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3 / 3)

木魚也屬於沒有固定音高的竹木類打擊樂器。外狀像魚頭,中間挖空成了共鳴箱,正麵開一條長形魚口,手持小木槌以敲擊發聲。木魚最初是佛教的法器,亦是宗教音樂的伴奏樂器,後來漸為民間器樂所采用。木魚音色空洞,發音短促,輕快活潑,常扮演伴奏的角色,在“數白欖”時作敲擊節拍之用。

樂隊

行內稱樂隊或樂師為棚麵,鑼鼓的領奏者為掌板。安坐於戲台的左則。棚麵要熟悉鑼鼓點才可以為觀眾營造的氣氛。例如:唱口一槌、收掘一槌、收掘三槌、詩白鑼鼓、白欖鑼鼓、閃槌、急急風及叻叻鼓。

早期的棚麵共分十手:簫笛、三弦簫打錚吹螺、(日)大鈸(夜)二弦、(日)掌板(夜)大鼓、(日)打鑼(夜)掌板、(日)大鼓/副二弦、(日)發報鼓/大鑼、提琴/小鑼大鈸、橫簫大鑼、小鑼及後備。後來,吸收了其他地方劇種,加入了短喉管、長喉管、京胡及揚琴。薛覺先率先引入西樂樂器,更開創了“西樂部”,當民樂器包括了梵啞鈴、木琴、文德連、吉他、色士風及班祖。

譜曲詞

粵劇的樂譜稱為工尺譜,是粵劇傳統的記譜方式。跟其他地方劇種所用的大同小異,都是利用譜字如合、士、乙、上、尺、工、反、六等代表唱腔裏的樂音。

曲牌泛指曲牌體係以外的說唱及板式的曲調名稱。粵劇唱腔分兩大體係,一是板腔體係,另一是曲牌體係。主要分為牌子、大調及小調。曲調是有固定的旋律,包括:《陰告》、《銀台上》、《罵玉郎》、《秋江哭別》及《平湖秋月》。

表演場所

表演粵劇的場所一般分為臨時搭建的戲棚及永久性的戲台。明朝時期,人民生活富裕,大戶人家會自設戲台,招聘私人戲班。

戲棚

早期戲棚內設置神像、安放神壇供奉神明。香港的戲棚大多在神誕和佛誕演神功戲,以供奉神明和酬神等。

戲台

戲台的方位以底景分幕前幕後。兩則出入口稱為虎度門。戲台貼近觀眾席的部份稱為台口。觀眾看到台口的左邊就是棚麵的位置。棚麵後麵就是把子箱。鄰近把子箱的虎度門的底景位置稱呼為師傅位。師傅位的幕後部份的對麵就是提綱。幕後除了一道長走廊,盡是箱位,走廊盡頭就是大棚箱位。從觀眾的角度,左邊稱為雜邊,放的是雜箱;右邊稱為衣邊,放的是衣箱。

虎度門又稱為“渡古門”,因“渡”與古字“度”相同,即渡過之意。因為以前演員所扮演的都是已故的曆史人物,所以外江班稱之為“鬼道門”。在虎度門附近的“提綱位”所貼上的是一道“提綱”,是開戲師爺把故事、場次、鑼鼓、排場、角色的分配等用簡略地寫上,作為提示之用。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或之前,行內人習慣隻憑提綱提示,在沒有詳細劇本下,故事細節內容全靠爆肚的表演方式,所以稱為“提綱戲”。雖然現在看來看似笑話,但也可見粵劇伶人的功力深厚。可是後來有聲的影畫戲從美國登陸廣州,直接對粵劇造成衝擊,薛覺先認為“提綱戲”是戲行的陋習。因此薛覺先不斷追求完美劇本,促使粵劇急速發展。

傳統的戲台沒有繁複的實景,全靠演員用身段和做手配合曲詞來塑造劇目的活動空間。觀眾通過演員的表演加以想象體會。如《金山寺》中所用的水旗、雲片,表現波濤洶湧;《遊園驚夢》中花燈把杜麗娘“因情成夢”的夢境形象化、浪漫化、莊嚴化。運用兩支旗幟來表現坐車,用做手來表達策馬、開門。早期粵劇戲台沒有布景,戲棚才掛一幅布幕。

很多時候利用一桌兩椅位置的變化,象征不同景物,例如公堂、城牆、山丘等。二十世紀初,粵劇受話劇的影響,開始出現利用布類的東西製作成的“軟景”,在大帆布上繪畫城門、花園、宮殿,山林、河岸等景物,掛在天幕做布景。後來,又出現利用木材類的東西製作的“硬景”。省港班興起後,戲台便出現立體布景。工作人員用木材及布組成立體布景,有亭台樓閣、假山、樹木、廳堂等等。後來,其他演員連“宇宙燈”、“吊鋼線”,也搬上粵劇舞台。三四十年代,粵劇也流行機關布景,演員和道具可以移動、可以從天而降、可以升空、也可以匿藏於台下。另外,也有在舞台上噴射真水、頭盔安裝電燈泡、引爆火等技倆來吸引戲迷。

藝術特點

粵劇的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為“平喉”(真聲),並經反複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

在農村活動的“過山班”保留著早期粗獷、質樸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鬥、甩發、髯口等方麵的絕招。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頸有力的靶子、手撟、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場後,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

舞台美術風格近乎寫意。布景簡單,劇中規定情境,主要靠虛擬的表演程式來顯示,程式不能表明時,就用牌子寫上“河邊”、“高山”等文字說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話劇、歌劇和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在反映當代生活,使表演更富於生活氣息等方麵都頗有改進。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但也從生活中提煉、創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並從電影、話劇中借鑒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

舞台美術偏重寫實,布景運用畫幅為主的軟景,又采用燈光和硬片真景,服裝、化妝華美奇巧。後來發展到用機關布景、膠片服裝、頭盔和道具安裝電燈等。

粵劇臉譜

早期臉譜

早期粵劇臉譜比較簡單,以黑白為基本譜式。勾畫的特點是習慣把顏色塗至頸部,用燈芯草點畫胡須,黑白臉譜喜用洗筆,即在勾臉時用筆塗畫圖紋之間的接壤處,使黑白兩色之間增加一道灰色的過渡色層。

早期的粵劇臉譜,按行當可分為下列幾種:

大淨臉譜:臉部基本上是塗一種顏色,如全棕黑色的包拯、全紅色的關羽等,也有藝人稱之為“整臉”或“全臉”。

大花麵臉譜:塗全白色,大多表現老奸巨猾、陰險毒辣的勢要權奸,如董卓、曹操等人物。

二花麵臉譜:多數塗黑白兩色,線條粗獷,黑白分明。多用來表現魯莽率直、勇猛剛強的人物,如張飛、李逵等。

隨著藝術交流活動的增加,粵劇藝人借鑒京劇臉譜的勾畫技術,增加了紅、黑、白三色的三塊瓦臉譜、大紅大綠的五色臉譜、神話人物的金銀色臉譜等多種類型的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