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衝動。我們的投資組合常常不是精心構思後形成的。這主要緣於兩種衝動:其一,我們在買入新投資品種時總是過於急切,而在賣出現有投資時又太過猶豫不決。第二種不利衝動是,我們總是把資金弄得過於分散,而不是隻建立一個投資組合。這樣的安排有助於我們控製支出,避免冒太大風險。但是,這樣也會導致投資組合回報率低下。其結局是投資過於分散,既非股票和債券的合理組合,也不是各類股票的廣泛選擇。
——過於自信。絕不要忘記那條無可辯駁的真理:作為一個群體,投資者是不可能跑贏大市的,因為正是他們的聚合才形成了大市。算上投資成本,投資者總體而言是注定落後於大盤的。但是,我們卻過於自信,大都相信自己能脫穎而出,跑贏大市,這會造成交易過於頻繁,產生不必要的高額成本。
——心浮氣躁。我們收看各種財經節目,揣摩財經信息,和同事討論股市行情,我們喜歡這種加入股民隊伍的參與感,我們需要覺得自己參與了自己的投資。這沒錯,但投資遠比掙錢複雜。對很多人而言,投資是一種嗜好。這未必不好,如果熱衷於投資,就更可能為實現各種投資目標而攢錢。問題是,我們越關注自己的投資,就越容易受到誘惑。很快,我們就看到了過多的買賣操作,冒各種不必要的風險,結果常常是災難性的。
把握好理財心態
理財時持一顆平常心可使你有效地避免個人理財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過分自信也是個人理財中一個最常見的誤區,尤其是當人們有過某些經驗或知道一些具體信息時——無論所知是多麼有限,都傾向於自做主張。這就是一些股民根據有限的信息或者某人透露出的一點某公司的產品情況就搶購股票,結果卻一敗塗地的原因。有的人與此相反,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分相信專家指導,不相信自己。其實專家們不可能預測到任何東西。比如,雖然利率和股市之間確實存在著微妙的相互聯係,但金融專家不可能用金融規律來提前說明利率的變化方向。當然,這並非說個人理財時不需要專家,而是說不要迷信專家。
生活中多是小事,對工薪階層而言個人理財自然也應從小事做起。比如食品開支、水電氣費、應納稅款、外出就餐、信用卡和其它各種銀行服務的手續費、有線電視收視費、購買衣服和鞋子的費用、添置其他家庭用品等等,這些開支一般很少但積少成多就會是一個大數目。因此你應在每月初製定出本月的支出計劃,列出必要支出費用,控製好機動支出費用,將計劃外的餘款馬上存入銀行。這樣就可以對自己的財務有清楚的了解,知道自己某一方麵的開銷是否過大了。下一步就可以考慮怎樣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或者少花錢。這樣可以積少成多。另外還應做一張財產明細表,把家裏的資產(存款、國債、股票等有價證券)及負債(如購房貸款、欠父母、朋友的款)一一列出,做到心中有數。
7.情感的力量
發生在幾年前的“9·11”事件給美國人的心靈帶來了無比的震撼,也留下了許多傷痛和思考,傷痛在一點點彌合,思考至今還在進行。直到今天,在美國和“9·11”事件有關的組織、出版物、誌願者依然很多,而且多半還在活動,其中一個名為“心靈救助委員會”的民間團體就在無償地對“9·11”事件的遇難者家屬進行永久性跟蹤式的精神護理並為其子女提供物質上的支持。有人說,是“9·11”讓美國人重新找回了同情和愛。
《假如我們原諒上帝》一書就是由“9·11”以後成立的“心靈救助委員會”資助出版的。作者芭芭拉女士說:“‘9·11’以後,有人看到了一種東西正在‘隻對自己的金錢和時間感興趣’的美國人當中複蘇,這種東西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默契、愛和勇氣、鼓舞和被鼓舞……”
對於情感日漸淡漠、麻木的現代都市人來說,沒有比這本書更好的提醒了。它提醒我們:原來,人與人竟是這樣密切地聯係在一起,人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也遠比我們平常以為的要複雜得多也深刻得多。誰都不是一座孤島,誰也不可能成為一座孤島,但關鍵一點是,不要讓這種美好的氣氛隨著災難的離去而再次遠離我們,而是要讓這些美好的感情和令人鼓舞的力量一直留在我們的身體裏,和心髒一起跳動,和血液一起流淌。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關愛和體恤的,這就像植物需要陽光,生命需要空氣一樣,沒有什麼例外。人與人聚在一起,是緣分,也是責任,即使是身邊的親人,也不能因為你熟悉了,你就可以熟視無睹。“9·11”之後的美國,有一個變化,就是許多美國的大老板都放下了架子去主動跟普通員工交朋友,甚至到員工家裏去吃飯,以增進感情。因為他們意識到,人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有的隻是做人上的不同。
在“9·11”事件中,有許多商界和IT界的精英都死在了世貿大廈的廢墟下,其實他們中的有些人本是有機會逃離大廈的,但他們卻把逃生的路讓給了婦女和兒童,這是人性的閃光,也是文明的閃光。
文明是什麼,文明是社會成長中的營養素,它像一粒種子,植根在人們的心底,雖然有時候會被人們用冷漠來掩飾,但關鍵時刻仍然會產生巨大的力量,這種情感的力量並不隻是為災難所準備,它應該閃耀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刻。
