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香港為了加強粵劇教育,香港八和會館屬下八和粵劇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在1996年合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1998年改為與[香港演藝學院]合辦夜間粵劇培訓證書課程。1年,香港演藝學院在粵劇培訓證書課程的基礎下,聘用全體夜間課程的教職員,舉辦兩年全日製粵劇文憑課程,訓練專業粵劇演員。為了提升學員的水準,更在2000年協辦粵劇進階課程。
2004年,由於合作上的考慮,香港演藝學院主動解除和八和粵劇學院的合作關係,八和粵劇學院隻有十二名學生及兩名導師繼續留在八和粵劇學院,搬到深水埗通州街公園壁球中心繼續舉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由於學生大量流失,香港藝術發展局曽一度考慮終止八和粵劇學院的資助,但八和粵劇學院隨即轉型,不但在2004年開辦鑼鼓課程,在2005年亦開辦粵曲伴奏課程及社區粵劇學院季度短期課程,學院學生迅速由十二人増至一百八十餘人,並且開設少年兒童粵劇班.2006年亦準備開設粵劇編劇班.八和學院亦有專業班學生高軍翔,高軍濤在2006年正式接受康樂及文化署邀請,擔任文武生,與粵劇名伶王超群,呂洪廣,敖龍演出《寶蓮燈》及《雙仙拜月亭》。
近年來,香港藝術發展局撥款開辦粵劇課程給兒童及青少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資助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籌辦“粵劇文化使節計劃”來向社區推廣粵劇。劍心粵劇團也舉行《南國紅豆育新苗》的兒童粵劇推廣及教育計劃。
現代粵劇開始受到外國人歡迎。創始人黃展華為首的粵劇海外名伶為了讓外國人參與並且繼續對外推廣,以英語為表演語言的英語粵劇應運而生。同時新加坡的英語粵劇由黃仕英開創。
行內演員為了改良粵劇,開始考究戲服、道具及布景的式樣及色彩是否配合故事的朝代。例如:漢風粵劇研究院於2005年11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所演出的銅雀台。
由於香港社會重視粵劇發展,除了一些民間的戲曲研究中心外,香港各間大學也紛紛設立粵劇學術研究中心。例如:成立於2000年3月1日的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及成立於1998年的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香港大學音樂係也有有關粵劇的課程。
§§§第三節 粵劇相關
行當與化妝
粵劇的行當原為末、生、旦、淨、醜、外、小、夫、貼、雜10大行。後來被精簡為六柱製,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醜生、武生。這都是根據角色的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征來分類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淨”就是性格剛強暴躁的男性角色。“醜”就是滑稽角色。
早期流行濃脂厚粉,但是所用化妝品比較簡單。小生不抹胭脂,最多是劃黑少許眼眉毛,花旦隻是塗上粉末。根據行內習慣,所有老倌都是自行照著鏡子化妝。一般舊式化妝是先拉起臉部皮膚,用布條紮著頭發,用白色顏料畫了個底稿,確定線條對稱公正,然後才正式填上其他鮮豔顏色。對於淨角(例如:張郃)的化妝,行內稱呼為“開麵”。先用白色顏料描畫底稿,在眼睛及口部附近塗上黑色,把眉毛畫得長長並向上翹來表現威嚴,在其他的地方塗上紅色,就完成整個“開麵”過程。當然不同行當就有其獨特的化妝方式。醜角常有一個大白點在臉的中央。其實化妝顏色以紅、黑、白、藍、黃為主。紅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剛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惡陰險,藍色代表狂妄凶猛,黃色代表驃悍幹鏈。
到了二十年代,薛覺先把京劇、話劇及電影化妝法和傳統化妝法結合。化妝轉趨輕描淡掃,樸實自然。最常見的化妝就是“紅白臉”,先把整個臉塗上白色粉底,然後圍繞著眼睛及顴骨塗抹紅色胭脂。有時候畫了長長的眉毛,並使用鮮紅色的口紅。
戲服與頭飾
粵劇早期服飾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樣,並加以改良為戲服。清朝時期,京劇越來越受歡迎,交流逐漸增多,服裝製度亦漸受京劇影響,而且當時新劇目加入朝廷官員角色,部分戲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樣。傳統京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帔、衣。而然傳統粵劇服裝可分為:蟒、靠、褶子、開氅、官衣、帔、衣。
材料方麵以布質為主,後期增加了膠片或者銅托小鏡點綴戲服。在50-60年代初珠片戲服大行其道。根據《廣東戲劇史略》對服裝的描述:“粵尚顧繡,大率金錢為貴,於是金碧輝煌,勝於京滬所製。自歐美膠片輸入,光耀如鏡,照眼生花。梨園名角,競相采用,奇裝異服,侈言摩登,鬥麗爭妍,漸流詭雜”。可見其瘋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60年代末,繡花戲服開始受到歡迎,直到今日仍是戲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當需要不同的戲服。例如:小生通常飾演文質彬彬的角色,有時候甩袖,所以長袖稱呼為文袖。小武需要打鬥,短袖才方便演員動作,所以短袖亦稱呼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戲服會出現文武袖。
粵劇發飾之特色主要是片子、頭套、發髻、飾物,並有係統地上片子、戴頭套及插頭飾飾物。不同種類頭套、發髻、發辮、發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製作方式、配戴及保養用具。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頭飾,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頭飾種類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貴妃配戴的頭飾也有正鳳和鳳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並利用片子改善麵型及令片子牢固麵部的技巧。
其實男角亦有頭飾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類。紅樓夢中賈寶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據《香江梨園:粵劇文武生羅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為太子或年輕將領作用的。冠頂作雲龍吞珠圖紋,加上大紅球纓,插上雉雞尾的則是軍中的主將。
表演藝術
樂器
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隻有二弦、提琴、月琴、簫笛、三弦和鑼鈸鼓板,聲調比較簡單。清朝粵劇解禁後,加入梆子。進入成熟期以後,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多達四十幾種,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及敲擊樂器。其中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和蝴蝶琴;鑼鼓則包括:卜魚/板、沙的、雙皮鼓/梆鼓、鈸、京鑼、勾鑼、戰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及鈸、大堂鼓。粵劇改革後,更接納了薩克斯管、小提琴等多種西洋樂器,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
梆子屬於沒有固定音高的竹木類打擊樂器。北方稱“梆子”,南方稱“南梆子”,亦稱“方梆子”。北方戲曲所用的梆子是實心,簡稱“梆子”,當中是由兩根堅硬的木棒組成,演奏時雙手各執一棒互相敲擊而發出聲音。音色響亮清脆,常用於打節拍,使用的技巧簡單。南方梆子卻有大、中、小之分,由長方形的中空木塊所製成,演奏時懸掛在支架上,用鼓簽擊奏。由於可以連續快速擊出聲音,容易營造熱烈緊張的氣氛。因為梆子用於擊出節拍,所以產生了“梆子腔”。梆子腔又稱秦腔或西秦腔,發源於陝西、山西及甘肅一帶,音調粗獷激越。清朝初期才慢慢流傳至廣東。梆子腔有分首板、慢板、中板、滾花、歎板和煞板等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