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3 / 3)

晉劇的行當有“三大門”(須生、正旦、大花臉)與“三小門”(小生、小旦、小花臉)之分,各行均有專工戲,其中須生的唱功戲《渭水河》、《大報仇》、《困銅台》、《斬子》、《蘆花》;功架戲《出棠邑》、《臨潼山》、《三劈關》;正旦唱功戲《白蛇傳》、《假金牌》、《乾坤帶》、《罵殿》、《教子》;大花臉唱功戲《明公斷》、《九江口》、《沙陀國》;功架戲《海神廟》、《打漁殺家》、《玉虎墜》、《取洛陽》;武功戲《戰宛城》、《白水灘》;小生唱功戲《告禦狀》、《雙羅衫》、《火焰駒》、《忠義俠》;功架戲《長阪坡》、《伐子都》;小旦做功戲《梵王宮》、《百花亭》;功架戲《鳳台關》、《遊西湖》、《破洪州》、《雙鎖山》等等都是久負盛名的經典。

§§§第二節 晉劇史話

起源

中路梆子的起源應在清代鹹豐年間。道光初年,被當時稱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複興,所謂:“道光皇帝登龍廷,山西梆子又時興”時期,蒲梆北上,來到了晉中、太原一帶演出,不僅轟動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區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賈們的娛樂要求,於是他們就以承包形式,邀請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這就是中路富商承辦戲班的開始,但劇種仍為蒲劇。其代表班有平遙縣的萬和班、小平遙班,及介休縣的吉慶班等。

到了鹹豐初年,蒲梆開始冷落下來,致使中路地區出現了一個戲劇活動相對空缺的時期,這對酷愛著戲的中路群眾,尤其是富商們來說倍感失望,於是少數人便開始邀請賦閑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藝人等,組織研討班子,擬創立自己的劇種。到了鹹豐中後期,經過眾多班子的努力研討,終於在繼承蒲梆音韻和鑼鼓經點的基礎上,結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點,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雛形班社,並開始試點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縣三慶班,參加藝人,除了滯留的蒲梆藝人、秧歌及皮影藝人外,還有吹鼓手、店員、礦工、票友。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會秩序好轉。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現,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財主們的青睞。於是先後成立了上、下聚梨園班、四喜班、四興班、四慶班等班社,在演出實踐中,互相學習,不斷改進,使唱腔及文武場麵日趨完善;又學習外地劇種管理班社的經驗,使戲班逐步走向了正規化。戲班人員,除文武場保留中路籍藝人外,其他演員大都以高薪從蒲州聘來,所以民間有:“祁太鎦子,蒲州丸子”的諺語。戲班不屬商業性質,盈虧全由班主自負。隻是每到一處,將木製的、標有某某縣某某財主所承戲班名稱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誇耀,還要在後台粉壁牆上題筆留名。這些舞台題筆內容廣泛,成為今天研究晉劇發展史的金石之證。

隨著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財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興趣。他們也從蒲州請來藝人或招來兒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數州縣初具規模。藝人的精湛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戲,禿紅、吐醜、蓋陝西。人參娃娃、大嘴醜,後邊跟的一杆旗……”等戲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