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四項基本原則為本!改革開放強國之路(22)(3 / 3)

經濟研究中心認為,國民經濟的調整,並非是全線後退。要後退的主要是基本建設和與此相關的機械工業、鋼鐵工業。許多部門應當前進,農業、輕工業、能源、交通運輸、商業服務業、科教事業以及為企業設備更新改造服務的機械工業等,應當前進。因此,調整並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方針。

1981年上半年經濟研究中心關於國民經濟調整的許多政策建議提出了對進一步調整和克服困難的基本途徑的設想,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視。

經過一年全黨上下的努力,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的局麵得到了調整,並取得了明顯階段性成果。

第一,調整輕重工業的比例關係。在原材料和能源供應、銀行貸款、挖潛革新改造、基本建設、利用外彙和引進技術、交通運輸六個方麵優先保證輕工業發展,使輕工業獲得較為迅速的增長,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顯著上升。重工業也改變了服務方向,實行麵向人民生活,麵向輕工業、農業和出口,從而促使工業內部結構開始趨於合理。與此同時,農業生產由於農村政策的調整和農業管理體製改革的推動,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樣,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比例關係就得到了改善。

第二,調整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係。1981年,政府采取了堅決措施,切實壓縮基本建設規模,認真清理在建項目,堅持做到“退夠”。這一年,基建總投資由1980年的500億元,減為300億元,削減了27.8%。同時,在各個生產領域開展增產增收工作,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增加消費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農副產品和一些長期短缺的輕工業產品的生產,保證消費品的市場供應,適當提高廣大人民的實際消費水平。這樣,過去那種積累和消費比例嚴重失調的狀況,就有了很大的改善。

第三,調整財政收支和市場物價的關係。1981年,國務院采取一係列果斷措施,控製市場物價,製止濫發獎金,嚴格財政和信貸管理,控製基本建設規模,大幅度壓縮行政開支,等等。通過艱苦努力,1981年的財政收支實現了基本平衡,財政赤字從1979年的170億元、1980年的127億元,降低到1981年的25億元。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財政收支從有很大赤字達到基本平衡。價格水平升降相抵,總的趨勢是穩中有降。

1981年11月,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在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關於《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今後經濟建設的方針》的報告中,對一年來的經濟調整作了總結,肯定了調整工作取得的成績。並宣布:1981年國民經濟計劃預計可以勝利完成,穩定經濟的目標能夠基本實現。

報告進一步闡明了我國今後經濟發展的道路,提出要切實改變長期以來在“左”的思想指導下的一套老的做法,真正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走出一條速度比較實在、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實惠的新路子。圍繞著提高經濟效益,走出一條經濟建設的新路子,必須認真貫徹執行下列十條方針:

1.依靠政策和科學,加快農業的發展;

2.把消費品工業的發展放在重要地位,進一步調整重工業的服務方向;

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強能源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建設;

4.有重點有步驟地進行技術改造,充分發揮現有企業的作用;

5.分批進行企業的全麵整頓和必要改組;

6.講究生財、聚財、用財之道,增加和節省建設資金;

7.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增強我國自力更生的能力;

8.積極穩妥地改革經濟體製,充分有效地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

9.提高全體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大力組織科研攻關;

10.從一切為人民的思想出發,統籌安排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

這十條方針,是“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的具體體現,是建國以來特別是近三年來的經驗積累。其實質就是要提高經濟效益,提高經濟質量。

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資料,1979年到1981年三年調整期間,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不但沒有下降,而且有適度的上升,經濟沒有倒退,而是在調整中前進。1979年我國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175億元,完成計劃的101.5%,比上年增長8.5%。1980年,我國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619億元,完成計劃103.2%,比上年增長7.2%。其中工業總產值達到4992億元,完成計劃103.1%,比上年增長7.2%。1981年,在大調整的情況下,我國工農業總產值達到7490億元,比上年增長4.5%。

在調整經濟取得初步成就的同時,中央決策層的領導也清醒地看到,調整工作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運用行政強製手段,靠緊縮必要的開支來實現的,因而是不鞏固的。要繼續保持財政和信貸的基本平衡,使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實現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還需要經過相當的時間和作出艱苦的努力。高層領導頭腦的清醒,這對於國家經濟大政方針的正確製訂和實施,意義自然是十分重大的。

(選自張湛彬:《大轉折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