學會感謝,學會報答,這是我們做人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麵。感謝和報答不一定是那種狹隘的、簡單的私人間的知恩圖報,而應是一種大愛,一種博愛。
有一個故事曾讓我感動,是有關拿破侖的。拿破侖生於法國的科西嘉島,他青年時期在法國的布列塔尼省曾受到過一位當地農民的幫助,那位農民用交完稅後家裏剩下的僅有的一點兒錢資助了拿破侖。後來拿破侖成了法國皇帝,他的報答不是給那個農民多少金銀,而是給布列塔尼省以三年免稅的優惠。親情、友情、愛情,哪一樣都是我們人間美好的感情。但越來越物質化的社會讓這些美好的“情”都變味兒了,親情變得淡漠,友情變得市儈,愛情變得庸俗。好像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以金錢和地位來認定的。有的人甚至懷疑一切,幹脆聲言這世上已沒有真情,因為“上帝”死了。
“上帝”沒有死,“上帝”隻是在某些時候會做錯事情。
讓我們相信情感的力量,並請允許我用一句《假如我們原諒上帝》一書的一句話來作為結尾吧:“假如我們原諒了上帝,我們就更應該相信真情,更應該相信愛和付出,或許,正是上帝來提醒我們,讓我們懂得做人什麼是重要的事情,什麼是看起來很重要而實際並不重要的事情。”
8.主宰你的情感世界
有人說過:每一個人,自從出生開始都是孤獨的長跑者,無論身邊有沒有人扶持,這條長路仍得靠自己的耐力進行。我為不負此生而跑。
追求
人一生複雜,一生都在追求,每一個人都在盡著最大的努力,想尋找一條適合自己走的路。我總在想:人活著是為了追求幸福,可最終又得到了什麼?出生時什麼也沒有帶來,離開這個世界時什麼也帶不走。人活著,隻是一個帶著靈魂的軀殼;死了,一切如煙消雲散。當然,也包括我們所追求到的一切幸福。
幸福
有人認為,幸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隻是我們無事忙,像窗台上的沙子把它忽略。有人認為,幸福的得來要靠機會,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幸福,如果不及時抓住,就會永遠失去。不論怎樣,我們都不曾停下過追求幸福的腳步。
幸福是什麼?有人把擁有一份可貴的親情,一份純潔的友情,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有一番偉大的事業作為幸福最基本的詮釋。當然,人生短暫,沒有所謂的花好月圓,隻是長長坎坷的歲月。匆匆一生中,追求最後的幸福也成了很多奮鬥的目標。
在這物質欲極度膨脹的現實社會中,大多數人會覺得得到物質生活的最大滿足便是得到了最大的幸福。其實不然,物質的滿足雖是人生存的條件,但這隻是其次的。怎樣使自己短短的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那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就根本算不上獲得了真正的生活,最多隻是生存而已。
而怎樣才算有活得價值呢?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我覺得隻要自己活得無悔便足夠了。
親情
人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孤立的。他與這個社會,與周圍的人有著必然的聯係,而各種令人感到幸福的情感也會隨之而來。
隨著人是出生便注定了親情。“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被思親”。在異地求學的我每當孤獨寂寞時,便不由的想念父母親情的關懷。一種割舍不了的血緣關係把這種親情緊緊的連在了一起。
在人生旅途中,遇到泥濘時,父母甘願當普通的墊腳石,為我們鋪平前進的路。遇到挫折,耳邊總響起父母親切的鼓勵的話語。兒女的一舉一動,也總牽引著關懷的眼光。正如一首詩:我們的歡笑,是父母臉上的微笑,我們可以走得很遠,卻總也走不出父母心靈的廣場。
愛情
愛情是什麼?有人說它是跳蕩的火焰;有人說它是泛濫的春水;也有人說它是燦爛的花朵。愛情就是這樣,令人心醉,卻也會令人心碎。可無論多麼辛酸苦痛,它卻總誘導人成為情感的奴隸。於我,不知何時,伴隨著對愛情的仰慕,也開始照亮了我的人生。
他,似乎總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就算站在眼前,就算有萬語千言,也隻能化為長長的,長長的歎息。卻又像我心中的太陽,因為隻有他能替我拔開心中的烏雲,能輕輕抹去我如雨的淚,能為我幸福花希望的種子。
愛情就是這樣的難以捉摸。我隻希望有一天能驕傲的告訴他:“曾經有一個女孩為你流了好多淚,都可以化為小溪流了”。無論悲。苦,真正的愛情。仍讓人無怨無悔。
友情
有的人一生中有很多朋友,有的人卻沒有朋友。俗話說:不相疑,才能長相知。‘以誠相待’便成為我交友的準則。因此,也讓我得到了很多珍貴的友誼。朋友間的感情沒有親情那樣濃烈,沒有愛情那樣纏綿,它淡淡的。甜甜的,一如陳酒的清香。讓人感到愉悅。快樂,和朋友在一起總令人心情舒暢。
