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的《草案》有兩個“不許”:不許分田單幹,不許包產到戶。此次《決定》隻提:
“不許分田單幹”,對包產到戶則未提“不許”二字,而是靈活地改為:“除某些副業生產的特殊需要和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的單家獨戶外,也不要包產到戶”,語氣十分和緩。《決定》最後表示:“以上各點還不能說是完全成熟的意見,應該在實踐中繼續加以補充、修改和完善”。這是一份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精神的中央紅頭文件,它就是著名的37號文件。
正當各地在貫徹執行中央37號文件和包產到戶有所發展時,新的衝突又爆發了。1980年一二月間,國家農委在北京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加強農村經營管理問題,人們各抒己見。安徽代表從經營管理的角度,介紹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的情況,著重闡述:(一)部分後進農村迫切要求包產到戶。這些地方突出的矛盾是窮,生產隊家底空,連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維持,成為一無所有的空殼。實行包產到戶僅一年,一大批農民翻身,甚至一季翻身。(二)包產到戶是責任製的一種形式,不能同分田單幹混為一談。(三)後進地區長期受極左路線之害,如今中央號召加快發展農業,他們對生產隊搞集體生產喪失信心,希望用包產到戶多收糧食,為四化多做貢獻,這是社會主義積極性的表現。
沒想到這一發言,卻把包產到戶到底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之火點燃了。反對者認為包產到戶是分田單幹,是資本主義,如果不堅決製止,農村社會主義陣地必將丟失!20多年的合作化成果必將毀於一旦,太可怕,太可惜!
部分省、區和新聞係統、經濟研究部門的代表,支持安徽代表的發言,認為講得很有道理,反映了民心。但反對者人多勢眾,一時形成對安徽及其同情者的批判和圍攻。雙方唇槍舌劍,氣氛緊張。
國家農委的一部分領導,則表示按中央文件辦,既不許分田單幹,也不要包產到戶,實際站在反對者的一邊。
1980年1月31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委員華國鋒、鄧小平、李先念、胡耀邦、王任重、姚依林等聽取了會議情況彙報。華國鋒講話強調:“責任製和包產到戶,單幹不要混同起來”,“包產到戶使老的弱的也分了一份,生產上有困難。至於已經搞了的,要認真總結經驗,提高覺悟,逐步引導他們組織起來。”傾向性依然十分明顯。
鄧小平在會上一直在沉思。早在60年代初,他就以“黃貓,黑貓,能抓耗子就是好貓”的妙語支持安徽包產到戶。這次會上,他未就包產到戶直接表態,而是講了農村工作中另一個問題,即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目標,每人收入1000美元。他說:這是一個戰略思想,我們要按照1000美元這個目標,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考慮農村經濟的發展。現在不定出規劃,不確定目標,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這實際是告誡全黨:在農村改革問題上,要有緊迫感,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代,再不能裹足不前了。
鄧小平的講話並未引起一些人的足夠重視。會後不久,中央農委機關的雜誌《農村工作通訊》,迅即按某些領導人的意圖撰寫《分田單幹必須糾正》,趕在2月份該刊發表。文章對安徽包產到戶大加抨擊,指責是方向、道路問題,要堅決與之鬥爭。編輯部還加發按語,責問:“包產到戶到底是集體生產責任製的一種形式,還是實際上倒退為分田單幹?”“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言語尖銳,令人震驚。
為趁熱打鐵,《農村工作通訊》3月的該刊又發表《包產到戶是否堅持了公有製和按勞分配》一文,並有計劃地刊登一些讀者言論和農村經濟“權威”人士的文章,力圖對包產到戶形成一種大批判的聲勢,抑製其繼續發展。
熟悉農村改革的知名人士吳象和新華社記者張廣友深感事態嚴重,立刻趕寫長篇文章《聯係產量責任製好處多》,熱情讚頌包產到戶。《人民日報》負責人大為讚同並支持,在4月9日《人民日報》二版予以全文發表。這期間,《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發表了許多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論述農村改革的大好形勢,有力地回擊反對者的各種言論,立刻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對推行包產到戶責任製給予了很大支持。
這是一場全國性的大爭論,新聞界在爭論,農村在爭論,各省領導也在爭論。任仲夷、池必卿、周惠、李瑞環和四川省委領導人都支持包產到戶。反對者也不乏其人,某省領導表示“寧願遲發財,也不能摔跤子”。有位省委領導甚至說:“我要保持革命晚節,堅決反對包產到戶,反對單幹!”
鄧小平對這一場大爭論極為關注,他大量閱讀有關資料,數次找萬裏交談,了解情況。1980年4月2日,他找胡耀邦、萬裏、姚依林、鄧力群等談話,正式表態:“農村地廣人稀,經濟落後,生活窮困的地區,像貴州、雲南、甘肅等省份中的這類地區,我讚成政策要放寬,使他們真正做到因地製宜,發展自己的特點。西北地區要走畜牧業的道路,種草造林,自留畜要放寬。農村要普遍鼓勵種樹,實行一人種活多少棵樹、誰種歸誰的辦法。有的地區可以搞自留山,要發展多種副業,發展漁業、養殖業……”
鄧小平特別強調:政策一定要放寬,使每家每戶都自己想辦法,多找門路,增加生產,增加收入。有的可以包產到組,有的可以包給個人。這個不用怕,這不會影響我們製度的社會主義性質。政策放寬以後,有的地方一年可以增加收入一倍多。我看到了許多這樣可喜的材料。要解放思想,此事請萬裏同誌研究個意見,提到書記處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