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說得好不如說得巧”“良言一句三冬暖”。
人際交往的關鍵是會說話,說話不僅要體現出真誠,更要表現出說話的藝術。
說話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說得好必然能有效地溝通,說得不好肯定無法打動別人。
說到別人心窩裏的話才能更容易打動別人,也會增加人際交往的魅力。
好的稱呼是溝通的代言人,它會像一池清水映著你;不好的稱呼會讓人感覺眼前一黑,一切都變得暗淡起來。
人際交往中,稱呼是一個重要的細節,恰當地稱呼別人,才能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而有的人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便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莫名其妙就把人得罪了。
陳先生出差廣州,和朋友到一家餐廳吃飯,因為習慣,他隨口喊道:“小妹,給我們拿點紙巾。”讓他沒想到的是,不僅服務員遲遲不動,周圍所有的人都以不屑的眼光看著他,陳先生以為服務員沒有聽見,又高聲叫了一下,誰知服務員幹脆走開,再也不答理他了。後來,在朋友的解釋下,他才得知“小妹”這個稱呼在廣州很敏感,特別是對一些外來打工的女孩來說,帶有鄙視意味,難怪陳先生稱呼人家“小妹”受到了冷遇。
既然稱呼如此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意,避免信口開河。
在一家大型商場裏,一位女顧客正在選購上衣。導購員不厭其煩、笑容滿麵地讓她試穿了好幾件後,她終於挑中了一件,決定購買。導購員將開好的付款單遞給她,笑吟吟地說了句:“阿姨,你的裙子真好看,在哪裏買的?”結果女顧客眼睛一斜,說:“你叫誰阿姨?”說完轉身就離開了。這個導購員的服務態度和工作水平都很高,但是,就因為一個小小的稱呼,一單生意就這樣毀了。
對現代人來說,年齡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尤其是女性,最忌諱別人說自己老。那位女顧客的實際年齡或許真稱得上是導購員的阿姨,但是,直接喊出來還是會讓她覺得刺耳,索性連挑好的衣服也不要了。所以,對不認識的長者,一定要注意稱謂。盡可能地為對方考慮,讓對方耳根舒服,這樣,交流才會很順暢。
在工作場合,稱呼就更顯得重要。對同事而言,最好不要直呼其名,也不要過分親昵,更不要擅自做主替人家起綽號。稱呼上級和領導要區分不同的場合。私下裏,可以對女性上級稱呼“姐”,男性上級稱呼“哥”,甚至稱呼“老大”,這樣會顯得親切,便於雙方坦率地溝通,還能增進感情,一般性情友善的領導都會喜歡這種稱呼。但是,在正式場合中,一定要用正式稱呼,否則就會給你帶來不利影響。
張力大學剛畢業,在一家公司市場部任職。他的部門負責人是徐總監,他平時有事去請示的時候都稱呼總監為“老大”。一天,老板來部門視察,並召開了一個小型的會議。當輪到張力發言的時候,張力習慣性地又稱呼總監為“老大”,這讓老板和總監當時的臉色很難看。當老板視察完後,總監便不再給張力好臉色看。自此以後,雖然張力表現不錯,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公司的重用。原來,公司老板一直懷疑徐總監的能力太強會對自己有威脅,而張力在正式場合對總監的稱呼讓老板和總監都不滿意,所以,張力受到冷落也是必然的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稱呼也會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巧妙地進行稱呼,不僅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能讓自己在溝通中遊刃有餘。我們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職業、地位等一係列因素選擇恰當的稱呼。同時,還要注意說話的場合,避免稱呼帶來的負麵影響,讓自己成功地贏得溝通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