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憤世嫉俗難平心,企求公道太天真(2 / 3)

在戰爭時期,成千上萬心懷恐懼的士兵隻有兩種選擇:他們要麼接受那些無法避免的恐怖事實,要麼在巨大的壓力之下自我崩潰。威廉·卡塞露斯選擇了前者,他這樣敘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曆:

在加入沿岸防衛隊後不久,我就被派到大西洋岸邊的一個地方。他們安排我看管炸藥庫。我過去一個賣蘇打的小店員,居然成了管炸藥的人!光是想想站在那幾千幾萬噸烈性炸藥旁邊,就足以把我嚇得膽戰心驚。我接受了兩天的訓練,然而所學的東西更讓我的內心充滿了恐懼。我永遠也無法忘記第一次執行任務時的情形。

那是一個陰森黑暗的晚上,我奉命到新澤西的卡文碼頭執行任務,負責船上的第二號艙,和五個碼頭工人一起工作。他們個個身強力壯,卻對炸藥一無所知。他們不斷地把一包包炸彈往船上裝,每一個炸彈都包含一噸的烈性炸藥,足夠把整條船炸得粉碎。我們用兩條鐵索把炸彈吊到船上,我不停地想,萬一有一條鐵索鬆了,或是斷了……我的天呀!我怕極了,渾身顫抖,嘴唇發幹,心都快從胸中蹦出來了。但是我不能跑開,因為當逃兵,不但我會丟臉,我的父母也很難抬起頭做人,並且很可能我會因為逃跑而被槍斃。我一直看著那些工人毫不在乎地把炸彈搬來搬去,在我擔驚受怕、緊張了一個多小時之後,才慢慢恢複了正常。我安慰自己說:‘就算你被炸了,又能怎麼樣?你反正也沒有感覺到痛苦。這種死法來得痛快,總比死於癌症要強出百倍。你不可能永遠活著,這件工作不能不做,否則就會被槍斃,因此你還不如做得開心點’。

我這樣反複開導自己,漸漸覺得輕鬆起來。最後,我終於消除了恐懼,接受了那個無法改變的現實。

我終生難忘那段經曆,現在每逢我要為一些不可能改變的事情而發愁時,我總是瀟灑地聳聳肩告訴自己學會忘記。

有些事情,既然已經無法挽回,不如勇敢地麵對。在這個紛繁複雜、困擾和壓力與日俱增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放鬆緊張的心情,學會快樂的生活。

5.寬以待人,嚴於律己

孔子曾說過:“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嚴厲的態度對待別人,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如若要避免遭受無益的困擾,關鍵在於寬待他人。

人往往能夠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卻暗於自見,所以在斥責他人的時候,容易忽視自身的缺點,而嚴厲地指責對方的不是。這樣一旦超出別人所能忍受的範圍,就會引起厭惡和反感,喪失說服力。所以,做事要給對方留麵子,要有體貼心,不要去指責別人的小過失,不去攻訐隱瞞的私事,更不要去揭別人的舊瘡疤。

所謂的寬容,和“度量”與“包容”有很大關係。《菜根譚》中說:“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一個人必須具有容納汙穢與恥辱的能力,再加上包容一切善惡賢愚的態度,才能夠寬容他人。

要做到包容,首先必須注意,凡事不可急就章,要懂得以時間換取人心的道理,即所謂:“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勿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一件事情發生了,急於調查事因反而愈搞愈不明白,不如在真相未明之前放寬心,任其自然發展,慢慢再查個水落石出,否則就會引起別人的憤怒和反感。同樣,在指使別人時,若是巧施心機強欲操縱,反而使對方不滿。

上麵介紹寬容的美德,但是,此種態度隻適用於對待他人,卻不能自我寬容。在律己方麵,應該時刻以嚴格的態度自我反省,太過於放縱自己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阻礙自己身心的發展,即“責人者,原無過於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己者,求有過於無過之內,則德進。”責備別人不可太刻薄,但是反求諸己,則必須嚴格要求。