生活中遇到困難,總少不了朋友的幫助與關懷。那舊時朋友燦爛的微笑,一句句鼓勵的話語,那曾經共同擁有過的美好的歲月,讓人留戀。記得高中畢業那年,朋友們各奔東西時,我總有“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的惆悵與感歎。
的確,昔日朋友怎能相忘,友誼地久天長。
事業
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的大舞台,每一個人都希望創造一番偉大的事業。目的也不過希望過更好的生活,獲得物質上的最大滿足。當然,人的事業沒有永遠的一帆風順。也許你今天是百萬富翁,明天可能將身無分文。一個成功的人需要機遇與奮鬥,隻要相信自己能行,朝著即定的目標一直努力,將會是個成功的人。
不過,在獲得物質上的滿足,得到所希望的一切後,我不希望會有很多窮得隻剩下錢的閑人。最幸福的生活還是怎樣讓自己的一生更有價值。更充實。更無悔。那才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
有價值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也許若幹年後,我們回顧自己所走過的一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遺憾,也不會因平淡無意而懊惱。
努力吧,為追求自己幸福的生活。在每一個人的一生中,你就是主角,你就是自己的主宰。
情感療效劑
“我們會花十幾年的時間接受科學知識的教育,我們會花大量的精力去掌握成功的技巧,但我們很少會花時間去學習愛與婚姻的學問。”這個問題一直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普遍現象。
第一,在婚戀中有一個悖論,一個親密關係,我們越在乎,犯錯誤的可能性就越大,彼此錯過的可能性也會越大。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兩人相愛越深,就容易都變成小孩子,兩人在童年各自家庭形成的家庭觀念就會發生劇烈衝突。
專家指出:“感情越好,我們犯錯誤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如果戀人特別愛我們,我們的心智就會退行到童年,變成小孩子。戀人越愛我們,這個‘小孩子’就越蠻不講理,就越不理智。也就是說,麵對感情特別好的戀人,我們越容易像小孩子一樣處理這個關係。”戀愛中,我們如此。甚至結了婚以後,我們依然會如此,我們會像小孩子一樣慪氣,結果會因為一時衝動而鬧離婚。
“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不會一下子就改變,”要容忍對方的日常習慣,努力去嚐試改變對方。
第二,愛是最容易被濫用、錯用的詞。真愛是“對自己的深深的理解與接受”和“對戀人的深深的理解與接受”的綜合體,真愛的人既自愛,又懂得戀人是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有尊嚴的人。但是,這種真愛是人格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並不容易抵達。結果就導致,太多的人,在太多時候,把愛隻是當作“借口”,折磨配偶,也折磨自己。
把控製當作愛,是對愛最常見的誤解。“把控製當作愛,這種事情非常常見,一方猜疑另一方,而另一方一開始不覺得是問題反而沾沾自喜,覺得這是配偶愛自己的表現。“但這種對愛的誤解,最後常常會毀掉愛。控製性的愛發展到極端,就會演變成可怕的想法“我愛他,所以我有權傷害他”,這種想法導致了很多家庭悲劇。
第三,要學會真愛,我們就走出自戀,真正懂得戀人是另外一個人,他不會自動知道我們在想什麼,我們的感受是什麼。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不懂得這一點,我們會想“如果戀人愛我,就該知道我想什麼”。這種自戀的句式比比皆是,譬如“如果你愛我,就不會忘了我生日”、“如果你愛我,就不會說這麼刻薄的話”、“如果你愛我,就不會連煙都戒不了”……
自戀完全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沒有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即便考慮了,也沒想過相關事情對戀人的重要性。自戀的人,自己覺得一些小事具備無比重要的意義,他們希望不和對方交流,對方就能“猜出”自己的想法。並且,自戀的人一方麵會想“別指望我改變,我一點都不想改變”,另一方麵則想“他必須改變,否則他就不愛我”。應該真實地告訴對方,而不是單憑自己的感受來推斷他的想法。
愛具備非常複雜的含義。愛不僅是感情的融合,也包括習慣、家庭背景、思維乃至世界觀、人生觀等許多內容的碰撞,希望這些內容全部“融合”到一起,兩人的節奏完全一致——並且主要是與自己一致,是不可能的。這隻不過是一種自戀。愛一個人就要接受他本來的、尋常日子裏的樣子,而不是矯情地以愛的名義上綱上線。愛,除了融合共同的東西,還要包容不同的地方,但自戀的人沒有這樣思考的習慣。“婚姻中的很多問題可以歸結為對愛的理解出了問題,親密關係中有愛與非愛。愛有很多內容,但占有不是愛,控製不是愛,征服和傷害更不是愛,這些都是非愛。‘我愛你’是一個大筐,裏麵裝著很多‘我不愛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