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平息暴亂定大局!“南巡”談話滿眼春(13)(2 / 3)

5月21日,上海宣布取消漲跌停5%幅度的限製,正式放開全部股份企業。自1979年底外資銀行涉足北京以來,外國銀行駐華各類金融機構已達270餘家。新興的房地產業也深為海外看好,已有200多家中外合資、合作經營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開始運轉。

新華社5月22日報道,我國將加快土地使用製度改革,推廣土地有償使用辦法。

5月28日,物資部與上海市共同組辦的上海金屬交易所正式開業。這是物資流通體製改革邁出的新的重要一步。

5月29日,擁有8億元總股本的上海氯堿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社會公開發行首批3.2億多元股票,這標誌著國內規模最大的股份製企業正式投入運行。據不完全統計,到1992年為止,全國已有股份製企業3220餘家,其中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的有89家,股金總額58.1億元。

保稅區成為對外開放新領域:繼上海、天津、深圳設立保稅區後,1992年5月,我國又興建了大連、廣州保稅區。山東、浙江、江蘇、福建等沿海省份也正在籌建保稅區。

廣西形成開放新態勢。1992年1至5月,廣西與越南接壤的7個縣市邊境貿易額比去年同期增長98%。

“三資”企業迅猛發展。1992年1至5月,福建平均每天新批準外資企業近5家。創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紀錄;北京市幾乎每隔兩天就有一家合資企業誕生;近5個月來,汕頭特區平均每天有3家外資企業落戶;天津、浙江、山東等省首季外商投資均創曆史同期最高紀錄。據國家工商局資料,1992年第一季度,在我國登記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就達3837戶。

四川推出拓展外向型經濟新方略,借“邊”出境,借“船”出海。1992年前5個月共引進外資6000多萬美元,外資企業已達650家。香港中渝公司一次投入5億多元,對麵積為133公頃的重慶市新城開發區進行綜合開發,創下內陸城市利用外資大麵積進行土地開發的先例。

國家科委、國家體改委6月份決定:在北京、沈陽、武漢、重慶、中山5個開發區進行以產權製度、分配製度等為重點的綜合改革試點。

6月初,武漢市公安機關推出為“三資”企業服務的新措施,改變過去對“三資”企業的多頭管理、交叉管理,出入境和戶政管理部門實行24小時簽證服務等。

6月10日,公安部發出通知,嚴禁公安機關越權插手經濟糾紛案。

6月11日,新華社報道,撤銷國務院生產辦公室,成立國務院經濟貿易辦公室,朱!基兼任辦公室主任。

6月14日,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原國務院生產辦5部門發布《股份製企業試點辦法》。

經濟升溫,人才需求驟增,1992年高校本科畢業生56.4萬,研究生畢業2.6萬,社會需求量達90萬人,各地爆發人才爭奪戰。

1992年第13期《半月談》,還對鄧小平南方視察半年來中國改革開放新態勢做了以下記錄:

財政部決定:從1992年起在浙江、遼寧、新疆、天津、武漢、青島、大連、沈陽、重慶9個省、區市率先實行分稅製財政體製改革。

國營大中型企業進入轉換機製改革軌道:上海又有300家企業、60萬職工進入類似“三資”企業運行的“快車道”。北京40%的國營大中型企業進行比照“三資”企業政策發展股份製改革。四川、遼寧緊緊跟上。全國實行勞動、人事、分配製度3項改革試點企業已逾1000家。

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加速縣級機構朝著“小機構,大服務”方向前進。全國已有23個省、市、區確定了290個縣(市)改革試點。

民辦科技實業登上新台階。由以貿為主轉向以技術開發為主,一些民辦科技企業建立了相當規模的生產基地。全國民辦科技企業已有2萬家,從業人員50萬,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

沈陽3家高科技企業首次發行內部股票,專利和科技成果等知識產權可作價入股。體現了知識和技術的價值。

湖北提出推進以武漢為“龍頭”,以長江經濟帶為主線,加上“三江”(長江、漢江、清江)、“兩線”(京廣、漢渝)開放開發新戰略。“沿海、沿邊、沿江”經濟區域發展戰略形成,對外開放從沿海向內陸縱深發展,蕪湖、九江、重慶等長江沿岸10個中心城市全部對外開放。

江蘇實施“三沿”推進戰略,即充分利用沿海、長江沿岸和新亞歐大陸橋沿線的優勢,全方位推進對外開放。長江沿岸各市紛紛自費興辦開發區實行成片開發。

西藏確立擴大開放基本戰略,充分運用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大力發展毗鄰多國的邊緣優勢,以發掘青藏高原旅遊資源為突破口,推進改革開放。為步入國際經濟大舞台,山東決定走好廣開國外籌資渠道、抓緊現有企業改造、鼓勵鄉鎮企業涉足國際市場等四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