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2 / 3)

就這樣楊發把女兒的婚事敲定了,可是香草回來卻死活不同意,情急之下顧不得許多就跟爹媽挑明了要嫁給田喜,一聽田喜的名字,楊發氣不打一處來,氣得指責女兒私訂終身敗壞了家風,香草卻說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老人不懂新道理。就這樣一場新舊婚姻觀念的鬥爭,打破了田園的寧靜。

然而楊發卻背著女兒香草寫了婚書過了彩禮,把婚事訂下了,還怕夜長夢多明天就要來迎娶。香草聽說後馬上找田喜商量,還表向他表明了自己堅決不嫁羅家的決心。情急之下田喜就拉著香草要找婦女主任作主,可是婦女主任去開會了。他倆又找了趙村長,可趙村長忙著搞生產竟沒把這當回事兒,把他們給支走了。無奈之中,田喜要帶香草到區政府討公道,但香草又怕事情鬧大了壞了名聲,於是最後兩人商定當晚三更田喜到香草家以拍窗戶為號結伴出走,去區政府告狀。回家到中,香草心潮起伏,思來想去,舉棋不定,一邊不忍心怕傷了父母的親情,一邊又怕辜負了田喜的愛情。想來想去還是要走,收拾好了包袱,就等著跟田喜去爭取自己的幸福。

好事多磨田喜兒去找香草到區上告狀,可是卻被香草父親發現,未果後,香草被在昏迷狀態下被強行抬上轎去嫁到羅家後,香草才知道女婿才隻有十一歲。

田喜兒知道香草嫁後的消息後,非常痛苦,陳快腿對田喜兒說香草是圖意羅家生活好女婿長得漂亮,田喜兒和田母信以為真。

楊香草在三天回門時來到田家被田母和田喜兒誤會,後來田喜兒看到了小女婿,

明白了真相。後來在區委書記的宣布下有情人終成良緣。

§§第十章 晉劇——慷慨激昂的山西戲

§§§第一節 晉劇概述

晉劇是漢族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外省稱之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於山西中、北部及陝西、內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區。有上路調和下路調之分,上路調為北路梆子,下路調為中路梆子。民國以後中路梆子興盛,遂以山西梆子專指中路梆子,建國後則稱晉劇。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間是晉劇的發展時期,當時班社眾多,人才輩出,尤其是以丁果仙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員出現之後,晉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晉劇因興起於晉中汾陽、孝義、祁縣、太穀及太原而得名。流傳外地後,被稱為山西梆子,後改稱晉劇。中路梆子源於蒲州梆子,清道光、鹹豐年間已盛行,流行於山西中部、內蒙、河北、陝西部分地區。發展過程中吸收晉中地區民歌、秧歌等民間藝術韻調,風格特具。

晉劇的音樂風格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其唱腔包括亂彈、腔兒和曲子(即昆曲、越調等)。亂彈分為平板、夾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滾白七種,每種板路又有如流水板(大流水、小流水、緊流水、慢流水、二流水)、腔兒(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象、苦相思、“二音子”或鳴腔)等變化,演唱時,除“二音子”外,一般都用真嗓,吐字清楚,行腔圓潤。

晉劇傳統的樂隊由9人組成,舊稱“九手麵”,文場有呼胡、二弦、三弦、四弦,稱“十一根弦”;武場有鼓板、鐃鈸、小鑼、馬鑼、梆子。

同治以來,晉中票號興旺,商業繁榮,中路梆子也迅速發展起來,相繼出現了上下聚梨園、小梨園、錦梨園、二錦梨園、萬福園、小萬福園、自誠園、小自誠園等著名戲班及孟珍卿(三兒生)、張錦榮(十三紅)、喬國瑞(獅子黑)、王雲山(毛毛旦)、王田桂(田桂子、正旦)、高文翰(說書紅)等著名演員。抗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綏邊區曾組成七月劇社、呂梁劇社、綏蒙劇社(後改名人民劇社)等紅色團體,20世紀中葉是晉劇興盛時期,相繼出現了丁果仙、程玉英、冀美蓮、牛桂英、郭壽山、郭鳳英、花豔君等名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