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1 / 3)

鮮靈霞

鮮靈霞(1920—1993),評劇鮮派創始人。原名鄭淑雲,生於河北省文安縣豐各莊。姊妹三人,她最小,一家五口全靠父親租地生活。

1923年鬧水災,她隨母親逃荒到天津。鮮靈霞的家在南市大舞台對麵,聚華升平倆戲院又在附近,幾年間,她這種“捋葉子”的方法,學會了不少出評戲。後鄭淑雲改名換姓叫鮮靈霞。1934年,正式拜著名評劇前輩劉寶山和劉兆祥為師。鮮靈霞的嗓音高亢響亮,音域寬廣,清脆響亮,橫豎兼備,音韻醇厚,扮相光彩照人。她在唱腔上花了大量的功夫,一方麵對李、劉兩派劇目中原有的唱腔進行加工潤色;另一方麵為一些劇目重新設計唱腔。她在不斷的舞台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自然灑脫、高亢激越,樸實豪放,以情傳聲、聲情並茂的藝術風格。她善演的劇目有《井台會》、《王二姐思夫》、《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夢》、《夫人城》、《鋸碗丁》等。1954年參加天津市首屆戲曲彙演時,鮮靈霞演出《井台會》榮獲演員一等獎。1956年赴朝鮮演出慰問誌願軍。1959年應邀赴長春拍攝戲曲電影片《包公三勘蝴蝶夢》。她曾任天津評劇院副院長。

韓少雲

韓少雲(1931—2003),評劇韓派創始人。畫家。是河北玉田人,她9歲入梨園,新中國成立前後已在唐山一帶走紅,1950年參加了東北實驗評劇團(後為沈陽評劇院)。

1952年她主演的《小女婿》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表演一等獎,因唱腔新穎,表現自然而享譽全國。在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她排演了近200出戲。她所扮演的“五四”以來各個曆史時期的婦女典型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她唱腔圓潤醇厚,吐字清新,齶(疙瘩)音運用尤佳,為評劇藝術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她主演的《小姑賢》於1953年在“東影”拍成電影,它是我國建國後第十部戲曲片、第一部評劇藝術片、《人麵桃花》先後錄製成電影片、電視片,在全國播放。10多出劇目的唱段、選場或全劇錄成唱片和盒帶,部分唱段收入沈陽音樂學院等幾所院校的教材中,部分唱段選入《中國戲曲藝術家唱腔選.韓少雲專輯》。

花淑蘭

花淑蘭(1929—2005),評劇花派創始人。原名葛淑蘭、評劇教育家。1929年生於河北省唐山林西一個梨園世家。八歲起隨母劉玉舫學戲,兼學京、梆、大鼓等,十一歲開始登台。十二歲便在唐山、秦皇島、天津等地演出。1945年,她在張家口演出,排演了《白毛女》、《血淚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有革命內容的新戲,較早地接受了革命文藝思想的教育。1946年進入北京演出,很快以《劉翠屏哭井》和《保龍山》聲名鵲起。1953年以一出《茶瓶計》獲東北彙演優秀表演獎,之後加入沈陽評劇院。花淑蘭音域寬、音質純淨,嗓音甜脆,在唱腔上廣采博取、兼容並蓄、剛柔相濟、聲情並茂,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她戲路寬廣,能勝任小旦、花旦、青衣甚至是小生各個行當,文武兼備,善於塑造各類角色,並能從人物性格出發。她巧妙地將劉、愛為代表的兩派的演唱藝術融為一體,形成她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被稱為花派。她的代表劇目有:《茶瓶計》、《黛諾》、《謝瑤環》、《牧羊圈》、《三節烈》等。在六十餘年的藝術生涯中,花淑蘭演出了近二百出傳統戲和現代戲,培養弟子近50人,為評劇藝術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筱俊亭

筱俊亭(1921— ),評劇筱派創始人。6歲喪父,8歲起就跟隨盲藝人王先生學唱民

間小曲,後拜老藝人楊義為師學習蹦蹦兒戲。青年時代,她又深深迷戀上前輩名家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的演唱藝術,並努力學習她們的優長,十多歲即紅遍天津、河北、山東各地。1951年,筱俊亭應邀到錦州演出,1952年6月參加錦州評劇團。1952年秋,她開始對評劇青衣唱腔進行係統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