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3 / 3)

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雲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

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

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鑔、小鑼和梆子等。

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開台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台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到脫靴]、[拐頭釘]等。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裏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另外,河南在節日時都會唱豫劇。

角色行當

由“生旦淨醜”組成。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麵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淨)、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醜)。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嚴,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武功戲較出色。大淨主要以唱工取勝,三花臉除表演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旦行在以“外八角”為主時代,隻占次要地位,但隨女演員的登台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

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鑽;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杆”、“單倒”等路數。青衣中閨門旦的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繡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訣是“清、淨、衝”。“清”是清秀,唱詞吐字清,神態秀氣;“淨”是動作幹淨利落,恰到好處;“衝”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奮。

豫劇流派

豫劇流派可分為因流傳地域、語音不同形成的區域性藝術流派,以及藝術家表演、唱腔風格、弟子傳承不同形成的風格流派。

音樂和地域流派

豫劇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域性的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形成於豫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其中"祥符調"、"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麵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故統稱"豫東調"。建國後,在楊蘭春等的領導下, 對豫劇傳統唱腔進行了綜合吸收和大幅度改革,運用科學的發音,融入了歌劇元素,形成了“現代流派”,又稱現代戲流派。 "豫東調"唱腔主音為"5",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豫西調"唱腔主音為"1",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聲大腔圓,寒韻(哭腔)較多,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這兩大腔係30年代開始有了交流,建國後,清除"門戶之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

而“現代唱腔流派”,是楊蘭春在傳統豫劇唱腔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創新,以專業的音樂創作方法為依據、以科學的發聲方法為準則、以色彩豐富的音響為前提、以表現內容、塑造形象、刻畫人物為目標、以完整的舞台藝術為原則、以突出豫劇藝術那種濃鬱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時代精神和樸實的生活氣息為宗旨,豐富、發展、健全丁豫劇音樂的表現手法,形成了獨特的音樂和唱腔風格,它打破了豫劇的地域限製,在豫劇的改革和創新曆史上,具有裏程碑的作用。

豫劇六大音樂流派

1.祥符調。是標準的中州正韻,是豫劇的母調。風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代表人物:豫劇皇後、梆子大王、豫劇梅蘭芳陳素真,另,閻立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蘭唱的祥符調藝術性也很高。

2.豫西調(西府調)。音味略帶秦腔,優美悅耳動聽,吐字清晰,字字入耳;適合演悲觀、憤慨,音樂深沉、悲壯。代表人物:常香玉、李樹建。

3.豫東調。慷慨、激昂。女聲花腔較多,具明快、俏麗特點,男聲則挺拔、昂奮。代表人物:“紅臉王”唐玉成、趙義庭、馬金鳳、劉忠河。

4.高調。慷慨激昂、高亢健壯,比豫東調還略高,故有“舍命梆子腔”之稱。高調、豫東調、沙河調都是有祥符調派生而出。流傳於,豫北、冀南、魯西南等地,山東人叫山東梆子。代表人物:竇朝榮、任心才、郝瑞芝等。

5.沙河調。活潑婉轉,激昂嘹亮。既適宜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適宜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流傳於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稱梆子劇、淮北梆子。代表人物:梁振起、劉發印、唐喜成、安金鳳。

6.現代調。建國後,楊蘭春整合豫劇其他聲腔,形成的新唱腔。通俗易懂、類似民族音樂,歡暢明快。代表劇目:豫劇絕對經典現代戲《朝陽溝》。

藝術家風格流派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沒有女演員。出現了女演員後,逐步形成了以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五大名旦為代表的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陳派古樸典雅、馬派剛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閻派細膩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其他旦角及生、淨、醜行的卓越藝術家也開創了不同風格的流派。

代表人物

豫劇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豫劇六大名旦”,代表六大風格旦角流派,旦角流派還有“台灣豫劇皇太後”張岫雲創立的張派,宋桂玲的宋派,王秀蘭的王派,安金鳳的安派等;小生趙義庭、王素君、王希玲,代表三大風格小生流派,須生唐玉成、唐喜成、劉忠河、劉新民和李樹建,代表五大風格須生流派,黑臉李斯忠的李派,醜角牛得草的牛派也很有特色。建國後的現代戲創作又湧現出高潔、馬琳、魏雲、王善樸、柳蘭芳等“豫劇五大主演”。1993年評選出“93今日中國豫劇十大名旦”:張寶英(河南)、汪清芬(河南)、虎美玲(河南)、牛淑賢(河北)、李喜華(湖北)、菅愛梅(河南)、朱巧雲(河南)、李金枝(河南)、陳淑敏(河南)、馬莉(河南)、胡小鳳(河北)、章蘭(山東)等。

豫劇先後有31人34次奪得梅花獎,涉及6省20家院團。 下表為梅花獎獲得者名單及其所屬院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