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三兵團攻打歸綏的戰鬥就已經是刀出鞘、箭上弦,即將打響。可是,11月9日,華北軍區和三兵團突然得到毛澤東的電令:“楊成武停止攻歸綏,即在歸綏、卓資山、集寧地區休整,待東北我軍南下攻平津時再攻歸綏。”這一下把三兵團將士們搞懵了,要西攻綏遠,主要目標就應當是攻克綏遠省的省會歸綏。為了打歸綏,可以說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做了多少準備。為什麼突然又不打了呢?但是,隻要命令來了,就必須立即執行。三兵團隻好停下來休整。
為什麼中央軍委已經確定攻打歸綏的計劃會突然發生變化呢?這不是華北戰場上的原因,問題出在淮海戰場上。
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其進展相當順利,我軍很快就把劉峙、杜聿明集團的幾十萬大軍分割包圍。淮海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基本上都是蔣介石的嫡係,國民黨軍隊中的所謂“五大王牌”,除已經消滅的三支以外,都在這裏。如果這一仗把蔣介石打痛了,他很可能強令傅作義把華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調至淮海戰場加強力量。不說全部60萬,至少屬於中央軍係統的40萬是完全可能調過來的。因為,在蔣介石心目中,守淮守江,無論如何也比守華北要重要得多。如果蔣介石真的要這麼幹,由於東北野戰軍主力還沒入關,我軍對天津、塘沽地區還沒有形成完全的封鎖,且還沒有海上控製權,蔣介石的軍隊是完全有可能從海上南撤的。這樣的結果,既不能在華北消滅這些敵人,又大大增加了淮海戰場上我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的負擔。所以,為了堅決把華北的60萬敵軍留住,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定進一步采取措施。這其中的一條就是暫時放棄攻打歸綏,因為歸綏守敵不多,傅作義有可能認為歸綏不可能守住,西援的意義不大,就幹脆不去援救。毛澤東這時不能允許出現這種可能,他要的是絕對的把握。同時,如果我軍攻歸綏,也還可能出現另一種情況,就是傅作義將他晉綏係統的軍隊西撤綏遠,固守老巢,而讓蔣介石的中央軍係統部隊南撤,這種情況也是毛澤東所不允許的。所以,他決定讓三兵團攻打歸綏的計劃改為攻打張家口,包圍傅作義唯一的一個嫡係兵團孫蘭峰兵團。孫蘭峰兵團是傅作義的命根子,傅作義無論如何也不能不派出部隊前往援救。為了保住他的命根子,他也就不可能向南撤走。三兵團轉向張家口地區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堵住傅作義係統的軍隊有可能向西退走之路。總之,毛澤東的打算是讓華北的敵人既不能向西逃,也不能向南逃,就是要將其抑留在平津地區,以便在東北野戰軍主力入關之後將其全部消滅。關於這一點,毛澤東在11月13日給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的一個電報中說得很清楚:“重在抑留傅敵於平、張、津、保地區,不使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南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