個五年計劃實現。可是都沒有能夠如願……”

說到這些的時候,康大姐的語調更加沉痛。這不難理解,失去親密伴侶的創傷,是時間無法平複的。但大姐是一位堅強的女性,她很快就控製住了自己的感情,語重心長地說:“對先行者最好的懷念,不能隻是淚水,隻是誓言,而是把他們的事業推向前進,把他們的理想變為現實!”

你說得對,大姐!朱總和其他所有先行者一樣,永遠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將長久激勵我們朝著他們為之奮鬥的目標,奮勇前進!

“四人幫”慶幸朱德去世,他們在走向篡黨奪權的道路上,又搬走了一塊“絆腳石”。於是,趁熱打鐵,緊鑼密鼓,表演大亂中華的醜劇,且越演越烈。就在朱德逝世的第二天,《人民日報》在公布朱德訃告和治喪委員會名單的同時,在第一版發表《發揚井岡山的光榮革命傳統》的文章,介紹解放軍駐井岡山地區某團指戰員“批判鄧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義路線鬥爭的經驗”,一是學習當年紅軍戰士同反動派鬥爭的堅定性,樹立把批鄧鬥爭進行到底的決心;二是回顧井岡山鬥爭時期地主武裝“還鄉團”反攻倒算的曆史教訓,提高批判鄧小平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自覺性……要把這條修正主義路線“批倒批臭”“批深批透”,徹底肅清其流毒和影響。除了利用輿論陣地,掀起更廣泛更深入的批鄧惡浪之外,他們還利用中央召開計劃工作座談會之機,唆使上海、遼寧等地的親信和骨幹炮製了20份顛倒是非、捕風捉影的黑材料,誣蔑1975年的國務院務虛會是“經濟領域裏右傾翻案風的風源”,並追查所謂“風源”,向中央領導發動攻擊。

葉劍英沒有出席這次計劃工作會議,知道這一情況後,非常氣憤。這位老革命家,憑著自己的政治嗅覺,已經預感到“四人幫”在發動新的攻勢,要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了。事情果然不出他所料。

1976年7月,“四人幫”經過密謀,擬定了一個以王洪文名義提出的全麵篡奪黨政軍權的計劃,等待時機成熟,就要拋出來。這個“計劃”的要點是:

積極創造條件,區別不同情況,建立和完善老中青三結合。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較好的,隻需在鬥爭中逐步完善即可,不必把組織問題作為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去搞。一種是需要作些充實、調整的,主要依靠省委自己去搞。再一種是一、二、三把手都問題較多,群眾已不大那麼信任,需要中央直接去幫一手的。

國務院各部的問題,這次鐵道部讓萬裏同誌不管事,專心檢查自己問題,又調了兩個青年幹部去當核心小組副組長,運動有了生氣,看來是得人心的。這個經驗需要總結,並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其他各部,也要積極創造條件,有領導地逐步參照解決。這些部自建立以來,大多沒有好好觸動過。現在的情況是下麵變了,上麵不變或有變也不大,矛盾越來越尖銳。趁這個機會變一下,廣大基層幹部、群眾是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