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獄中,薄一波遭到審訊者的無數次毒打,但他堅持真理,勇敢抗爭。
不僅如此,薄一波的一家都遭到迫害。妻子胡明被造反派從廣州揪回北京,在火車上“畏罪自殺”,至今誰能回答她畏的何罪,如何自殺的?三個尚未成年的孩子薄熙永、薄熙來、薄熙成,也都被殘酷地投進監獄。
1975年,鄧小平第二次複出,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代替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由於他的努力,一大批老同誌得到解放。2月9日,中央專案組對薄一波宣布:“現在你自由了,今天就可以出去。”
可到了5月9日,中央專案組又向薄一波宣布:“你不能在北京久住,立刻到河南安陽去。”
薄一波不願再受人任意擺布和虐待,頂住不走。他要申訴,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又給鄧小平寫了一封,請他轉呈毛澤東。
盡管鄧小平堅決不同意把“六十一人”定為叛徒,但是中央專案組背著鄧小平,仍然宣布審查結論,說:“薄一波是個叛徒,根據黨章規定清除出黨。”然後,還說遵照毛澤東的指示精神,每月發給薄一波200元生活費。
薄一波對“叛徒”罪名不服,他再一次申訴。
8月15日,他給毛澤東寫了第二封信,寫道:“不久前,專案小組正式向我宣布了中央審查小組給我們的結論。這個結論不符合曆史事實,我不能同意。在取得專案小組同意的情況下,我寫了對這個結論的意見。我迫切希望主席能看到,給予審查批示。所以,除送專案組外,直接從中南海西門呈送給您。”
他和全國各地來京喊冤的上訪者一樣,親自跑到中南海大門外,投了這封信。同時,他把信抄寫了好多份,送給其他中央領導,希望通過多種渠道傳到毛澤東手上,使毛澤東了解他的冤情。
劉瀾濤也是被紅衛兵“抓叛徒戰鬥隊”揪出來的。
1966年11月中旬的一天深夜,時任西北局第一書記、蘭州軍區第一政委的劉瀾濤,在工作十幾個小時後回家的途中,被“戰鬥隊”攔住汽車,野蠻地揪走。
細心的人曾經作過統計,在“文革”中,劉瀾濤挨批鬥的次數創下了全國記錄。從1966年11月中旬被抓,到1968年1月,僅僅14個月裏,遭受各種批鬥竟達到1000多次,平均每天挨批3次以上。他被捆綁在大卡車上進行遊鬥的次數,也是創記錄的。紅衛兵把他用麻繩五花大綁,反剪雙手捆在卡車上,頭上戴著紙糊的高帽子,脖子上掛著一塊沉重的黑牌子,從一個城市鬥到另一個城市,從酷暑鬥到嚴冬。每次批鬥會,人多之時達24萬之眾,人少時幾個人也照批。
康生有一條荒謬的邏輯:丈夫是“叛徒”,老婆肯定是“特務”。因此,在把劉瀾濤當成“叛徒”抓出來時,便無中生有,捏造誣陷說:“劉素菲是劉瀾濤的老婆,是特務,為什麼不批鬥!”
造反派們聞風而上,不僅揪鬥劉素菲,還對她拳打腳踢,殘酷折磨。1968年元旦,劉素菲不堪忍受折磨,被迫跳樓自殺。五天後,專案組才通知她的孩子們,不但不說明死因,不讓劉瀾濤向遺體告別,而且還喪失人性地對孩子們說:“你們的母親自殺了,自殺就是叛徒。火葬及一切費用自理,骨灰不能存留安放!”幾個孩子隻好帶著媽媽的骨灰輾轉躲藏,悄悄地安放在陝北米脂老家。
劉瀾濤的大兒子劉冀阜被打成“反革命”,才14歲的小兒子劉冀燕也被揪鬥,被逼得隻有四處流浪。
中組部部長李楚離,在草嵐子監獄時是同敵人英勇鬥爭的英雄。1966年9月28日,也被當作“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成員給揪了出來。加給他們的罪狀是:“劉鄧黑司令部的大將”“安子文反革命修正主義集團的副帥”“彭羅陸楊反革命集團的重要成員”。從1968年2月12日進監獄,到當年11月8日期間,據專案組審訊記錄記載,共被刑訊逼供、揪鬥毆打194次。
同是草嵐子監獄英雄的孔祥禎、馮基平也沒有躲過劫難,都是先被關進監獄,後又被押解流放。
1966年12月26日,這天應該是好日子,迷信點說全是雙數,吉利,另外,還是毛澤東的生日。但對南開大學前黨委書記高仰雲來說,是最最不幸的一天。就在這一天,他的全家被首創的“抓叛徒戰鬥隊”掃地出門,有人鄙夷地指著一間茅房對他說:“這兒是圈狗的,你們以後就住在這裏。高仰雲是從敵人的狗洞裏爬出來的,現在進去臥我們的狗洞。”
公安部長徐子榮,也被康生定為“叛徒、特務”。徐子榮被折磨死後,專案組向他的妻子孟鬆濤無情地宣布:“叛徒、敵特分子徐子榮的骨灰,一不能進八寶山革命公墓,二不能埋在院子裏,三不能放在家裏。”
孟鬆濤聽後在心裏哭訴:“子榮,你為之奮鬥了一生的新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竟沒有你的一寸安魂之所!”
往事不堪回首,“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用血淚和死亡寫就的。
1978年6月,當中央專案組負責人火氣很旺的到中組部大發脾氣時,胡耀邦已組織人員著手解決“六十一人案”。他深知中央專案組不僅不會讚成,不會提供給他們掌握的任何材料,而且,還不許他們到中央檔案館查閱任何資料。但是,胡耀邦決心已下,一定要把康生製造的冤案徹底平反過來。
得到葉劍英、陳雲、鄧小平等中央主要領導的支持和同意後,胡耀邦決定由賈素萍、倪書林、周曦和、張漢天四人對“六十一人案”進行調查。
為了減少阻力,胡耀邦叮囑他們,道:“此案關係重大,先不宜聲張,要審慎、深入、踏實地進行調查研究,珍惜每份資料,抓緊時間,爭分奪稱,爭取三個月複查完畢,寫出複查報告,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時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