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正是以西方的方式詮釋的東方故事,以異國情調來吸引美國觀眾。美國人對中國電影很陌生,他們對電影的期望僅僅是異國情調,因此《臥虎藏龍》在美國受歡迎。——羅波特·愛倫
羅波特·愛倫(RobertAllen),國際著名電影電視學者、北卡萊羅納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羅波特·愛倫是國際電影電視和美國文化研究方麵的權威人士。他在電影和電視藝術領域發表十多部有影響的著作,並先後擔任過藝術與科學學院副院長、美國學協會論文評獎委員會主席、美國《電影學報》編委等職位。他的其他論著有《辦大學與做生意是一回事》、《為什麼大學教授要學會四處找錢?》、《為什麼大學係主任要學會四處找錢?》等。
羅波特·愛倫:15年來,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我一直在寫一本關於好萊塢電影業的書。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90年代是好萊塢電影時代的最後10年。為什麼這麼說呢?15年來好萊塢電影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電影研究方式已經跟不上現實的變化。好萊塢電影業不再僅僅是為電影院裏的觀眾製造電影這麼簡單,大多數美國人也不那麼沉迷於電影,他們不再去電影院看電影了。
今天,我主要想談談,好萊塢電影業發生了什麼革命性的變化,以及兩三個促使好萊塢進行變革的社會原因。首先,是人口組成的變化。其次,是技術的變革。最後,在前二者的影響下美國社會的變遷,尤其是美國家庭的變遷。因此,在討論好萊塢電影時代的終結過程中,我們將涉及到人口統計學――特定時期裏社會人口的年齡組成、技術革新以及社會變遷。
現在,隻有28%的美國人每個月看一次電影。這是很不尋常的變化。1929年的時候,有聲電影剛剛問世,80%的美國人每個月看一次電影,從80%下降到28%。到1999年,美國的電影觀眾減少了1900萬,相當於整個澳大利亞的人口。這主要指買票進電影院看電影的美國電影觀眾。美國的四大電影連鎖發行商中的三家已經很不景氣。每四部好萊塢電影隻有一部能靠票房收入收回成本。此外,電影業在不斷擴展的媒體市場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小,1998年,好萊塢當年最熱門電影的利潤首次不敵一個電子遊戲。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變化?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從二戰結束,美國的人口組成發生了很大變化。好萊塢電影業在戰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1948年通過立法促使電影製造和電影發行分離,製造商不能同時也是發行商,從而不是什麼電影都能發行賺錢;二,電視的出現。1948年電視進人美國人生活的主流,到1959年幾乎所有美國家庭都擁有 一台電視,而在這11年裏,電影觀眾的數量縮減了一半。那麼,好萊塢電影業是如何在50年代、60年代以及70年代維持下去的呢?原因是我出生了。
1946年到1964年之間,美國人口出現了有史以來的一次增長高峰,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嬰兒潮”(BabyBoom)。我就是“嬰兒潮”的一代,1946年到1964年之間,一共有7600萬嬰兒出生。因此,1959年,好萊塢決定為“嬰兒潮”一代製作電影,特別是針對男性白種人。因為,13歲到25歲的白種男孩去看電影的頻率比任何其他人口組成要高上4至6倍。從60年代到80年代,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口進入13歲到25歲年齡段,比例占人口比重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自然,他們當中的白種男孩成了好萊塢電影觀眾的主力軍,好萊塢的電影製作也就迎合這些觀眾的口味。當時最典型的一部電影是“EasyRider”(《輕鬆騎士》),這部電影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很陌生,但是在1968年這部講述嬉皮上和摩托車黨的電影取得了榜煌的票房成績,那時我18歲。這部由獨立製片人製作的低成本電影的成功使好萊塢認識到,為18歲左右的年輕人製作電影是有利可圖的。這也是電影與電視爭奪市場的新機遇,《輕鬆騎士》這類電影裏麵的語言和所涉及的關於性的內容是不可能在電視上看到的,而這恰恰迎合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需要。同時,電視製片商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他們的節目是做給家庭看的,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收看,而這時期的電影是做給13歲到25歲的年輕人看的。電影業循著這條軌道走到80年代中期就再也行不通了,因為“嬰兒潮”在1964年逐漸消失。
