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
川劇高腔代表劇目,主要劇情為:白素貞為尋找許仙,招來水族,水漫金山,與法海及其召請的神靈進行激烈的鬥爭。全劇除體現川劇高腔幫、打、唱的主要藝術特點外,彙集了川劇具有代表性的變臉、吐火、踢慧眼、鑽火圈、滾堂棍等特技。
§§第四章 黃梅戲——清新的采茶調
§§§第一節 黃梅戲概述
黃梅戲,中國漢族地方戲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它發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多雲山,與鄂東和贛東北的采茶戲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歌。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她以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在劇目方麵,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曆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著名劇種。黃梅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早期叫黃梅調,是“自唱自樂”民間藝術。
黃梅戲源頭的曆史記載陸洪非先生在《黃梅戲源流》一書中,對黃梅戲的源頭列舉了幾種傳說。
傳說之—∶“黃梅戲是在‘懷寧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民們慣唱‘懷調山歌’來歌頌自己勞動的豐收。這種民間優美抒情的山歌小調,統稱為‘懷寧調’。”
傳說之二∶“……黃梅戲起源於安徽安慶地區。從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民為了祈求豐年,就在這個時候舉辦迎神賽會,會上出現各種歌舞演唱,在這種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戲曲形式,因與黃梅季節有關,故名曰‘黃梅調’。”
傳說之三∶“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民歌小調即黃梅采茶調。”
現代學者也對黃梅戲源頭多有探索,如最近戲曲理論家吳福潤先生在《黃梅戲藝術》雜誌撰文,認為安慶“黃梅戲”全國聞名,而黃梅戲起源地眾說紛紜,部分人認為起源於湖北黃梅縣,可能是由“黃梅”二字引來的誤傳。“黃梅戲”的確與“黃梅”二字息息相關,但“黃梅”不是人們所說的黃梅縣,而是“黃梅山”。傳說此山很久以前寒冬臘月山上遍開黃色梅花而得名,後來“黃梅”逐漸稀少,現在偶爾也能發現“黃梅”蹤跡。
也有部分江西民間傳說,黃梅戲起源於江西,但此種說法基本未為大眾認可。
還有部分官員認為如今爭論黃梅戲屬於哪兒已沒有意義,對黃梅戲的發展沒有任何推動作用。他建議專家學者將更多注意力放在黃梅戲本身的發展規律上,進一步鞏固、提高黃梅戲這個地方劇種在當今戲曲領域中的地位。
§§§第二節 黃梅戲史話
黃梅戲原名“黃梅采茶調”,淵源於唐初,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黃梅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清道光前後,產生和流傳於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采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戲曲青陽腔、徽調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又在吸收“羅漢樁”、青陽腔、徽調的演出內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礎上,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在從小戲過渡到本戲的過程中,曾出現過一種被老藝人稱之為“串戲”的表演形式。所謂“串戲”是指那些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的一組小戲。這些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醜、小旦、小生的三小範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劇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醜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戲在劇目方麵,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鬥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曆史劇《失刑斬》《玉堂春》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女駙馬》《玉堂春》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張輝、黃新德、吳瓊、馬蘭、韓再芬是著名的黃梅戲演員。
黃梅戲已成為深受全國觀眾喜愛的著名劇種。黃梅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早期叫黃梅調,是“自唱自樂”的民間藝術。
曆史沿革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一個劇種。他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但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種,那還是近代的事。在這段時間內,他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采茶戲、京劇等眾多姐妹藝術的精華,使自己逐漸完善起來而成為一個名劇。在談說這個名劇的時候,不能不注意到,表演這個劇種的團體,同樣經曆了這麼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他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逐步完善起來的。也可以說,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他的表演團體的形成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縱觀黃梅戲的表演活動,從業餘性到專業性,大略可分為四個階段.
1.萌芽階段的表演活動:
隻有表演者,沒有表演團體。這時期的黃梅戲,在宿鬆、懷寧的皖西一帶(現在的安慶地區),隻是一些農民、手工業藝人如竹木匠、織工、裁縫等,用山歌、茶歌等結合旱船、龍舟民間歌舞形式,在廟會上或過年過節時演出、演唱,他們由一人牽頭,把自願者聯絡在一起,業餘時間,自由結合,演唱完畢,各自散去,下次再演唱,重新組合。而這一次的組合,與上一次的人員,就不一定相同了。這種演出、演唱,純粹是自娛自樂、與人同樂的性質,並不是以此為職業作為謀生的手段。所以說,早期的黃梅戲,還沒有形成真正的表演團體。
另外,當時的英山、黃梅一帶,連遭水災,災民紛紛東逃安徽的宿鬆、懷寧等皖西各縣。還有從北方的鳳陽、定遠乃至淮北一帶南下的逃荒者,他們其中的一部分人,演唱山歌、茶歌,或表演花鼓調、采茶燈,藉以乞討飯食、穀物或錢財,所以早期的黃梅戲又叫“化穀戲”(一說是花鼓戲的諧音)。這些災民,有一人演唱,有幾人演唱,有的是一家人男女老幼一齊唱。有的沿門乞討演唱,有的打地攤演唱,因為都是暫時的謀生,不是以此為職業,無法形成表演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