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慶黃梅戲藝人帶著《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幾十年來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注視。嚴鳳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攝製成影片,轟動海內外。
孕育生發於長江中遊安慶的黃梅戲,乃戲曲“大家族”中佼佼者,是中華大地戲曲百花叢中一株婷婷玉立的初放鮮花.她的表演質樸細膩,真實活潑;她的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易懂;她的曲調優美流暢,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慶官話,地方生活氣息濃鬱,更顯黃梅戲特色。輕歌曼舞,賞心悅目的黃梅戲,不僅陶醉了神洲大地,也贏得了香港、澳門、台灣同胞和許多國際友人的讚賞,以至受到英國女皇的青睞。“黃梅戲曾瘋魔香港觀眾,且帶起影圈”淩波主演的黃梅調《梁山伯與祝英台》,哄動了整個台灣”;法國影評家斯.杜勃安葉認為《天仙配》“悅人心目”;日本戲曲專家波多野太郎,稱讚黃梅戲唱腔“渾厚優美,簡直象一條山間淙淙不盡的流水,韻味清新,別具風格”。
黃梅戲源於黃梅采茶調。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鄰農村流行采茶歌(亦稱采茶調),因民間社會交往,流傳於安慶地區,與多種民間藝術結合,形成民間小戲。清鹹豐時期(1851~1861),黃梅戲開始演出“本戲”(大型劇目)。辛亥革命後,黃梅戲在京劇鼻祖程長庚故裏、素享“戲曲之鄉”美名的安慶府懷寧縣一帶植根,汲收了京劇、徽調的營養,受到當地風土、人情、語言的影響,使她得到了豐富和升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安徽省境內,由政府組建了省、專區、市、縣專業黃梅戲劇團,保護、啟用和培養了一批文藝人才,黃梅戲即成為安徽的主要地方戲劇種。
五六十年代,黃梅戲的發展達到了她的第一個高峰,這就不能不提到黃梅戲的一代宗師嚴鳳英。嚴鳳英(1930-1968)中國戲劇表演藝術家,黃梅戲一代宗師,安徽桐城人.她十二歲起學藝,十五歲登台嶄露頭角,二十歲即名揚四方,三十八歲時不幸被迫害致死.
嚴鳳英一生中主演過幾十部大小劇目的黃梅戲,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三大傳統劇.她精湛的演唱通過舞台和銀幕的展現而蜚聲海內外.尤其是嚴鳳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等優秀劇目拍成電影後,影響遍及全國.先後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組建了五十多個專業黃梅戲劇團。當今,黃梅戲已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地方戲劇種之一。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黃梅戲在六七十年代發展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直到八十年代,才重新煥發出生機,並創造了第二次輝煌.
梅開二度的領軍人物是著名的“五朵金花”:馬蘭,吳瓊,吳亞玲,楊俊和袁枚.黃新德則是男演員中的佼佼者。他們在繼承黃梅戲長處的基礎上使其有了很大發展,為了跟上時代,主要是吸引更多聽眾,特別是年輕聽眾,去除了黃梅戲中一些落伍的東西,引入電聲伴奏,並加快了節奏,充分發揮黃梅戲長於抒情的特點,推出不少優秀的新作,如<<龍女>>(主演馬蘭,吳亞玲,黃新德),<<紅樓夢>>(主演馬蘭),<<孟薑女>>(主演楊俊)等等,梅開二度的代表作品是<<紅樓夢>>.她是第一部以古典名著為題材的黃梅戲。風姿綽約的馬蘭,優美動聽的黃梅旋律,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共同演繹了一個美麗淒惋的愛情故事。
目前黃梅戲的發展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正在為實現黃梅戲的梅開三度而努力,韓再芬是當今舞台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韓再芬,安慶黃梅戲二團的國家一級演員,十二歲學藝,十四歲登台,十六歲時主演黃梅戲電視連續劇<<鄭小嬌>>,一舉成名。該片成為黃梅戲首次奪得<<大眾電視>>金鷹獎的作品,此後她又主演了<<桃花扇>>,<<孟麗君>>,<<挑花女>>,<<女駙馬>>等多部影視作品,獲得國內外多個大獎。
韓再芬清塵脫俗,光彩照人,嗓音甜美,表演細膩,刻劃人物深刻,獨創了自己的風格。聽她的演唱,如飲醇酒,耐人尋味;悅耳動聽,讓人陶醉;餘音繞梁,回味無窮。
在藝術的海洋裏,黃梅戲畢競還是剛剛啟航的一葉輕舟,需要朋友們的大力支持,走近黃梅吧,她帶給你的必將是一份驚喜,一份享受,一份甜美!獻上一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願通過藝術橋梁,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
§§§第三節 黃梅戲相關
唱腔特點
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詞兩大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多用“襯詞”如“呼舍”、“喂卻”之類。有“夫妻觀燈”、“藍橋會”、“打豬草”等;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於大段敘述,抒情,聽起來委婉悠揚,有“梁祝”、“天仙配”等。現代黃梅戲在音樂方麵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常用於大段抒情、敘事,是正本戲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專戲專用的限製,吸收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了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黃梅戲以高胡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以其它民族樂器和鑼鼓配合,適合於表現多種題材的劇目。
黃梅戲唱腔分為兩大類一小類,即主調、花腔、陰司腔。
主調
又稱正腔,是黃梅戲中常用的板腔係統的唱腔,有平詞、二行、三行、火工等。這些腔體均有男、女腔之分。男腔為宮調式(1~5定弦),女腔為徽調式(5~2定弦)。平詞:在整本大戲中使用率最高,為一板三眼,故又名“緩板”、“平板”。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變化多而適應性強。長於敘述,可獨立使用,亦可與它腔聯用。曲調的基本結構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個樂句組成。第三、四句為骨幹,不管唱詞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複演唱,或略加裝飾,直到最後一句落板結束。此外,尚有“邁腔”、“單哭介”、“雙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詞對板”等補充樂句,組成一個平詞類腔體。
二行:不是獨立的腔體,須依附於平詞或其它曲調。無起板句和結束句,隻有兩個以漏板為特色的上、下樂句,故又稱“數板”、“二流”。二行也分男、女唱腔,為有板無眼的慢板節奏,記譜作1/2節拍。常以其節奏型與平詞之慢板或三行之快板相對比,以表達戲劇人物的激動心情或用於敘事。
三行:是二行的壓縮型,節奏較快,旋律性較差。速度是黃梅戲唱腔中最快的一種,屬快板型,1/4節拍,又名“快數板”。多用於人物心情激動之時,常與二行、八板聯用。有男、女腔之分,男腔為宮調式、女腔為征調式。
八板、火工:均為有板無眼,記譜作1/4。其唱腔結構、過門、轉接方法和男、女腔的調式,均無大區別。八板速度較慢,火工則速度較快。傳統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稱“火工”、“流水”了。傳統唱腔在上句後半句有幫腔,稱“複句”,今已不用。八板、火工常於平詞、二行、三行聯用,形成節奏的對比,以表達人物憤懣、恐懼、急躁等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