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2 / 3)

秦腔的伴奏分文場和武場。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呐、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幹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秦腔的角色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醜,共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演唱時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亂彈”。有人讚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蕩”,正是出於秦腔表演的特色。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的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八大傳統絕技

1.吹 火

亦稱噴火,一般多用於有妖怪、鬼魂出現的劇目中。秦腔《遊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吹火的方法是先將鬆香研成粉末,用籮過濾,再用一種纖維長、拉力強的白麻紙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後剪去紙頭。演員吹火前將鬆香包噙在口裏。用氣吹動鬆香包,使鬆香末飛向火把,燃燒騰起火焰。

常見的形式有:直吹、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狀可分為;單口火、連火、翻身火、一條龍、蘑菇雲火等。

單口火:即一口一口吹火。主要用鼻子吸氣,丹田用氣,衝著火把的火苗直吹。

連火:用氣方法與單口火相同。吹時要連緊一些。在火頭上吹第一口火,乘其未滅時,緊接著在第一口火上再吹一口火,使火延續不滅。

翻身火:踏左步,半臥魚勢,從火頭上引火(即借吹出的火苗再連續噴出鬆香末,使火苗不斷延續長達四、五尺)翻身,轉一圈後,火仍然連續不斷。

一條龍:半臥魚勢俯衝火把頭吹火,然後離開火把,均勻地一口氣吹的引過火來,使火苗不斷延續長達數尺,猶如一條火龍一樣擺過去。

磨菇雲火:半臥魚勢,在“一條龍”火的龍尾上緊接著再擺回來,重重地一口一口吹火,即成一朵一朵的磨菇狀(也叫天女散花或火中鳳凰。後來吹這種火時,還可將火的顏色變成雪青色)。以上是最基本的幾中吹法,還可根據劇情需要和舞蹈動作的變化而變化。秦腔黨甘亭、何振中、李正敏、馬藍魚、張詠華、孫利群、張燕;同州梆子王德元;西府秦腔曾鑒堂、李嘉寶等均擅長此技。馬藍魚的“鬼吹火”(《遊西湖·救裴生》中的李慧娘之鬼魂吹火)享譽全國。她能吹出各種形狀的火,且能一口氣吹到四十多口火,堪稱絕技。她曾向全國,如北京、上海等省市的很多劇種的演員傳授過此技。

2.變 臉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漢調二簧等劇種的生、旦、醜行皆有此特技。其變法有“變臉型”和“吹麵灰”兩種。

變臉型: 《三人頭·揭墓》中用此技。揭墓賊用腰帶做好套圈,一端套在僵屍脖子上,另一端掛在自己脖子上,扶起僵屍脫衣時,感情變化複雜,麵部表情也隨之變化。他發 現死者衣著豪華時,高興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線,嘴角翹到了鼻子兩側,喜得渾身發抖。當屍體的蓋臉怕飛落,露出陰森可怖麵孔時,他被嚇得脖子一縮,裂開大嘴, 瞪著兩眼,眉毛不住地跳動。揭墓賊為了抑製心中的恐懼情緒, 忽地眉頭一聳,圓鼓雙眼,翹起鼻翼,眥著牙,顯出凶殘之相。死者穿了七套衣服,每旋轉一次屍體,就脫掉一件衣服,同時還要穿在自己身上,並要變化—次臉 型。他一時變得憨傻癡呆,一會兒又變得機智勇敢;一會兒扯長脖子,收起下巴,舌尖頂住下唇,把頭和脖子拉成一體,變成又長又細的臉型;一會兒皺起雙眉,縮 著下顎,撅著下巴,變成兩腮無肉的險惡者;一會兒又鼓起兩腮,鬆開雙肩,變成大胖子;一會兒縮著頭,收起下巴,變成瘦子……形態百出,變化無窮,全靠一張臉的功夫。漢調桄桄演員田興華精於此特技。

吹麵灰:演員給自己臉上吹灰,使之變化。西安亂彈《毒二娘》、漢調桄桄《藥毒武大郎》等,皆用此法。武大郎一時毒酒下肚,腹疼難忍,指罵潘金蓮。潘下狠心猛撲過去,用被子捂住武大郎,到潘起身坐在被子上時,麵灰已吹上臉,一副陰森黑煞之臉相。《太和城》中孫武也有變臉的情節。

3.頂 燈

演者將一盞油燈點著,置於頭頂,耍各種動作。秦腔《三進士》的醜角常天保因賭博被其妻處罰頂燈。常天保頭頂油燈,跪地、行走、仰臥、鑽椅、鑽桌、上桌等,均很自如,並能使油燈不掉、不灑、不滅。這全憑演員脖頸的平衡技巧。秦腔醜角演員劉省三、晉福長和漢調桄桄演員王半截、趙安學及漢調二簧演員蔡安今等,均擅長此技。王半截還能自己將頭頂之燈吹滅。

4.打 碗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及漢調二簧等劇種演神廟會戲時常用的打鬼特技。《打台》的天官,《太和城》的孫武子等淨角、 須生也用此技,其表演方法是將一碗擲於空中飛轉,用另一隻碗飛出擊打,兩碗同在空中粉碎。打碗表演有平打、斜打兩種打法。平打:先將一碗底朝下平擲於空中 飛轉,再將另一碗底朝上擲出,兩隻碗底對擊相撞,破碎落下。斜打;兩手各拿一碗,碗底相對轉磨,打時先將碗側立擲出,使其在空中如車輪滾行狀旋轉,然後將 第二個碗如法擲出,以碗底邊撞擊而破碎。西府秦腔須生王彥魁、唐二瓜、司東紀、呂明發,西安秦腔演員陸順子、和家彥、劉立傑、閻國斌等,均擅長此技。

5.鞭掃燈花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和漢調二簧淨、旦行的表演特技。有鞭掃燈花和“紙擺子”(把紙擰成繩子一樣的條子)掃燈花兩種。鞭掃燈 花:《太和城》中的孫武子與《黃河陣》中的聞仲用此技。其表演法是:先用黃表紙在鞭梢紮成約四寸多長的紙花,然後加足燈油,拉長燈撚(用紙裹香做成),使其多出燈花。演員在兵卒下場後,跨右腿,左轉身,躦步,左前弓後箭,麵向觀眾,對著舞台左前角吊的油燈,在打擊樂《腳底風》伴奏中,雙鞭從下向上,反手交叉挽麵花,雙鞭梢前麵的紙花,反複掃向燈撚上所結的燈花,使其擴散,灑向空中。接著,跨左腿,右轉身躦步,右前弓後箭,麵向觀眾,對著吊在舞台右前角的油燈,動作要求與鑼鼓經同 上,隻是方向不同。接著,舞一套雙鞭,在《倒四錘》中,到舞台右前角紮勢亮相。這時,舞台空間火星閃閃,四下飄落,忽明忽暗,撲朔迷離。靠近演員亮相的那 盞燈,因燈花被掃掉而燈光由暗轉亮,使觀眾清晰地看到演員麵部的表情與眼神。掃燈花,在添油、撥撚子、結燈花、掃燈花上,均需掌握好時間,恰到好處,配合 默契,才能顯示出技巧的高超。舊時演出用清油燈照明,用此特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照明條件的改變,此特技已無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