戰國末年,秦王嬴政準備吞並楚國,繼續他統一中國的大業,他召集眾大臣和將領們商議此事。

作戰英勇的青年將領李信,在攻打燕國的時候,曾率數千秦軍擊潰了數萬燕軍,逼得燕王姬喜走投無路,隻好殺了專與秦王嬴政作對的太子姬丹,向秦王謝罪求和。秦王政想讓李信做滅楚的秦軍統帥,就問李信,攻滅楚國需要多少軍隊,氣宇軒昂的李信不假思索地說:“有大王的英明決策,挾秦軍勝利之師的雄威,滅楚20萬軍隊足矣。”

秦王嬴政聽了,暗暗稱讚李信果然是個少年英雄,有萬丈豪氣。但因此事關係重大,他想再聽聽別人的意見。他目光掠過群臣,最後停在鬢眉皆白、身形已有些佝僂的老將王翦臉上,徐徐問道:“王將軍,你的意見呢?”

老將王翦久經沙場,身經百戰,追隨秦王多年,十分了解他的心性和為人,見秦王政聽了李信的話後麵露喜色,就知道他有輕敵之心。但這等大事是不能阿諛討好的,於是,王翦神色凝重地對秦王政說:“大王,楚國原是個幅員數千裏、軍隊數百萬的大國。這些年來,楚國雖屢遭挫折,但一來其實力仍十分可觀,二來楚人十分仇視秦國,楚軍與秦軍作戰時,士卒凶悍不畏死。所以,僅用20萬人去攻打楚國是遠遠不夠的。依臣下之見,恐怕要……”王翦原想說20萬人出兵必敗無疑,但想到這不吉利的預言會觸怒日漸驕狂的秦王政,所以改口說:“滅楚非60萬大軍不可。”

秦王政聽了,毫不掩飾自己對王翦的失望,冷冷地說:“看來,王將軍果真老矣,膽子怎麼這樣小?還是李將軍有魄力,20萬軍隊一定能夠踏平楚國。”於是,秦王政讓李信率領20萬軍隊去攻打楚國。

王翦料定李信必敗,秦王政現在雖聽不進他的意見,但將來一定會采用。不過秦王政現在既已認為自己老朽無能,如果繼續賴著不走,恐怕會被隨意找個罪名,加以罷斥,弄不好還會丟掉性命。於是,他馬上告病辭官,回老家休養去了。麵對自己的正確意見不能被采納,老將王翦不是氣憤不已,而是忍住對他人的誤解和嘲笑,韜光養晦,不去計較。

果然不出所料,李信帶領20萬秦軍攻打楚國,被楚軍連破二陣,李信率殘部狼狽逃回秦國。

秦王政盛怒之下,將李信革職查辦。秦王政畢竟是一代梟雄,他後悔自己當初的輕率,隨即下令備車駕,親自去王翦的家鄉,請王翦複出,帶兵攻楚。

秦王政見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賠罪,說:“上次是寡人錯了,沒聽王將軍的話,輕信李信,誤了國家大事。為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務必請王將軍抱病出馬,出任滅楚大軍的統帥”。

王翦並沒有因秦王政的賠罪而忘乎所以,他冷靜地說:“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應誓死相報,大王若要我帶兵滅楚,那我仍然需要60萬軍隊。楚國地廣人眾,他們可以很容易地組織起100萬軍隊。秦軍必須要有60萬,才能勉強應付。少於此數,我們的勝算就很小了”。

秦王政連忙賠笑說:“寡人現在是唯將軍之計是從”,隨後征集60萬軍隊交給王翦指揮。出兵之日,秦王政親率文武百官,到首都郊區灞上為王翦擺酒送行。

飲了餞行酒後,王翦向秦王政辭行。秦王政見王翦唇齒翕動,似有話要說,趕忙問道:“王將軍心中有何事?不妨對寡人講一講。”

王翦裝出一副惶恐的樣子說:“請大王恩賜些良田、美宅與園林給臣下”。

秦王政聽了,有些好笑,說:“王將軍是寡人的肱股之臣,目下國家對將軍依賴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將軍還擔心貧窮嗎?”

