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傅作義製訂了“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變”的方案,並將60萬大軍布成一字長蛇陣的時候,南邊的淮海戰役已經打響。在西柏坡的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幾位負責人對於如何解決華北的傅作義集團,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他們一致認為,淮海戰場上的形勢,對於蔣介石政權的命運至關重要,隻有守淮才能守江,隻有守江才能保住蔣介石政權,這乃是兵家之共識。蔣介石要把傅作義集團撤往江南,從蔣介石方麵來看,應當說是目前能夠采取的多種選擇中的上策,因為這樣做既可以保存大量實力,又可以大大加強江防。如果傅作義服從了蔣介石的這一決定,將對我軍的南下渡江造成很大的困難,推遲消滅蔣家王朝的時間。傅作義所以不願南撤,是出於保存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假若他看到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保住時,完全可能向南方撤走,而撤退的路線肯定是從天津、塘沽走海路,因為平漢線和津浦線現在大多地區都已是我軍控製的解放區,幾十萬軍隊加上隨行人員和家屬要從此順利通過是絕對不可能的。而天津和塘沽一直是傅作義重點設防的地區,加上從遼沈戰場上撤回來的敵十七兵團,敵人兵力不薄,這一地區又多水網地帶,對我軍行動不利。所以,隻有這一條路可能是傅作義南撤的活路。當然,要傅作義下決心南撤,或要傅作義下決心不南撤,都不容易,因為這其中既有軍事上的因素,也有政治上的因素。從我方的戰略意圖出發,是要再一次設法將其留在華北。上一次抑留傅作義,是為了不讓其出關支援東北戰場;這一次再行抑留傅作義,是為了讓其不向南撤,而且要在華北地區將其全部消滅,以確保我軍解放江南的總計劃實現。
根據上述判斷和考慮,中央軍委采取了一係列重要措施。當我們今天回顧這一時期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對華北和整個全國主要戰場上所做出的不斷變化而又十分靈活的指揮部署時,不由得對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軍事家的指揮藝術由衷的敬佩。
首先,毛澤東要華北軍區拖住傅作義,讓他難以脫身。這次拖他的動作要比上次派三兵團西進綏遠的動作更大。
這時,西進綏遠的三兵團已經解放了綏遠全省的大部分地區,隻剩下省會歸綏等少部分地區,楊成武已經向中央軍委提出了攻打歸綏的報告。攻打歸綏,就等於是在搗毀傅作義在北方的老窩,傅作義不能不派兵援救。所以中央軍委決定由三兵團攻打歸綏,並讓二兵團配合三兵團的行動。為此,毛澤東給華北軍區聶榮臻和薄一波、滕代遠,二兵團楊得誌和羅瑞卿、耿飆,三兵團楊成武和李井泉、李天煥同時發出了下麵的電報:
(一)同意(三兵團的)楊、李、李24日24時電,戌灰(按:即11月10日)開始打歸綏的意見。(二)(二兵團的)楊、羅、耿即令三縱轉至興和、集寧地區,以主力位於集寧固守阻敵,以一部位於興和阻滯援敵前進,該縱務於戌微(按:即11月5日)以前到達興、集地區。(三)楊、羅、耿率四縱及其他各部越路南下,準備隨三縱後跟進至興、集地區,擔任阻援。是否應留一部在路北或路南擔任破襲平張段,請楊、羅、耿籌劃電告。(四)楊、羅、耿所需糧彈等項供應,由聶、薄、滕負責。(五)軍區兩個炮兵連現在何處,戌灰(11月10日)以前是否能到歸綏,盼聶、薄、滕即告。
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楊成武率部進行了攻打歸綏的各種準備。10月31日攻克了安化。11月5日,所屬部隊已經進入了攻城的前沿位置。與此同時,由於傅作義在蔣介石的策劃下突然要搞偷襲西柏坡的“援晉行動”,按照中央軍委的緊急命令,華北的二兵團從平張線星夜南下,而傅作義則在平張線上還有兩個軍的兵力,這樣一來就使得平張線上的我軍力量頓時顯得薄弱。為了保證三兵團攻打歸綏時不讓平張線上的敵人向西開進,影響三兵團攻打歸綏,毛澤東又在11月5日命令由程子華和黃誌勇率領的東北野戰軍已經進入熱河的先遣兵團立即向北平東麵的遵化、薊縣開進,從北麵威脅北平。東北野戰軍的先遣兵團包括東野的四縱、十一縱,還有三個獨立師和一個騎兵師,共有12萬人,這支強大兵力隨時可以向北平發動進攻。這12萬大軍擺在北平的東邊,就會使傅作義不敢派兵西援,這就使得楊成武攻打歸綏的行動更無後顧之憂。根據各方麵的情況,毛澤東已經電告楊成武:發起總攻的“具體時間可以定在15日左右”,並“爭取10天左右攻克歸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