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3)

《西遊記》

西遊記·撇子

一作《慈悲願·撇子》。楊訥《西遊記》雜劇六本二十四折,〈撇子〉、〈認子〉出自第一本。《慈悲願》傳奇係根據《西遊記》有關情節改編,未見傳本。有些昆曲選本,認為〈撇子〉、〈認子〉等出自《慈悲願》,故題《慈悲願·撇子》。《六也曲譜》,《集成曲譜》皆題作《西遊記·撇子》,劇譜陳光蕊夫妻乘舟赴任遇難,水賊劉洪將陳推入江中,其妻殷氏被賊脅迫欲占為妻。殷氏腹中有遺腹子,請求臨盆後再行親事,劉賊允應。般氏生下

遺腹子,劉賊逼其棄之江心,若不答應,母子二人將遭殺害。沒奈何,殷氏來到江邊,將孩子放在一隻大梳匣內,取出金釵兩股,係在孩千身上,以作標記。又咬破指頭寫下血書,寫明孩子生辰年庚。為了不使漏水淹了匣子,她用一幅白練將匣縫塞,將匣蓋縛,將包袱緊扣,雖是木匣,恰似一葉舟兒穩當。這時劉賊又在催促把孩子撇向江中,殷氏隻殷氏隻得忍痛將匣放入江中。

西遊記·認子

此出大體同於楊訥《西遊記》第一本。《集成曲譜》等題作《西遊記·認子》劇演殷氏撇子十八年後,囚思念丈夫與孩兒,奄奄成病。殷氏所撇之子,為金山寺住持所救,取名玄焚,今年已十八,師傅向他講述了親生父母的遭遇,要他下山尋母,報父母之仇,玄奘奉師命下山尋母,來到黑樓子內,做化齋模樣。殷氏請小和尚入內用齋,見小師父麵龐好似自己丈夫陳光蕊的模樣,乃問道:“請問師父法蒜多少。”玄奘回道:“貧僧一十八歲。”殷氏自思:“俺孩兒若在,今年也是十八歲了。”繼又問道:“小師傅何處幾歲出家?”玄奘乃道:“貧僧自幼出家的。我父姓陳母姓般,曾授洪州太守,貞觀三年八月間,被水賊劉洪推入江中……師父丹霞禪師……收留……今年一十八歲,師父著我來到洪州,尋訪母親的。”殷氏聽罷,乃知這小師父即是江流兒,就問道:“你既來尋親,有何為證?”玄奘遂取出血書一封。殷氏見自己親手寫的血書,確證麵前的確是兒子,乃相擁痛哭。玄奘乃道:“母親,師父說尋見了母親,即便回山,商量報仇。”殷氏忙道:“禁聲……待我收拾些盤纏與你回山,請你師父到來,商量報仇便了。”玄奘乃辭母而去。

本出中【北商調集賢賓】套曲,為昆曲中僅存之套曲,旋律獨具特色,為清曲家所喜唱。傳宇輩藝人演出此劇,由工傳蕖演殷氏。1年張繼青曾來台灣演出此劇。

西遊記·思春

〈思春〉全名〈狐狸思春〉,一名〈狐思〉。《集成曲譜》振集二冊載有此出,題《西遊記·思春》。楊訥《西遊記》雜劇中無此折,《納書楹曲譜》外集卷二題作《俗西遊》。劇演獾婆在藏古塚練氣修真,已得人像,潛身在摩雲洞中。洞內有一萬年狐王,隻生一女,名喚玉麵仙姑,美貌非凡。狐王亡後,玉姑身無依靠,一向不曾許配佳偶,隻至今良緣未就,弄得她懨懨成病,茶飯不吃,相思發作。獾婆送茶進去,欲與她說婚姻之事。問道:“姑姑這兩日的容顏,一發清減了,你害的什麼病,可對我說,何苦自受煎熬。你若不說藏在心內,隻怕這病要害死人的。”玉麵狐道:“死了倒也甘心。”獾婆道:“隻怕你嘴硬心不硬。”又勸道:“我是有名的歡婆,怎麼不能叫你歡婆?想老大王亡後……你一人無依無靠,必須要招一個美貌郎君。”玉麵狐道:“不知其人也是枉然。”獾婆道:“就是牛魔王。”玉麵狐道:“怎能勾到我家來?”獾婆道:“你這樣一個美人,就是西天活佛也會動情的。”玉麵狐於是打點聘禮叫獾婆去說合,獾婆道:“我是名醫國手……一貼清涼散真堪效,一味黑牽牛能治心煩躁,還待出身風流汗,你的病根兒都去了。”

正旦扮獾婆,貼旦扮玉麵狐。此出【北雙調】套曲,唱弦索調。此劇自清代中期至清末,多有演出,民國以來,未見演出。

西遊記·胖姑

昆曲《胖姑》(或作《胖姑學舌》)一出與元人楊訥雜劇《西遊記》第二本第六出《村姑演說》基本同。劇演長安城裏送國師唐三藏往西天取經,住在城外頭蹶外跟莊上的胖姑兒和莊旺兒都去看社火。莊稼漢老張未能去看,他要等胖姑他們回來,教他們敷演與他聽。老張住門首等候,見他倆興衝衝的回來,就要胖姑說與他聽,莊旺兒學給他看。於是二人敷演起來。胖姑唱道:“一個個手執著白木植,身穿著紫搭背,白石頭黃銅片去腰間懸,一對腳似踏在黑甕裏。”老張道:“那是穿了皂靴。”胖姑接著唱道:“宮人們腰屈共頭低,腦門兒著地。”老張道:“這是拜他哩。”眫姑道:“還有好看的哩。”老張道:“還有什麼好看,可學與我看。”胖姑唱道:“見一個粉搽的白麵皮橫栓著油鬏髻,他笑一笑打一棒棰,跳一跳高似田地。”老張道:“這是在唱院本哩。”就這樣胖姑將她所見盛況一一說與老張聽。最後胖姑道:“說了半日,我肚皮餓也。”老張道:“你們辛苦了,我做的粉花在那裏,吃些再去玩罷。”

六旦扮胖姑,包頭,戴花,身穿粉紅襖褲,腰束四喜帶,彩鞋,右手拿女摺扇,左手拿手帕。作旦扮莊旺兒,頭戴孩兒帽,身穿湖色書僮衣褲,腰束白肚帶,跳鞋。二麵扮張老頭,頭戴白尾子巾,口戴白六喜,身穿白棉綢褶子,腰束黃宮絛,黑彩褲,鑲鞋,手拿拐杖。

這出戲從孩子胖姑口中講述社火的內容,邊說邊表演各種人物的動作,生動活潑。清末葛小香、小桂林擅演此出,深受好評。近代著名演員韓世昌演此劇極著名。傳字輩藝人中張傳芳亦擅演胖姑。八十年代上海昆劇團亦曾演出此劇。張傳芳為江蘇省蘇昆劇團傳授此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