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生存,為了過上幸福的生活,人們不得不東奔西走,忙忙碌碌,於是各種情緒就產生了,其中不乏義憤填膺、怒發衝冠。麵對壓力,產生這種情緒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畢竟是人,不是鋼鐵,受重的範圍有限。但是,作為一個欲成大事的人,就不應該意氣用事,要學會把壓力變成動力,激勵自己朝著更遠的目標前進。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人生無坦途,天上不會掉餡餅等著你去撿,你每邁出一步,必須經受住巨大的壓力,百煉成鋼,沒有這個過程,即使你瞎貓碰到死耗子,偶爾獲得了一點成就,也不會長久。
1.減輕壓力,放鬆自己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節奏不斷加快,競爭也日趨激烈,如果不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就很容易感到身心疲憊,而要改變這種狀態,就要學會放鬆自己。
心理學家認為,疲倦是人體對外界壓力的自然反應,是健康狀態已經處在警戒線的信號。例如,情緒緊張焦慮可以導致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現象,情感打擊會使人感到沮喪,勞心的工作會使人感到精疲力竭。另外,這些不良情緒還會引起內分泌失調、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紊亂、能量過度耗損等症狀,以致使人無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既然壓力對我們產生如此大的危害,那麼就讓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它產生的原因:
(1)擇業困難帶來壓力。就業市場的供大於求,造成就業機率相對較低,從而帶來壓力。
(2)壓力來自於趕時尚、追潮流、愛虛榮。如出國潮、金融潮、裝修潮等林林總總的時尚潮流誘惑著青年人,然而條件所限,並非所有人皆能如願,於是便產生了壓力。
(3)知識更新快帶來的壓力。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要求人的知識結構也要不斷地更新。這給人們帶來了緊迫感,從而產生了壓力。
(4)競爭帶來壓力。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到處充滿著競爭。崗位競爭,從而帶動知識競爭、能力競爭、業績競爭,這些競爭無形中帶來很大的壓力。
(5)急於求成造成壓力。如果對一個問題思考了一整天,卻還是想不出個結果,就會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
(6)壓力來自於心理。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量沒有那麼多,我們的煩心事也不算什麼,但我們就是覺得壓力很大,這種壓力來自於心理。如果我們心理上能輕鬆承受,它就不會給你帶來壓力。
(7)壓力來自於自卑。如果我們缺乏自信,對原本能夠完成的工作也不敢去努力,就會產生壓力。
(8)壓力來自於優柔寡斷。如果你平時總愛思前想後,患得患失,對工作、生活、家庭想得太多,顧慮太多,無疑是在給自己施加壓力。
(9)壓力來自於情感婚姻。感情生活、婚姻生活不順帶來的壓力,包括離異、喪偶、夫妻感情不和等都會造成壓力。
(10)壓力來自於追求盡善盡美。一般來說,中年人都會認為自己從事的事業應該開花結果了,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在事業上春風得意,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便形成了壓力。
處在競爭激烈的時代,人們麵臨的心理壓力對自身的威脅,將遠遠大於生理疾病的威脅。善於調適心理的人,如同善於增減衣服以適應氣候變化一樣,能獲得舒適的生存;而不善調適者,就會長久走不出煩惱的怪圈,極容易接受消極與虛妄的心理暗示。要改變這種狀態,就要學會放鬆自己:
(1)消除內心顧慮
