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變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台區、勉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乾縣、禮泉、富平、涇陽、三原、臨潼一帶的稱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亦稱遏宮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西路亂彈流入四川後,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彙,又采用四川語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東路亂彈在京劇、晉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形成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麵,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傳播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繡班等。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的稱東路秦腔;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稱西府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叫漢調秦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西安亂彈(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麵,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都不發達,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絕對優勢
§§§第三節 秦腔相關
秦腔分類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淒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又清脆。
秦腔,發源於陝西、甘肅一代,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因用“梆子”擊節,故也稱“陝西梆子”,又因陝西地處古函穀關以西,古稱“西秦” 而有“西秦腔”之稱。當地也叫“梆子”、“桄桄”、“亂彈戲”、“中路秦腔”、“西安亂彈”、“大戲”等。 關於秦腔的起源,眾說不一,大體有形成於秦、形成於唐、形成於明的說法。明萬曆年間(1573-1620)抄本《缽中蓮》傳奇第十四出曾用“西秦腔二犯” 唱調,是關於秦腔最早的記載。該劇是江南無名氏之作,證明已經傳到江南,江南遠離陝西,傳播需要時間,這證明秦腔明中葉當已形成。另據調查,明代最早的秦 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創辦的華慶班,曾馳名陝、甘一帶,後來秦腔在陝西發展成東、西、南、北、中五路,在甘肅又演變發展成東、南、中三路。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 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麵,都稍有差別。建國以來,陝西東、西、南三路秦腔、甘肅秦腔都不發達,陝西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個西北地區 均占絕對優勢。 秦腔的唱腔,寬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渾厚深沉、悲壯高昂、慷慨激越的風格,同時又兼有纏綿悱惻、細膩柔和、輕快活潑的特點,淒切委婉、優美動聽,為廣大 人民群眾所喜愛。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說。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須生分王帽須生、靠把須生、紗帽須生、道袍須生和紅生,小生分雉尾生、紗帽 生、貧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旦、刀馬旦,花旦分玩笑旦、潑辣旦、武旦,媒旦,大淨,毛淨,醜分大醜、小醜、武醜。 各門角色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拿手戲。其表演技藝質樸、樸實、粗獷、細膩、深刻、優美,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程式嚴謹,技巧豐富。身段和特技 有趟馬、拉架子、吐火、吹火、噴火、擔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掃燈花、頂燈、咬牙、耍火棍、跌撲、髯口、蹺工、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幹淨、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 直、粉奸、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 風格一致。秦腔臉譜曆史悠久,在陝西武功境內出土的明代“康海臉譜”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秦腔臉譜,陝、甘兩省的秦腔由於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風格,故在臉 譜塑造上也湧現出了許多流派,比如甘肅秦腔就有隴南派臉譜、隴東派臉譜和代表甘肅中路秦腔的“耿派”臉譜,陝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臉譜。 秦腔所演的劇目數以萬計,傳統劇目大多出自民間文人之手,題材廣泛,內容紛繁。因時代久遠,佚散頗多,據原陝西省劇目工作室(現省藝術研究所)1958年 挖掘整理的統計僅存約3000多本。這些劇目主要以反映曆史事件的悲劇、正劇居多,表現民間生活、婚姻愛情的劇目有占有一定比例。曆史劇多是取才於“列 國”、“三國”、“楊家將”、“說嶽”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其中三國戲有108個,楊家將戲有85個。其他題材還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 戲。 辛亥革命後,西安易俗社30多位劇作家共編輯出了550多個劇本,其中孫仁玉、範紫東、高培支、李桐軒、李約祉五人成就最高,這些劇目中,《三回頭》、 《三滴血》、《奪錦樓》、《雙錦衣》、《軟玉屏》、《櫃中緣》、《小姑賢》、《庚娘傳》、《韓寶英》等成為經常上演的保留劇目。另外,在革命邊區也湧現出 了一批秦腔現代戲劇作家,創作劇本計有200多個,其中以馬建翎成就最高,代表劇目有《血淚仇》、《一家人》、《窮人恨》等等。建國後整理、改編的劇目有 《遊龜山》、《遊西湖》、《三滴血》、《趙氏孤兒》、《竇娥冤》、《鍘美案》、《破寧國》、《四進士》、《白蛇傳》、《法門寺》、《烈火揚州》等,創作的 現代戲中以《三世仇》、《祝福》、《西安事變》等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