王翦卻又分辯道:“大王廢除三代的裂土分封製度,臣等雖身為大王的將領,功勞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隻有大王的賞賜。臣下已經年老,不得不為子孫著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賜一些,作為子孫日後的衣食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滿口答應道:“好說,好說,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將軍就請放心地出征吧”。

自大軍出發至抵達秦國東部邊境為止,王翦先後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政要求多多賞賜些良田給他的兒孫後輩。

王翦的部將們都認為他老昏頭了,胸無大誌,整天隻想著替兒孫置辦產業。麵對眾人的不解,王翦說:“你們說得不對,我這樣做是為了解除我們的後顧之憂。大王生性多疑,為了滅楚,他不得不把秦國全部的精銳部隊交給我,但他並沒有對我完全放心。一旦他產生了疑念,輕者,剝奪我的兵權,這將破壞了我們滅楚的大計;重者,不僅滅楚大計成為泡影,恐怕我和諸位的性命也將難保,所以,我不斷向他要求賞賜,讓他覺得,我絕無政治野心。因為一個貪求財物,一心隻想為子孫積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會想到要去謀反叛亂的”。

後來,秦王政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沒有異心,放手讓他指揮60萬大軍,發動滅楚戰爭。僅用了一年多時間,王翦就攻下了楚國的最後一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兼並了秦國最大的對手。

6.妒忌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我們常常看到身邊的人突然之間就超過了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妒忌,心裏酸酸的。其實大可不必,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人生,與其妒忌別人,還不如塌下心來走好自己的路。

某天,當你聽人談起某位過去在單位不得誌的同事下海發了,現在有自己的公司,你的第一反應是高興,還是來一句:“沒準兒發的是不義之財吧……”

如果你的一位同學獲得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即將出國,你是禁不住讚道:“真棒!”還是心裏酸酸的,說:“咳,傻小子有傻福唄……”

假設你的一位同科室的女孩,嫁了一位老美,就要隨夫到國外定居。你是衷心祝福她,還是在背後撇嘴:“就她那長相,也就傻老外能看上……”

再比如,和你同時參加工作的某君,現在已是處長了。每次他見了你,都會熱情地打招呼。你是同樣大方自然呢,還是在心裏暗自說道:“不就是當了個破官兒嘛,看那假惺惺的樣子……”

遇到上述情況,如果你的表現是後者,說明你已經在妒忌了。妒忌,用著名詩人艾青的話說,是“心靈上的腫瘤”。你要不警惕,不痛下決心把它“割掉”,它就會“像鏽蝕鐵那樣,以自身的氣質腐蝕自己”。

妒忌,作為人性的弱點,幾乎誰都無法避免。這是人性中殘存的動物本性的一麵。據研究者說,許多動物都有嫉妒的本性,比如一隻狼會把比它多搶了獵物的同類咬死。

雖然妒忌是人普遍具有的,也可以說是天生的缺點,但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忽視它的危害性。趁著它還隻是我們心靈中的小小“腫瘤”,就要趕快診治它,以免發展下去,發生惡性“癌變”。

日本學者詫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學》一書中說:“所謂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所寶貴的東西被別人奪取、或將被奪取的時候所產生的感情。”他還說:“這種感情是一種極欲排除別人優越的地位、或想破壞別人優越的狀態,含有憎恨的、非常激烈的感情。有了這樣激烈的感情,而不一定立刻顯現於表麵,這就是嫉妒。在引發事端的場合,反而是冰山一角,許多嫉妒都是深藏在人們的心中的,使漆黑的功能發酵,以歪曲的形態爆炸出來。”

妒忌是一種消極的、不良的病態心理,我們不要小覷它的危害性。它平時深藏在我們的心中,使我們備受精神的折磨,生理上也會造成內分泌紊亂,腸胃功能失調,神經衰弱,腰痛,背痛等等。但丁說:“嫉妒隻會拉動風箱,煽起你的歎息。”美國劇作家佩恩說:“嫉妒者對別人是煩惱,對他們自己卻是折磨。”《三國演義》裏的東吳大都督周瑜嫉妒諸葛亮之才,千方百計要害死諸葛亮,結果落得自己活活被氣死,臨死時還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我們難道也要像周公瑾一樣,讓嫉妒的感情時時折磨自己嗎?

