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2 / 3)

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昆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為主要唱腔。後徽班影響日益擴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黃)作為基本唱腔,同時也保留了部分昆腔、弋腔,並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逐漸形成粵劇。現在保留的粵劇傳統劇目大多數以唱梆子腔為主。

鹹豐四年(1854),粵劇藝人李文茂響應太平天國起義,率領梨園弟子,編成文虎、猛虎、飛虎三軍。清政府殘殺藝人,並禁“本地班”演出,長達15年之久。在禁演期間,粵劇藝人為了生活,或“插掌子”(搭班)加入徽漢等劇的外江班,或“借衣乞食”。隨著徽漢各班的普遍流傳,粵劇中二黃的比重超過了梆子。

辛亥革命前後,在民族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下,一些具有愛國思想的粵劇演員受“春柳社”新劇的影響,對粵劇進行改良革新運動,經金山炳、朱次伯等人的反複嚐試和實踐,在1920年前後完成了從“戲棚官話”到廣州方言的重大變革,改用平喉(本嗓)唱方言,完全脫離了梆子腔用假嗓的高亢唱法,梆子和二黃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黃在風格上和諧統一起來。

1920年前後,不少粵劇大班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營養,使表演更富於生活氣息,同時由於受資本主義商業化的影響,迎合資產階級和小市民的荒誕劇也相應產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挖掘、繼承優秀傳統,藝術上也全麵革新,演出了不少優秀劇目,而且培養了一批新人。1958年,廣東粵劇院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後成立廣東粵劇學校和廣東粵劇學校湛江分校,粵劇曆史上第一次有了培養接班人的綜合性專業學校。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粵劇像全國其他劇種一樣備受摧殘。粉碎“四人幫”後,粵劇重新煥發生機,粵劇伴奏在民樂基礎上吸收了西洋樂器,尤其是爵士樂器,如電吉他、薩克斯等;劇目上也有創新,並將話劇、電影優秀作品改編成不少新戲,像《關漢卿》、《牡丹亭》等。

隨著廣東籍同胞在世界各地定居,粵劇也被傳播到海外,並越來越受到香港、新加坡、東南亞等地粵劇愛好者的歡迎。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彙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昆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的名稱,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係。“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由藝人成為農民起義領袖。首任粵劇“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不但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過《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陳情》等名劇。

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千裏駒、肖麗湘、小生聰、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馳名於海內外。千裏駒有“花旦王”之稱,李雪芳則被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梅蘭芳並提。三十年代在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薛覺先接近京劇風格,表演技巧比較全麵,生旦淨醜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四大悲劇的馬師以醜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醜態,有莫裏哀之風。不但在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

三十多年來,思想和藝術質量較高、比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劇目,有《平貴別窯》、《羅成寫書》等。新編的曆史題材和現代題材劇目中,影響較大的,有《搜書院》、《關漢卿》。移植改編的劇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較好的有《柳毅傳書》、《寶蓮燈》。

§§§第二節 粵劇史話

封建時代

元朝以前

粵劇的起源於中國民間齊言民歌的興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詩經》,但這是中國全部板式變化體戲曲如京劇、粵劇,以及詩讚類戲曲如上海越劇、黃梅調的共同起源。

中國齊言體民歌,發展至中古時代,即魏、晉和唐代,達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學體式——唐詩。這些講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齊言體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廟的俗講表演中,不但形成說故事的內容,也加入了節以木魚的節拍特色。可是,由於長期處於社會低層,加上受外來音樂影響的宴樂〔或稱燕樂〕,在唐代一直為統治階層所欣賞,所以並沒有很大的發展。而由宴樂發展出來的詞樂,曆經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宮調的戲曲。

元朝

到了元朝,雜劇成了最受歡迎的戲劇種類。當時稱一幕戲為一折。以後隻選演一幕戲便稱為折子戲。粵劇有很多劇目是由元朝雜劇流傳下來的,甚至某些粵劇的傳統戲碼是跟雜劇完全相同,例如《西廂記》(被稱為元雜劇之冠)、《竇娥冤》、《踏雪尋梅》、《倩女離魂》、《趙氏孤兒》等。

明朝

明朝歸有光所編寫的《莊渠遺書》卷九記錄了明代正德16年(1521年)欽差魏校的《諭民文》,內有“倡優隸卒之家,子弟不許妄送杜學。”“不許造唱淫曲,搬演曆代帝王,訕謗古今,違者拿問”等說話。這可以說是廣東有關戲劇最早的文字記錄。據《新會縣誌》記載,明成化初年,當地的“鄉俗子弟多不守本業,事戲劇度日”。明代嘉靖40年(1561年)《廣東通誌》便有所記載:廣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戲為樂,諺雲正燈二戲”,並有“搬戲難成器,彈弦不是賢”的俗語,所以“江浙戲子至,必自謂村野,輒謝絕之”。這證明當時已經盛行大戲。

到了明代,南戲的弋陽腔已在廣東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戲班經常進入廣東演出。根據《粵劇史》,廣東出現一個女花旦,名叫張喬,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戲子)。原籍蘇州的她出生於廣東,因為她母親是蘇州昆腔戲子的緣故被記載為昆腔班女戲子。可見各地戲班中人開始在廣東落地生根。[2]雖然廣東人受了外來的薰陶而開始學習演戲,但是在成化年間,學戲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灣太原霍氏族譜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學戲的家箴。後來漸漸才出現組成本地人為主體的戲班,並過渡到本地人為全體的戲班。為區別兩者,前者被稱為“外江班”,後者被稱為“本地班”。

粵劇不但吸收了弋陽腔的特色,並且與徽劇(安徽)、漢劇(湖北)、湘劇(湖南)、祁劇(湖南)、桂劇(廣西)有血緣的關係。因為所演的劇目、唱腔、音樂、表演方式等等,與徽、漢、湘、祁、桂劇大致相同。例如:《晴雯補裘》和《獨占花魁》這兩出戲碼,《鏟椅》、《跳台》、《夜戰馬超》等南派武打劇,桂劇和粵劇完全相同。雖然說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實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區別在組班的人。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組成,主要是指本地藝人組成的專業戲班。可是有時候也可以包括一些農民在進行季節性演出活動而臨時組成的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