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或朗朗上口富於美感,或蘊藏深刻的智慧,在溝通的時候適當地引經據典,有時會達到語驚四座的效果。
經典,往往言簡意賅、言盡而意無窮,如果運用得當,會令聽者驚豔,聞者佩服。溫總理每次答記者問幾乎都引經據典,其中有不少妙語廣為流傳,以2010年的答記者問為例:
溫總理開場白即引用《戰國策》中“行百裏者半九十”這句名言說明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要走的道路都會布滿荊棘,因此不能鬆懈和動搖。之後又引用屈原《離騷》中“亦餘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明自己的誌向,激勵自己做好今後三年的工作,既展示了為理想而奮鬥的決心,也表明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態度。
在記者提問環節中,當美國《新聞周刊》記者提出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中國人表現出的“傲慢態度”,並加以指責時,溫總理沒有當場辯駁,而是引用了唐朝詩人劉禹錫的《子劉子自傳》中“人或加訕,心無疵兮”,他通過這句話告訴人們,即使有人誹謗,他也問心無愧。隨後他又用大量事實澄清了那個誤傳。
兩岸經濟合作一直是會議的重要議題,當台灣聯合報社的記者提出相關問題時,溫總理引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一句巧妙地告訴台灣同胞,雖然大陸和台灣之間有摩擦,但彼此是兄弟,所以事情總會解決的。
當有記者就中美關係提出問題時,溫總理引用王安石《登飛來峰》中“不畏浮雲遮望眼,隻因身在最高層”這句話,指出中美建交30年的曆史就是最好的證明,和則兩利、鬥則俱傷,隻有互相信任才能彼此進步,否則就會落後。中美合作是最好的選擇,這樣更能促進兩國之間的發展。
不管記者如何刁難,總理總能引經據典,借古喻今,侃侃而談。他這種極具文采的表達方式,被人們稱為“溫式語言風格”。溫總理能口吐蓮花,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而是勤學的結果。“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隻有博覽群書、熟讀成誦,才能在運用時得心應手。引經據典所能取得的表達效果,在古代就已經被檢驗過了。
某一年的征兵時節,唐太宗想改變以往年滿18歲男子應征的慣例,想讓16歲以上的男子也應征入伍。魏征對太宗的做法表示反對,唐太宗很生氣,當麵責問魏征反對自己的理由。魏征回答說:“古人說‘焚林獵獸,竭澤而漁’,不能為了今年多捕獲野獸和魚就斷了以後的糧。古人還說‘兵不在多,而在於精’,何必不顧質量而一味追求軍隊的數量呢?”太宗聽後當即取消了自己的決定,他還對魏征說:“我覺得你的話很有道理,一個國家的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否則會失去民心。前後不一的政策會讓百姓難以適從,這樣的國家難於治理。”
魏征引用古語說服了太宗皇帝,讓他心悅誠服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議。
俗話說“行家一出口,就知有沒有”,出口成章的人往往讓人羨慕,恰到好處地引經據典,更能增加語言的說服力。當我們給人留下口吐蓮花的印象後,就能很容易打開交談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