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1 / 3)

《柳毅傳書》

湖北人柳毅在前往長安赴考途中,在涇陽遇到一位女子在冰天雪地下牧羊。在多次上山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對方乃是洞庭湖的龍宮三公主,遠嫁給涇水龍王十太子。可惜小龍王生性風流,娶妻之後不但沒有洞過房,連碰也沒有碰過她。三公主獨守空房之餘,又被翁姑欺淩,帶負責降雨降雪的羊群到江邊放牧。周遭水族禽鳥懾於龍王聲威,都不敢為三公主傳書回家求救。柳毅義憤填膺,答應放棄科舉的機會返回家鄉送信。

柳毅回到洞庭湖畔,為三公主送信往龍宮。但洞庭君礙於與涇陽君的多代姻緣,想息事寧人,但洞庭君的弟弟錢塘君則大表氣憤,並帶同水軍前往解救三公主,並殺了涇水十太子。三公主回宮後,為柳毅奉酒答謝。錢塘君見二人眉來眼去,欲撮合二人。但柳毅礙於沒有媒人作中介,以及介懷自己間接殺了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拒絕了婚事。

柳毅回到地麵之後,經常望湖興歎;而三公主亦對柳毅日夜掛念。雙方家長為了子女的前途而大費思量。柳毅的母親決意為柳毅尋找媳婦;而錢塘君由於錯手殺了三公主的丈夫而梗梗於懷,決意化身為媒婆前往柳家說媒。二人於是有情人終成眷屬。體現了夢想與虛無,是一部浪漫與現實交織在一起的戲劇名作。

《西園記》

寫書生張繼華,偶入趙禮隱居的西園,巧遇王玉真在樓上摘梅失手,花落張身上。張以為玉真有意贈花,又誤當她是趙禮之女玉英。適趙慕張之才,聘張至西園執教。某日,張又在園中見到玉真,欲表心懷,玉真含淚歎息而去。疑惑間,園公告以玉英病亡,張又誤會剛才所遇的玉真為玉英之鬼魂,在鬧出不少笑話後,才知玉真乃玉英之義妹。誤會消解,繼華與玉真結成伉儷。

該劇是一出抒情喜劇,上海越劇院二團於1980年國慶節首演於北京影劇院。導演馬科,編曲配器顧振遐、莊德義,舞美設計蘇石風,造型設計陳利華,服裝設計張娟娟,燈光設計吳報章。徐玉蘭飾張繼華、王文娟飾王玉真、孟莉英飾香珺、徐天紅飾趙禮。該劇通過誤會巧合的情節產生喜劇效果。徐玉蘭扮演的張繼華,具有迂闊味和書呆氣,表現出人物純樸、憨厚、對愛情篤誠專一的性格。王文娟扮演的王玉真,外表端莊文靜、柔順矜持,內心愛憎分明、熱情奔放,敢於衝破封建禮教。該劇屢演均滿座。1980年,由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香港演出亦受好評。1982年,被上海電視台攝製成戲曲電視連續劇播放,同年獲全國戲曲電視劇“金鷹獎”。劇中主要唱腔已由中國唱片公司和音像出版單位製成唱片和音帶發行。

《陸遊與唐婉》

《陸遊與唐婉》是越劇曆史故事劇,1989年,由顧錫東新編。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一波三折地表現了南宋大詩人陸遊的坎坷仕途經曆和令人潸然淚下的不幸婚姻。

曾到過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等地演出,至今已演出了上百場,是在觀眾中影響最大的越劇劇目之一。

寫陸遊恨秦檜誤國嫉賢,不得伸恢複中原之誌。春遊沈園,與愛妻唐琬商議雙飛福建結交忠良義士。母唐夫人愛子心切而專斷,阻陸遊遠行,嗔唐琬違命,卻信托新貴之唐侄陸仲高為陸遊謀前程。陸遊鄙仲高依附秦檜,作詩譏刺以拒,唐琬則為仲高之棄婦李盼盼鳴不平,仲高惱羞成怒刺激唐夫人,宴席不歡而散。

唐夫人盛怒遷恨唐琬,逼迫陸遊逐婦,鬧成僵局。父陸宰憫唐琬之無辜,為兒策劃,瞞母留妻於外宅。深秋,唐琬獨處小紅樓日益絕望,深憐陸遊受累而求去。陸遊愛之愈堅,決意邀請嶽父唐仲俊來調解。誰知調解不成,親家決裂。陸遊趕來,人去樓空,內外交困,愛恨交織,修錦書托賣花三娘致唐琬,約相守三年。

三年後,陸遊自福建歸重遊沈園,驚唐琬改適趙士程,相逢不能語。陸遊詢送酒婢小鴻,證實唐琬為他“斷絕情愛而一心報國”作出犧牲。陸遊悲憤題“釵頭鳳”詞於粉壁,唐琬見而和作,腸已斷矣!秦檜死後,恢複中原呼聲複起,陸遊赴任建業,梅林覓香魂,慷慨長吟以告唐琬在天之靈。

愛國詩人陸遊,至死不渝憂國誌,一生痛苦是婚姻。

《紅樓夢》

紅樓夢,越劇古裝戲,越劇代表劇目之一。《紅樓夢》是由劇作家徐進於1958年所編寫一出越劇劇目,由於其為首度將整個《紅樓夢》的故事完整地呈現於戲劇舞台,且以優美的台詞、唱詞,細致的表現手法,豐富的人物個性塑造,再配合上越劇本身語言的特色,以及主演者徐玉蘭、王文娟等人的演技及優秀嗓音,使其在1958年2月18日於上海首演以來,廣受到歡迎,其後並在1959年在北京作為國慶10周年演出,至1962年該劇在香港被拍成戲曲電影,使之更加廣為流傳。非常不幸,由於政治原因,這部片子一拍出來就被禁了,直到80年代才解禁。

越劇紅樓夢成為當代戲劇中紅樓戲的經典代表作,後來兩岸三地改編的紅樓戲曲及電影,或受其影響,或試圖改弦更張以超越之。而這部戲也不斷重新演出,1990年代以後,開始由新一代的越劇演員來演出此劇。

越劇紅樓夢首演時的陣容:

編劇:徐進

藝術指導:吳琛

導演:鍾泯

演員:

徐玉蘭飾賈寶玉、王文娟飾林黛玉、陳蘭芳飾薛寶釵、唐月瑛飾王熙鳳、周寶奎飾賈母、徐慧琴飾賈政、鄭忠梅飾王夫人。

§§第八章 粵劇——源自南戲的廣東大戲

§§§第一節 粵劇概述

粵劇,漢族地方戲曲,原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知識分子為了方便宣 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廣州話,使廣東人更容易明白。

粵劇名列於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公元 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粵劇是一種唱腔多樣化的劇種,她的唱腔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能力。粵劇是嶺南劇派的主要品種,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香港、澳門,在東南亞和歐美等華僑聚居的地區經常有演出。明代弋陽腔、昆腔、梆子、皮黃等聲腔劇種,在廣東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廣東風行,隨後,出現廣東“本地班”,彙集眾腔之長,獨創自己的特色。後以梆、黃為基礎,溶彙弋、昆諸腔,並與南音、粵謳、木魚、龍舟等廣東民間音樂曲調結合,遂成為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是由多種唱腔溶彙而成。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逐漸演進成南方一大戲曲劇種。

明清以來,弋陽腔、昆山腔由“外江班”傳入廣東,繼而出現了廣東“本地班”,所唱弋腔是一唱眾和,稱為“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