研究發現,人需要激情、緊張和壓力。如果沒有壓力這種既甜蜜又痛苦的冒險滋味,人的機體根本無法存在。適度的壓力可以激發人的免疫力,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幾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壓力,有些人為了放鬆緊張的情緒,往往選擇一些過激的方式來緩解壓力,然而,這樣做法實際上並不能達到輕鬆的目的。
(2)培養幽默感
當你嘲笑壓力時,壓力也會害羞,不妨對自己的缺點、不足與失誤友好地諷刺、幽默一番,如此便可減輕心理壓力。
(3)強化抵抗壓力的能力
①分析造成壓力的原因,反複思量自己究竟在煩惱什麼,然後想想怎樣做才能防止壓力的產生。
②如果找不到預防壓力的好辦法,就試著改變自己的心態。
③試著告訴自己,那些目前困擾自己的情況並不嚴重。
④發現壓力的當天就要盡力消滅它。
⑤對可能產生的壓力做好心理準備。
⑥不要指望以休假來埋葬壓力。
⑦自信,對人生持樂觀態度。
(4)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
如果條件允許,你要盡可能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職業,這樣便於你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從事這種職業時,你不再是作為奴隸出現,而是在獨立地進行創造。最合乎這些要求的職業,不一定是最高尚的職業,但對你來說,卻是最可取的職業。
(5)順應時代的變化
一定要打破陳規,拋棄那種“以前是這麼做的”、“這麼做能行”、“不,辦不到”、“所以不可能”的思維定式,而應把目光轉向“試著想想別的辦法”的方向。不要企求一步登天,向極困難的問題提出挑戰,而應從身邊的、手頭的問題開始。
(6)放鬆精神
閉上眼睛,訓練思維“遊逛”,假想在藍天白雲之下,你坐在草地上觀望遠處成群的牛羊,使心靈小憩。
(7)分解法
把生活中的壓力羅列出來,列一張表,各個擊破,之後你會發現這些壓力原本是如此簡單地就能消除。
(8)想哭就哭
心理學家認為:哭能緩解壓力,通過哭可以釋放內心深處的情感壓抑,獲得一份輕鬆。
(9)參加體育運動
運動是減少憂慮最有效的一種辦法。國外還出現了一種新興行業“運動消氣中心”,該中心教人如何發泄怨氣減輕壓力,如大喊大叫,砸“玻璃”,打枕頭等。
(10)吃零食
咀嚼吞咽運動,可以轉移緊張情緒,咀嚼過程中,大腦產生另外一種興奮,可以抑製壓力,放鬆心情。
(11)找人傾訴
一個人在心情鬱悶時,最好找親人、朋友聊聊天,這樣可以有效地減輕壓力。
(12)養寵物
一項試驗表明,當人精神緊張時,同可愛的寵物玩耍一會兒,會無意識地進入“榮辱皆忘”的境界。國外一家公司的老板,為了消除雇員的工作壓力,每周都將自家養的憨態可掬的牧羊犬帶來,讓雇員逗弄一會兒。
(13)具有阿Q精神
風雨總會過去,太陽終會出來,明天會更好,用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也可以給自己帶來一份好心情。
總之,好心情是自己創造的,奔波之餘,別忘了給自己找些餘暇;爬山時,別忘了欣賞周圍的風景。
2.恐懼成功就會永遠一事無成
恐懼,是壓力的一種具體表現,是阻礙你邁向成功的絆腳石。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把它們一個個踢開,否則你將永遠籠罩在失敗的陰影下戰戰兢兢。
有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社會的發展變化太快了,我們沒有充分的時間來適應這種變化。麵對生活,每個人總是會有很多恐懼,但歸納起來主要有7種:①恐懼貧窮;②恐懼批評;③恐懼健康不佳;④恐懼失去愛;⑤恐懼失去自由;⑥恐懼年老;⑦恐懼死亡。
恐懼的原因有很多,但對我們來說,最可怕的還是對貧窮和衰老的恐懼。我們把自己的身體當作奴隸一般來驅使,因為我們對貧窮十分恐懼。所以,我們希望積聚金錢以備年老之需。這種普遍的恐懼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壓力,促使身體過度勞累,反而給我們帶來了我們所要極力要避免的困惑。
“害怕被拒絕”的恐懼,可以歸咎於小時候所受到的批評。這些批評大多來自父母、親戚或者教師,而最嚴重的卻是來自於同輩的夥伴們。這些批評把我們和錯誤聯結在一起。我們不妨聯想一番,幼年時期,如果我們犯錯誤或失敗時,父母的反應是什麼?是“壞孩子”、“淘氣鬼”、“再不乖,就趕你出去”,還是“不聽話就把你賣給壞人”?
