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3 / 3)

乾隆二十九年,黃梅發大水,父病故,兄嫂攜她和兩歲侄子到江西賣唱。景德鎮一個花花公子,見繡娘年輕貌美,要納她為妾,後在四川拳師吳榮幫助下,才逃回黃梅。回到家中,匆忙嫁給小時侯訂就的“娃娃親”丈夫梅火望。成家後,一心收徒唱戲,組建班社。

嘉慶二十三年,邢繡娘逝世,享年六十九歲,葬在九華山。

清道光年間,王耀文(汪永賢)與邢繡娘的長子汪敬延,次子汪敬宜,帶著他們的兒孫,到湖北黃梅縣汪黎許村認祖歸宗。後代一直在安徽定居落戶。

邢繡娘舊居位於黃梅縣孔壟鎮邢大墩。故居為二間土磚房。內有邢繡娘青少年時期使用過的木床、連廂、道情筒和“采茶戲”戲裝等紀念物及《蔡鳴鳳辭店》、《上天台》、《白扇記》等劇本。

§§§第四節 經典劇目

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西樓會》、《紡棉花》、《秋千架》等等。

《女駙馬》

黃梅戲代表作《女駙馬》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古裝戲,說的是湖北襄陽道台之女馮素貞冒死救夫,經曆了種種曲折,終於如願以償,成就了美滿姻緣的故事。該劇通過女扮男裝冒名趕考、偶中狀元誤招東床駙馬、洞房獻智化險為夷等一係列近乎離奇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戲劇情節,塑造了一個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劇目背景

此劇係安慶市著名劇作家王兆乾根據民間藝人口述的傳統戲《雙救舉》重新創作而成,並在1958年首演,獲得巨大成功。1959年由著名藝術家嚴鳳英主演的彩色戲曲片《女駙馬》再次引起轟動。1986年安慶市黃梅戲劇團再度排演此劇,由優秀青年演員韓再芬等主演。同年,此劇拍攝成四集戲曲電視連續劇,播出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並於次年獲第五屆大眾電視金鷹獎。

故事的起源地就在如今湖北省襄陽市的古襄陽城內的馮家巷。但如今的馮家巷已經沒有一點道台府的影子,衍變為一個普通的民居小巷了。

《天仙配》

《天仙配》為安慶黃梅戲戲曲傳統經典劇目。戲曲或名《織錦記》、《百日緣》、《槐蔭樹》。黃梅戲整理本較有影響。有同名電影和電視劇。這個故事有一天會被人遺忘或不感興趣,但是,那段膾炙人口的“滿工對唱”絕對是永恒的旋律,永遠不會消失於時空之中。多少年來,《董永與七仙女》似乎就是黃梅戲的代稱,對一台劇目而言,這真是驕傲,

劇情梗概

仙界的七公主(七仙女)與姐姐們一同到鵲橋去觀賞人間美景,後被人間的美麗景色給迷住了,然後與侍女姐姐張巧嘴私下預謀,冒著觸犯天條的危險飛離了天庭下凡到人間去看燈會,玉皇大帝得知此時後便派遣雷公電母前去人間捉拿七仙女與張巧嘴……七仙女與張巧嘴到了凡間後認識了賣身葬父的大孝子董永,便一同愛上了他,張巧嘴便暗使心計阻止七仙女與董永在一起,後來七仙女終與董永結為連理,成為了傅家的家奴,而張巧嘴卻陰差陽錯的嫁給了傅家的花心少爺傅官保,從此,七仙女的命運改變了……

《打豬草》

安慶黃梅戲的小戲,也是黃梅戲的經典之作. 打豬草說的就是一個農村男孩與一個女孩因打草損壞了農作物產生矛盾,通過對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

黃梅戲《打豬草》由“二小”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個打豬草一個看竹筍。陶金花在打豬草時.拔草用勁過大,不小心碰斷了金小毛家兩根竹筍,慌忙用草將筍蓋上,這時,在樹上看筍的金小毛看見了,認為她有意偷筍,踩破了她的籃子。小姑娘哭著拉他去見媽媽,要他賠籃子。金小毛無奈,將舅母讓他買鹽的二百文錢賠她,她知道底細後不要金小毛賠了,說:“隻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斷了的竹筍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動,又幫著她送到家裏。一路上邊走邊唱盤歌《對花》,什麼花都問遍了,終於回到家中,金花媽媽不在家,金花打了三個雞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戲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

在封建禮教統治森嚴的情況下,男女青年這種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義,劇中所表現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語言和優美的曲調,使人如沐春風,具有親切感人的魅力。

《打豬草》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毫無造作,從唱詞到表演都再現了生活的真情,猶如田野吹來的風,清涼爽快,沁人心脾。

《蕎麥記》

黃梅戲《蕎麥記》劇情簡介:徐文進與王三女是一對恩愛夫妻,生有一子名喚細寶,夫妻兩人相親相愛,互敬如賓。因家道貧寒,徐文進白天打樵,夜晚功讀,日子 過得非常清貧。 一天王三女將家中僅剩的蕎麥粉做成蕎麥粑,攜兒前往娘家慶賀爹媽兩老的六十大壽。嫌貧愛富的王老夫婦,對有錢的大女兒,二女兒前來拜壽,十分殷勤,對窮三 女百般挖苦奚落,為一碗餿湯剩飯將其母子攆出門外。天寒路滑,王三女母子借宿馬棚,被前來巡查的王老夫人推進了漫天風雪的夜幕中......。問明原委的 徐文進義憤填膺,立誌刻苦功,奮發向上。經受了幾次災難的王老夫婦,由一個百萬家財的富翁,變成了沿門乞討的街下囚。功夫不負有心人,徐文進終天得中頭名 狀元。王三女不記前仇,毅然接受王老夫婦的懇求,收留奉養。 從該劇悟出一個道理:窮莫失誌,富莫顛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