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2 / 3)

2.早期階段的表演活動:

相對固定、人員很少、形成業餘或半職業的班社黃梅戲從山歌、茶歌、采茶燈、風陽花鼓調的演唱,發展到有簡單故事情節的二小戲、三小戲的時候,演唱者們,便不能如先前那樣隨意演唱了。由於是戲的演出,必須有排練,有服裝、道具等戲劇所需要的程序和要求,業餘時間則不夠,加之,這種演出可能變成表演者的職業或半職業,他們便自然結合成一個團體。這就有了早期相對固定的黃梅戲班子,即現在稱之為表演團體的。

這個時期的班子,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季節性的,基本是業餘性或半職業性的。大多沒有固定的班址,內部鬆散,組織結構不完整,沒有嚴格的紀律約束,人員出入自由,因表演的內容不大,劇中的人物不多,隻不過三兩出二小戲(小生、小旦)和三小戲(小生、小旦、小醜),所以班子的人員很少,七八個人即可,所謂\"七忙八不忙\",這是黃梅戲班子裏流行的一句俗浯,就是說,這個班子七個人,就忙些,有八個人就不忙了。因此說,中期階段的黃梅戲,已經有了一些相對固定的,人員很少的,但是業餘或半職業性的表演團體。

3.後期階段的表演:

班社迅速發展,走上正規、固定,劇目增多,行當全,從農村進入城市黃梅戲到了清末民初,兼收並蓄,已經發展成比較完整、成熟的劇種。除演二小戲、三小戲外,吸收了青陽腔、楚劇的大本戲。演大本戲,就要求班社要相對的穩定,要具備表演大戲的表現能力。因此這段時期,相繼出現了固定的職業性的班社,這種職業性的表演團體,為了生計,為了營業,為了保證收入,劇目要經常翻新,表演也要有一定的質量,人員增加了,行當齊全了,舞台美術(衣箱、幕布、道具、刀槍把子)也有了發展。班子不那麼鬆散了,組織管理上,有了班主,還有了聯係演出和管理生活的專職人員,流動性也增大了(即所謂“跑碼頭”)。

這種職業性的表演團體,大約在清鹹豐年間就已出現,如在鹹豐七年(1857年)。清軍多隆阿、鮑超曾在冬至這天.在宿鬆緘“為劇樓,演花鼓戲,邀各營隊長洎眾文吏聚觀”。(宿鬆縣誌)這裏說的花鼓戲就是黃梅戲。

這個記述,說明兩個問題:一、多隆阿和鮑超看的這個黃梅戲,可能是一個陣容不錯,有一定演出質量的固定性職業班社。二、這個班社已進入劇場。可惜這個記述未記班社名字及其他活動情況,因此有人說,他也可能是一個豐職業性的班子。但是在光緒年間之後,黃梅戲的職業班杜,在嶽西、宿鬆、潛山、太湖、懷寧的皖西一帶就相繼大量出現。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桐城人瓦匠彭鴻華,人稱彭小佬,組織了黃梅戲班子,在懷寧的鄉間演出,稱“彭小佬班”。又光緒三十年(1904年)前後,王宏元在嶽西組“同升班”。

20年代到30年代,是黃梅戲職業班社發展比較多的時期,除長江以北皖西、長江以南的至德(今東至縣)、青陽、貴池、銅陵乃至徽州地區均有黃梅戲班社的組建。民國十五年(1926年),張廷翰在嶽西組建“張翰班”(又稱“良友班”)。

民國十六年(1927年>,檀槐珠在東至組建“同樂堂”,又名“槐珠班”、“檀家班”。王梓林於民因二十七年(1938年),在宿鬆組建“抗建班”,又叫“王梓林班”。時值抗戰時期,這個班子到抗戰後方演出,宣傳抗日救亡。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桂春柏、桂月娥,在銅陵組建“椿月堂班”。

抗戰勝利後,大江南北,此散彼聚,聚而又散,散而又聚,比較活躍。1932年,丁永泉與藝友們一起,帶班子進入安慶市,結束了黃梅戲隻在農村演出的曆史。此後,其他班社:仿效,也紛紛進入安徽的市縣演出。總的說,後期的黃梅戲表演團體,比較正規和固定,演出劇目增多,行當比較齊全,流行地區擴大,並從農村進入城市。

4.近期階段的表演活動:

從職業班社轉為政府管理的職業劇團黃梅戲於1932年進入城市,到全國解放,20多年間,從當時的安徽省省會安慶市,到周圍各縣以及江南的銅陵、青陽、貴池等縣鎮,都有黃梅戲的班社活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的文化事業管理部門,通過對藝人組織學習、培訓等方式,將他們重新組織起來,置於政府領導之下,使之更好的學習和演出。如在安慶市,以丁老六(丁永泉)和他的兒子丁紫成、女兒丁翠霞,還有潘澤海和他的女兒潘王景琍,及後來從京班轉來的王少舫兄妹,組建了“民眾劇場”(當時場團合一,其實為民眾劇團)。

不久,嚴風英回到安慶,參加了“群樂劇場”(後改為“勝利劇場”,遷至錢牌樓新址)。又如桂春柏、桂月娥組建的“一二三班”,在銅陵被政府改為“銅陵新民劇團”。在此前後,安慶地區所轄各縣及江南各縣,將流動的職業班社及零星藝人,組成職業性的黃梅戲劇團。如望江縣藝人胡玉庭和懷寧藝人李桂蘭等人,從江北流動到至德,被至德組建為“至德大眾劇團”。

桐城縣的文化部門將黃梅戲藝人陳國榮等,和一些業餘演唱積極分子嚴雲林等人,組成“桐城人民劇團”。望江縣則是把半專業性的“涼亭劇團”和業餘活動骨幹組成“望江流動劇社”。這樣的恢複和重建表演團體,使原本流動性很強的“跑碼頭狀況”,都相對的穩定了下來,基本上在一個縣的範圍內活動和演出,並且多有固定的劇場。演出條件大大改善,脫開了“草台”和“地灘”。最主要的是,有了政府的領導和支持,自己管理自己,經濟收入也有了一定保證。

安慶黃梅戲

黃梅戲的發展曆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采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於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醜、小旦、小生的三小範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醜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是從辛亥革命到1949年。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黃梅戲入城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目,其中有連台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音樂方麵,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麵,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它如服裝、化妝和舞台設置,亦較農村草台時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