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年底,筱俊亭調至沈陽。她結合自己的嗓音及身形條件,有意識開辟新路,嚐試著進行老旦行當的創造,於 1956年排演了第一出純老旦劇目《楊八姐遊春》,大獲成功,接著又排演了《穆桂英掛帥》、《古國風雲》、《三關排宴》、《母親》、《洪湖赤衛隊》、《江姐》、《南海長城》、《豐收之後》、《東風解凍》、《社長的女兒》等劇目,成功地塑造了眾多不同時代、年齡、性格、身份的老年婦女形象。
通過一係列劇目的演出,筱俊亭為評劇老旦行當積累了一整套唱腔與表演模式,在評劇劇壇具有特殊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世稱“筱派”。
李憶蘭
李憶蘭(1925—1992),李派創始人。 祖籍北京,是河北梆子名老藝人大李貴雲的女兒。 她從小在梆子班裏長大,15歲改學京劇,1952年夏,李憶蘭改行學評劇。
她主演的劇目有《張羽煮海》、《花為媒》、《樊梨花斬子》、《祥林嫂》、《苦菜花》、《南方烈火》、《阮文追》、《拜月記》、《無雙傳》、《白蛇傳》、《櫻花戀》、《喜神》、《高山下的花環》、《多情的河》、《喬遷之喜》、《楠竹夫人》等,還主演過故事片《畫中人》,為電影《黨的女兒》配唱主題歌。
陳桂秋
陳桂秋(1931— )評劇陳派創始人。原名周喜珍。1931年出生於天津市,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沈陽評劇院八大主演之一。《陳桂秋評劇表演藝術》入選遼寧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十二歲從師趙良玉學習評劇,學唱青衣、閨門旦和娃娃生。十三歲又拜著名評劇老藝人碧月珠為師,拜師後刻苦用功,當年即登台演出,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讚譽。十六歲挑班主演。她的嗓音寬厚,行腔究棱角力度,口齒清白利落。早年代表劇目有《珍珠衫》、《桃花庵》、《呂布與貂蟬》、《賺文娟》、《人麵桃花》等。她不僅擅演旦角戲,小生戲也很見長;主演《花木蘭》時,旦腔、生腔和武功俱富功力。
五十年代初,曾以主演《遊龜山》在東北成名,成為沈陽評劇院八大主演之一。後調入錦州評劇院任主演,在根據李季同名長詩改編的大型現代戲《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堅強的邊區少女的形象,轟動一時。
同時期的其他旦角名家還有:新翠霞、六歲紅、羊蘭芬、蓮小君、李文芳、筱玉芳、筱玉鳳、鑫豔玲、喜彩苓、夏青、碧燕燕、郭硯芳、花月仙、趙麗蓉、花硯茹、筱紫玉、筱美英、邢韶瑛、小花玉蘭等等。
§§§第四節 經典劇目
在不長的曆史裏,評劇積累了眾多雅俗共賞的經典劇目,據不完全統計,曾上演過的評劇劇目約有1880餘出。劇目來源有:①對口拆出時期來源蓮花落、蹦蹦戲的劇本;②清末民初“勸善”為宗旨的“宣講文學”;③根據《今古奇觀》《聊齋誌異》改編;④評劇形成前後從皮影戲、河北梆子、京劇移植改編;⑤根據冀東和渤海人民到東北、唐山等地經商引起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改編;⑥五四運動之後的新編現代戲
諸如:敗子回頭、白蛇傳、拜月記、半把剪刀、半江清澈半江紅、包公賠情、包公三勘蝴蝶夢、茶瓶計、春香傳、黛諾、打金枝、打狗勸夫、竇娥冤、杜鵑山、杜十娘、對花槍、奪印、高山下的花環、疙瘩屯、庚娘傳、樊梨花斬子、鳳還巢、鳳陽情、紅白喜事、紅岩詩魂、胡風漢月、蝴蝶杯、花亭會、花為媒、回杯記、寄印傳奇、家、江姐、金沙江畔、金玉奴(豆汁記)、金印記(六國封相)、井台會(李三娘)、鋦碗丁、孔雀東南飛、苦菜花、空穀蘭、梁山伯與祝英台(雙蝴蝶)、李雙雙、李香蓮賣畫、劉伶醉酒、劉巧兒、馬寡婦開店、賣妙郎、賣油郎獨占花魁、穆桂英掛帥、朱痕記(牧羊卷)、鬧嚴府、霓虹燈下的哨兵、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乾坤帶、秦香蓮、瓊花、勸愛寶、人麵桃花、阮文追、三看禦妹、孫龐鬥智、桃花庵、啼笑姻緣、王少安趕船、我那呼蘭河、無雙傳、祥林嫂、向陽商店、相思樹、祥子與虎妞、瀟湘夜雨、小二黑結婚、小姑賢、小借年、小女婿、小院風波、謝瑤環、雪玉冰霜、繡鞋記(三節烈)、楊八姐遊春、楊門女將、楊乃武與小白菜、楊三姐告狀、野火春風鬥古城、於公案(劉翠屏哭井)、玉堂春、禦河橋、張羽煮海、趙五釀、珍珠衫、珍珠塔、周仁獻嫂、鍾離劍、五彩水晶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