60年代早期,大多數人口統計學者預計美國人的生育率會持續上升,因為在“嬰兒潮”期間出生的婦女會像她們的母親一樣生育下一代。但是好萊塢沒想到,“嬰兒潮”一代的女性和她們的母親完全不一樣。1964年到1977年間,嬰兒出生率達到了美國20世紀的最低點,美國從“嬰兒潮”時代進入了“逆嬰兒潮”(BabyBust)時代。因此,到了80年代中期,好萊塢電影傳統的目標觀眾群――13歲到25歲的白種男孩在人口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小。
危機出現了,因為製作電影的成本、電影明星的片酬、發行電影的費用持續攀高,而買票看電影的觀眾卻越來越少。不僅如此,好萊塢還必須適應80年代中期出現的新技術。在我那一時代,電視是最流行的科技產品。我清楚地記得1954年我購買了第一台電視機,我看的第一個電視節目是TheLoneRanger。80年代末,新的音像技術出現了,這種流行科技產品既不屬於“嬰兒潮”一代也不屬於“逆嬰兒潮”一代,它屬於“新嬰兒潮”(EchoBoom)一代。
1977年,美國的生育率又開始上升,在1989年達到頂峰,當年出生人口自1964年首次突破400萬。1977年到1994年,7200萬個嬰兒在美國誕生。這就是“新嬰兒潮”,也可以說是“回音潮”。為什麼呢?因為,“嬰兒潮”一代的美國女性普遍推遲了自己的生育年齡。她們是美國第一批能夠進入大學、進入職業行列的女性,她們花了更多時間在教育和職業上而不是結婚和生育。另一個促使“新嬰兒潮”推遲出現的重要原因是1963年口服避孕藥的出現,正好在“嬰兒潮”的末期。人類曆史上,女性第一次可以自主控製生育,而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許多美國婦女都是這麼做的。因此,“新嬰兒潮”是“嬰兒潮”和“逆嬰兒潮”女性隻要一個孩子的結果,這一代嬰兒大多數是第一胎。在80年代中期,女性又開始生育,但是都隻要第一胎。
這個時期還出現了我前麵提到過的技術革新,而這項技術革新卻幾乎完全被美國電影學者忽略了。那時,人人都期待著要看喬治·盧卡斯拍攝的科幻電影,他的科幻電影集中了當時最先進的電腦和數碼技術,人們都期待著出現更先進的技術。但是實際上,好萊塢電影的變革來自一種在便利店花四美元就能購買到的技術――錄像機“VCR”。1975年錄像機進入美國,但是1975年到1983年間,錄像機有兩種互不兼容的製式――索尼的BETA製式和鬆下的VHS製式。用BETA製式的錄像機無法放映VHS錄像帶,用VHS製式的錄像機也無法放映BETA錄像帶。因此,1983年以前,隻有大約10%的美國家庭擁有錄像機。然而,1983年到1987年間,美國家庭的錄像機擁有率從10%陡升到50%,其中80%增長量是在34個月裏實現的。這是怎麼回事呢?當然,發生了很多事。首先,BETA製式的錄像機不敵VHS製式錄像機而被淘汰。其次,用家庭錄像機錄下電視節目被合法化,這是美國立法曆史上重要的一頁。第三,錄像帶的播放時間從1小時延長到了4小時,這意味著可以用一盤錄像帶錄下一部完整的電影。最後,錄像機的價格從1200美元降到了300美元以下。我和我妻子1979年結婚,當時我們花了1200美元買一台錄像機,這可是相當大的一筆投資。1983年,我買了第三台錄像機,才花了不到350美元。1983年到1987年之間,錄像機一下子在美國家庭中普及了。這可以說是在美國曆史上普及得最快的一項技術。我們知道,電話經曆70年才進入50%的美國家庭,而錄像機隻用了13年,特別是1983年到1987年之間。
錄像機的普及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為什麼?因為錄像帶終於成為影視傳播的新載體。最初,人們主要使用錄像機錄下自己想看的電視節目,在自己方便的時間觀看。後來,這個技術使好萊塢改變了電影的發行渠道,錄像帶成為好萊塢電影發行的主要方式,電影錄像帶租賃業興旺發達起來。1987年和1990年之間,多數的美國人寧願到錄像帶租賃店租好萊塢電影回家看,而不是去電影院看電影。在很短的時間內,好萊塢就意識到他們可以通過發行電影錄像帶獲得利潤,問題是租賃錄像帶為製片商帶來的利潤是有限的。好萊塢以75美元的單價把錄像帶賣給租賃商,然後租賃商以3.35美元的價格出租錄像帶,他們隻要把錄像帶出租20次以上就能掙錢。但是,銷售錄像帶的市場容量隻50萬,這已經包括了幾乎所有的錄像帶租賃店。在1988年,好萊塢的製片商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決定把錄像帶以家庭觀眾可以接受的價格直接銷售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