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3 / 3)

6.踩 蹺

秦腔、漢調二簧旦角表 演特技。蹺子是木製腳墊,尖而小,約三寸長,外麵套繡花小鞋。演員隻能用兩個腳指穿假鞋,而且要將鞋綁在腳指上,因此,稱之為紮蹺。紮蹺之後,演員隻能憑 兩個腳的腳指行走,腳跟高高提起,紮蹺演員則始終都得用二指著地。戲演完後方可解蹺休息。更難的是,不僅要求模仿三寸金蓮的步子和形態,還有特為紮蹺設計 的高難動作,如:踩蹺走凳、踩蹺過桌、踩蹺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顯出演員的踩蹺技巧來。清乾隆時,秦腔旦角魏長生在北京演出後,“名動京師”,踩蹺之技從此推廣到全國各兄弟劇種。魏長生之後,踩蹺著名者有朱怡堂。

7.牙 技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和漢調二簧等劇種中毛淨所用的一種特技。牙技分為“咬牙”和“耍牙”兩種。咬牙:也叫磨牙,手淨常用此技。演員用 上、下牙齒咬緊磨動,發出咯吱吱的聲音,表示咬牙切齒的恨。這一技巧主要在於控製,咬響並不難,難點在於聲音要響並要傳得遠,還不能有疹人的噪音。秦腔名 演員彥娃、劉金錄、範仲魁、華啟民、陳西秦、周輔國等在《反長沙》、《虎頭橋》、《祭燈》、《淤泥河》、《八義圖》等劇中,扮演魏延、蓋蘇文、屠岸賈等,均用此技。

耍牙:即將牙含在口中使其活動。所耍的牙有兩種。一是將兩顆較長的豬牙洗淨,空根郭灌鉛,外部 刻細槽,紮上細絲線,使兩牙相連,演出時含於口中,以舌操縱;一種是用牛骨磨製而成的。從前漢調桄恍演員用這種牙。耍牙有六種七個樣式。(一)陰陽齒。即 左邊牙尖朝上彎,右邊牙尖朝下彎,或相反;(二)獠牙。即兩顆牙齒同時向上,並微向外撇,呈倒八字形;(三)鼻孔齒。即兩顆牙齒同時向上,將牙尖仲進兩個 鼻孔內,根部微撇,呈正八字形;(四)一字齒。即兩顆牙齒分別從嘴兩邊出,伸向兩邊腮部,同嘴唇呈一字形。(五)巨齒:即巨靈神的齒形,兩顆牙齒從嘴角兩側向下斜仲,在下巴兩側呈倒八字形;(六)疵牙。即兩顆牙齒由口中向下伸直,呈“ll”形狀。西府秦腔藝人謝德奎、溫良民、趙文國、焦定國等常用此技。主要用於番王、判官、鬼怪—類腳色。漢調二簧藝人劉嗚祥,漢調桄桄名淨馬忠福、張同福、華天堂,西安亂彈的王化民,後起之秀雷藝強,富平阿宮腔的柏福榮等均擅長此技。

用2-4顆洗淨的長豬牙空其根部灌鉛,繞根部外圍刻一道細渠,用約二寸長的線分頭紮在渠裏,銜 在嘴內用舌操作。表演時,嘴唇、牙齒配合舌尖頂來拉去,使其吐出各種形態的“耍牙”技巧。唱念時,用舌將牙頂到唇內牙外兩邊即可,功夫深的演員經常牙不離 口,並唱念清晰。此表演技巧難度特大,具有和高的欣賞價值!秦腔有史以來能活泛用用此表演技巧的實屬鳳毛麟角。(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劉鳳鳴老藝人的“耍 牙”表演堪稱一絕。五十年代的王華民也有此技巧。後起者雷藝強“耍牙”表演自如,並能準確的配合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富平“阿宮腔”淨角演員柏福榮尚能“耍 牙”,六十年代他表演的《活捉王魁》一戲中的判官,把“吐火”巧改“耍牙”,頗有聲譽!此後再無有演員掌握“耍牙"技巧真是秦腔界的遺憾! “耍牙”技巧,在秦腔傳統戲中一般表現相貌凶惡的角色。周倉、判官、王白超、龍須虎、鄧忠等都用耍牙表演。不管陽世三間,陰曹地府,還是天際神界,皆有用 之。其代表作為《淤泥河》中的蓋蘇文。

秦腔《淤泥河》中蓋蘇文“耍牙”的表演技巧

《淤泥河》是秦腔傳統折子戲。蓋蘇文,毛淨應工,此戲中講究“三耍”,即“耍領子”、“刷眼 神”、“耍牙”。尤其獨特的“耍牙”表演為人物的麵孔增添了凶惡的表現力,藝術效果特強。蓋蘇文頭戴紫金冠,插雙翎,吊狐尾,別鬢毛,掛“紅張”(頜 下),紮紅靠,紅彩褲,登紅色虎頭靴,手提三股叉。

李世民連人帶馬被陷淤泥河中,做一連串掙紮欲衝出淤泥河的表演後,蓋蘇文在“雷錘”鼓點中從上 馬門躍到台前,左腳站定,右腳抬起,左手抓領子,右手舉叉,口吐上到“八”字牙亮相。接著向右轉身(收牙)至上馬門定頓,引出四角子,至台右角,一轉身到 台中,右腳抬起,包腳,左手握叉紮地,右手抓領子,口吐上中雙勾牙亮相。四角子在蓋蘇文走進台中的同時圍蓋跑圓場,蓋收勢收“牙”至台右角,,四角子雖至 台右角一字型站定,蓋端叉踢左腿接催步,跨右腿左轉身,擺左腿到台左“黃場”,即伸臂大笑三聲四角子接笑,音尾繞台口下場,蓋同時走向台右尾跟四角子,跑 至下馬門,紮“左弓箭式”,隨著“擺刀穗’鑼鼓伴奏,左手抓領子,右手抓叉把順掄數圈,接著繞頭領子衝著觀眾掃一圈,把叉頭對著台右角,左手摟韁,向右歪 著身子和頭,合著“倉、倉、倉”三點鑼鼓聲,雙手雙腳交叉跳躍三下(表示高興),接著“紮右弓”箭式,在鑼鼓節奏中掄叉吐雙分上下“牙”(一牙斜衝上,一 牙斜衝下,牙尖都朝外勾)亮相,頭擺動,表示得意。然後合著“倉——倉”兩聲收錘鑼鼓節奏,雙手端叉,右手將叉把通到左手,摟韁,站左“丁字步”吐下中上 勾“牙”(一牙在中直下,一牙衝上向外勾)亮相。片刻雙眼隨著頭左右擺動兩下隨著鑼鼓節奏,轉身超前恨踏三步,由慢變快從下馬門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