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的以上兩方麵內容,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同時也回答了理論界熱烈討論和人們關心的一些重大問題,對中國私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和深遠的指導意義。根據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國家已在財稅、金融、投資和計劃體製的改革等方麵邁出重大步伐,政府各有關部門也進一步改革管理體製,轉變職能。同時對私營經濟也“依法加強管理”。1993年5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了《關於促進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對私營經濟的經營作出了若幹新的規定。如邊遠貧困地區申請從事私營企業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根據“先放開,後規範”的原則,可以在備案後允許從事經營活動,不發照,不收費,待條件成熟後再進行登記注冊;允許私營企業根據自身條件從事跨行業經營或綜合經營;支持私營企業舉辦中外合資經營、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從事“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
在鄧小平南巡談話精神和十四大精神指導下,自1992年下半年至今,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先後作出了進一步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決定,相繼推出具體政策和措施以扶持、鼓勵私營經濟的發展。歸結起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麵。
1.製定和實施地方性私營經濟發展條件、規定或意見。全國已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製定了促進私營經濟發展的規範性文件,如條例、規定、意見等。四川省於1994年底頒布了我國第一部關於私營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四川省私營企業條件》。較早出台這類文件的廣東省、山西省等,私營經濟發展逐漸進入規範化管理。許多省份把發展私營經濟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規劃,規定了發展目標。如湖南省提出把私營經濟等非國有經濟納入社會經濟總體發展規劃,製定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措施;山西省把發展私營經濟作為振興山西經濟的戰略重點,列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陝西省把發展私營經濟作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不管是關中還是陝南、陝北,對私營經濟都放手發展。
2.“放開政策”。1992年以來,許多省、市先後提出私營經濟發展“四放開”“五不限”政策。1994年春,陝西省提出“四放一保”,就是對私營經濟要放開經營實體,放開經營範圍,放活經營方式,放活管理方法,保護經營者合法權益。秦皇島市提出發展私營經濟“五不限”,一是發展比例不限,能發展多大比例,就發展多大比例;二是隻要符合產業政策,發展速度不限;三是從業人員和經營規模不限,允許和支持私營企業搞大聯合,辦大企業,發展大集團;四是經營範圍不限,除少數國家控製的行業和商品外,一、二、三產業都可搞;五是經營方式不限。
3.開辦私營經濟試驗區。如投資5000萬元的洛陽私營工業園,這是我國第一家私營高新工業園,主辦者稱,凡進入洛陽炬星科技工業園的企業將一視同仁,除享受國家級開發區特有的優惠政策外,還將製定更為優惠的政策和措施。其他有上海青浦縣的“富民私營經濟開發區”和嘉定區的“希望私營經濟城”,武漢的首家民營經濟試驗區等等。有些地方還專門製訂了私營經濟開發區投資優惠政策,如安徽省蕪湖市《私營經濟開發區投資優惠政策》。
對私營經濟發展的兩個重大理論問題的思考
私營經濟持續適度發展下去,會不會衝擊公有製經濟的主體地位?
城鄉私營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生產力落後的條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同時又具有較大的可控性與可塑性。從整個國民經濟全局來看,私營經濟多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吸收勞動力多,經濟比重不大,是不難對其控製和管理的。私營經濟的長期高速發展會對公有製的實現形式產生影響,但不會對公有製的主體地位造成太大的衝擊。
在我國現階段,私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很小。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87年在整個工業經濟產值中,私營經濟、個體經濟僅占2.3%。即使到了1992年,個體、私營經濟工業產值也僅占全國的6.7%。另據有關部門預測:到1998年,包括私營經濟在內的非公有製經濟比重將占20.2%,到了2010年,非公有製經濟比重也隻占30%。同時,我國的私營經濟既沒有可能像在資本主義社會裏那樣發展成為一支獨立的經濟力量,建立自己的金融體係和流通主渠道,又不能直接同國際資本進行聯係。況且,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金、技術、原料、市場等種種困難,迫使它隻能在有限的範圍內存在和在一定規模上發展,而且不得不同社會主義經濟建立起各種聯係,並尋求多方支持和幫助。這一點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逐步加強。在資本主義製度,私營經濟的發展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私營經濟的發展不是走向完全的資本主義,而走向類似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形式,即受到社會主義國家嚴格控製、管理和監督的經濟形式。這一情況,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有充分的可能與條件,把私營企業,特別是私營大中型企業引導到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