父母一時無心的責備,等於無意中給孩子的行為貼上了標簽。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對自己的行為並無認識能力,於是造成了行為與觀念的混淆,從而導致了不良的後果。
一個人上了大學或進入了社會,情況並未得到改善,這時經常還會被別人批評:“無聊”、“刻薄”、“呆板”、“假認真”、“頑固”、“粗野”、“虛偽”、“激進派”……
在各種批評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後通常會成為吹毛求疵的人,缺乏足夠的自尊,“害怕被拒絕”的恐懼因此成為“害怕變化”。他們隨波逐流,追求與社會製度相配的安全與地位,不敢“輕舉妄動”。“害怕變化”最後又變為“害怕成功”,而“害怕成功”和“害怕被拒絕”是同出一轍。
“害怕成功”之所以充斥在我們的社會當中,原因在於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教育。嬰兒一直被撫抱,接著孩子開始知道,有許多事情是做不好的,許多事情是不應當去做的。盡管孩子從電視中看到,演員在戲中互毆、廝殺、破壞別人的生活等等,但每當節目終了,一切也就恢複正常了。這種種變化,在孩子心目中都印下了深刻的痕跡。
在所有這些令人泄氣的現象中,還有一種現代流行的反常行動。父母在子女年幼時,因為工作的緣故,無法盡心照顧愛護子女,因此會在父母心中產生強烈的內疚,他們往往用金錢來彌補自己的不安,借此來換取孩子的愛。他們甚至還對孩子做了許多微妙的暗示和提醒:“既然我們對你的前途做了這些重大的犧牲,你將來一定要好好幹,一定要勝過別人,絕對不能失敗。”
這使孩子產生了“害怕失敗”的心理,甚至對任何嚐試都恐懼。它的特點就是拚命為自己做合理的解釋,以及盡量地拖延,“我無法想象自己獲得成功。”“我按照他們通知的,在早上8點30分就去應征,但我到了那兒,應征的隊伍已經排滿了半條街道,所以,就離開了。”“我很願意做這件工作,但是我沒有足夠的經驗……”“我會把那件事辦妥的,隻要我有充分的時間……或者在我退休之後。”
恐懼者大都了解,隻要運用想象力,就能發揮創造力。他們也都曾經閱讀過一些偉人傳記,這些偉人本來也都是普通人,他們都是克服各種的缺點與障礙之後,才成為偉大人物的,但他們卻無法想象這種情形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他們使自己安於平凡或失敗,並在希望與嫉妒中度過一生。他們養成了回顧過去的習慣(加強了失敗的意念),並且幻想著同樣的情形會再次出現(預測失敗)。他們受製於別人所訂下的標準,因此經常把目標放得遙不可及。他們既不相信夢想能夠真正實現,也未充分準備有所成就,因此,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
失敗已固定在他們的自我心態中,就在事情似乎已經有所突破或真正有進展的時候,他們卻把它弄砸了。事實上,對成功的恐懼感,使他們拖延了成功所必需的準備工作以及創造的行為。而為失敗找出了各種合理的解釋,正好可以滿足這種微妙的感覺:“如果你們也經曆我的遭遇,你們也不會有所進展的。”這種說法,其實僅僅是一個拙劣的借口。
既然恐懼心理會帶來如此嚴重的後果,那麼,應該怎樣做才能排除恐懼呢?
首先,你要進行自我激勵,不斷地在自己內心裏對自己說:沒什麼可恐懼的,我一定可以做好。自我激勵就是鼓舞自己作出抉擇並且付諸行動。激勵能夠提供內在動力,例如本能、熱情、情緒、習慣、態度或者想法,能夠使人行動起來。
其次,行動起來,用事實克服恐懼。很多事情沒有做的時候,常常會感到恐懼,一旦做起來,就不會恐懼了。特別是事情做成功了,就可以克服恐懼,樹立起信心。
再次,把事情的最壞結果想象出來,如果最壞的結果你能夠承受,那麼就沒有必要恐懼了。比如,下崗了,又能怎樣?我還可以有基本生活保障,不至於活不下去。我還可以幹很多自己能幹的事情。
認識到我們現在對生活的恐懼,是早期沒有受到足夠的鼓勵,這種恐懼不克服就會嚴重影響我們今後的發展,在恐懼所控製的地方,是不可能達成任何有價值的成就的。所以,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要改變自己,克服恐懼,肯定自己。
3.挫折不等於永遠失敗——在逆境中站起來
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逆境,擺脫逆境,走向成功,不要使自己成為它的囚徒。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成功的人,在達到成功之前,沒有不遭遇過挫折的,並且挫折愈大成就愈大。
有人說:“你應把挫折當作是使你發現自己思想的特質,以及你的思想和明確目標之間的測試機會。”如果你真能了解這句話,它就能調整你對逆境的反應,並且能使你繼續為目標努力,挫折絕對不等於失敗——除非你自己這麼認為。
愛默生說過:“我們的力量來自於我們的軟弱,直到我們被戳、被刺,甚至被傷害到疼痛的程度時,才會喚醒包藏著神秘力量的憤怒。偉大的人物總是願意被當成小人物看待,當他坐在占有優勢的椅子上時會昏昏睡去,當他被搖醒、被折磨和被擊敗時,便有機會可以學習這些東西了;此時他必須運用自己的智慧,發揮他的剛毅精神,他會了解事實真相,從他的無知中學習經驗,治療好他的自負精神病。最後,他會調整自己並且學到真正的技巧。”
盡管如此,挫折並不能保證你會得到完全的利益花朵,它隻提供利益的種子,你必須找出這顆種子,並且以明確的目標給它養分、栽培它,否則它不可能開花結果。上帝正冷眼旁觀那些企圖不勞而獲的人。
約翰在威斯康星州經營一座農場,當他因為中風而癱瘓時,就是靠著這座農場維持生活的。由於約翰的親戚們都確信他已經是沒有希望了,所以他們就把他搬到床上,並讓他一直躺在那裏。
雖然約翰的身體不能動,但是他還是在不時地動腦筋。忽然間,有一個念頭閃過他的腦海,而這個念頭注定了要補償他一生的不幸與缺憾。
約翰把親戚全都召集過來,並要他們在他的農場裏種植穀物。這些穀物將用作一群豬的飼料,而這群豬將會被屠宰,並且用來製作香腸。
數年間,約翰的香腸已經被陳列在全國各大商店出售,結果約翰和他的親戚們都成了巨額財富的擁有者。
之所以出現這樣美好結果,就在於約翰的不幸迫使他運用從來沒有真正運用過的一項資源:思想。他定下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並且製定了達到此一目標的計劃,他和他的親戚們組成工作團隊,並且以應有的信心,共同實現了這個計劃。別忘了,這個計劃是因為約翰中風之後才出現的。
當你遇到挫折時,切勿浪費時間去計算你遭受了多少損失;相反的,你應該算算你從挫折當中可以得到多少收益。你將會發現你所得到的,會比你所失去的要多得多。
你也許會說,約翰所得到的補償隻是財富,而這和他所失去的行動能力並不等值。然而,事實上約翰從他的思想力量和他親戚的支持力量中,也得到了精神層麵的補償。雖然他的成功,並不能使他恢複對身體的控製能力,但卻使他得以掌控自己的命運,而這就是個人成就的最高象征。他可以整天躺在床上度過餘生,隻為自己和他的親人難過,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反而帶給他的親人們想都沒有想過的希望。
長期的挫折通常會使我們不再看,也不再聽。然而,越是如此,我們越是無法擺脫失敗的陰影。我們應該學習去了解發自內心深處的輕聲細語,並分析出導致我們遭到挫折,甚至失敗的原因。
為了透視你所麵臨的損失,我們在下麵列出一些最常見,而且也是最具有破壞性的失敗原因。當你發現在你身上曾出現過任何一種原因時,切勿太過自責,你應該做的是,下決心處理這些失敗的原因,而且應該馬上去做!
導致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下麵所列舉的隻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糊裏糊塗,沒有明確目標地過日子。
愛管他人閑事。
教育程度不夠。
缺乏自律,顯現出不控製飲食和對機會漠不關心的傾向。
缺乏雄心壯誌。
因消極思想和不良飲食習慣造成的疾病。
兒時的不良影響。
缺乏貫徹始終的堅毅精神。
情緒缺乏控製。
想不勞而獲的念頭。
當所有必須條件都具備時,仍然無法迅速堅定地做決定。
心中懷有貧窮、批評、疾病、失去愛、年老、失去自由和死亡等恐懼。
選到不適當的配偶。
太過謹慎或不夠謹慎。
選到不適當的職業。
隨時虛擲光陰和金錢。
措詞不慎。
缺乏耐性。
無法以和諧的精神和他人合作。
不忠誠。
缺乏洞察力和想象力。
自私而且自負。
報複欲望。
不願多付出一點點。
上麵隻列出了部分失敗的原因,你必須了解的是,失敗的原因並不止這些,而且導致一個人失敗的原因,也通常不止一種。隻有把失敗的原因全部分析出來之後,你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它。
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年輕的時候,曾經在芝加哥創辦一份教導人們如何成功的雜誌,當時他沒有足夠的資本創辦這份雜誌,所以就和印刷工廠建立了合夥關係。後來事實證明,這是一本十分成功的雜誌,雖然他必須花很多的時間在工作上,但是他很快樂。
然而,希爾卻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成功,對其他出版商卻造成了威脅。而且在他不知道的情況下,一家出版商買走了他合夥人的股份,並且接收了這份雜誌。當時他是抱著一種感到非常恥辱的心態,離開了那份以愛為出發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