妒忌這種不良情緒積壓得多了,往往會因一個偶然因素或特定場合,“以歪曲的形態炸裂開來”。留美學生盧剛開槍殺害自己的美國導師和中國同學,就是強烈的嫉妒心使他喪失了理智。

愛默生說:“凡是受過教育的人最終都會相信,嫉妒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嫉妒的人並不是對所有比他強的人都嫉妒,對那些資曆和水平確實比自己高的人,他並不一定嫉妒。他所嫉妒的對象,大多是同學、同事、同齡人,因為他認為他們之間應該平起平坐。如果不是這樣,他就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刺激,痛苦、憤怒的情緒就會隨之而來。正如培根說的:“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決不能原諒一個身邊人的上升。”

盡管我們誰都免不了會有嫉妒這個,似乎“令人無可奈何的感情”,但隻要我們真正認識到了它的危害性,通過自我的心理調整和控製,還是可以逐漸克服它的。

有嫉妒心的人,常會有一種“危機感”,就是怕別人超過了自己,顯出自己的落後和平庸。因此,他們常常盯著別人的缺點,對別人的長處不是視而不見,就是故意詆毀。其實,這隻能說明他自己氣量狹小。我們要有廣闊的胸懷,謙虛的態度,像古人說的:見賢思齊。不是去嫉妒別人,而是虛心向別人學習,爭取和別人一樣有所建樹。

克服嫉妒,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跳出自我,與人為善。別人取得成功,別人獲得了幸福,別人一帆風順……我們應該為他們高興。哪怕我自己並不成功,並不幸福,是“逆風行船”,我也應該衷心地祝賀別人,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隻要你過得比我好……”

在這個充滿競爭、機會和變化的時代,在我們身邊,幾乎天天都有成功的人、幸運的人、發財的人、創造奇跡的人。他們也許就是你原本瞧不起的同事,或者是你曾領導過的下屬,你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寬闊的心態、與人為善的心態而不妒忌嗎?這的確是對每個人品格修養的考驗。

如果我們能當著我們身邊的某個幸運兒的麵,爽朗地或故作痛苦地高聲對他說:“我好嫉妒你喲……”那就表明,我們已經戰勝了嫉妒,以及它帶來的沮喪、失望、敵意、憎恨、羞恥、消沉等等的不愉快。我們有的是正常的羨慕,而非嫉妒。

因此,結合每一個人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水平,是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的直接對策。具體來說,應采取下列一些基本的態度:

(1)對待他人要寬容

一般來說,心胸狹窄的“小心眼”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隻有使自己的胸襟開闊,改變器量過小的性格缺點,才能時時刻刻清醒地意識到:世界是很大的,能人背後有能人,要想自己在所有方麵都勝過別人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想自己在某一方麵永遠勝過別人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優勢是暫時的、相對的,別人超過自己,也是正常的。如果能夠逐步樹立起這種大度的胸懷,那麼也就不會以自己的暫時優勢而“沾沾自喜”,也不會為自己處於劣勢而“四麵楚歌”了。胸懷大度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是需要寬厚的,一個人如果善於以寬厚的態度對人處事,就必然能夠善於容人。所謂善於容人,就是善於與任何人,包括超過自己的人相處。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出現事事斤斤計較,唯恐委屈自己的嫉妒心理了。做人無私,胸懷寬廣,坦誠處事,才能淨化自己的心靈,才能真正感受到心底無私天地寬,也才能避免沾染上嫉妒心理之病。

(2)對待自己要客觀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滋生一種嫉妒心理,從而給自己的精神生活帶來煩惱和不安。那麼,從自我修養方麵,怎樣才能避免和化解這種嫉妒心理呢?首要的是培養自知之明,以便客觀和公正地評價自己。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地估價自己,不能客觀的評價別人,那麼他就很容易產生嫉妒心理。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確認識自己,因為隻有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正確認識別人。

培養自知之明,學會正確評價自己,除需要在日積月累中加強各方麵修養外,還應注意在嫉妒心理萌發時,或是有一定表現時,能夠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動,從而自覺控製自己的動機和感情。這就需要冷靜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同時客觀地評價一下自己,從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問題。當認清了自己後,再重新認識別人,自然也就能夠有所覺悟了。如果能夠經常做到這樣捫心自問和反複重新評價別人,就會迅速提高自己的修養,戰勝嫉妒心理的侵擾。

7.知足常樂——人生莫強求

人世間,很多人由於太精明,事事想爭先,處處想位於人前,不分何時都想出人頭地,不知退讓,到頭來自己給自己招來禍患,使自己陷於無窮的煩惱之中。

知足常樂,適可而止,是古今中外智者賢達一致推崇的處世哲學,然而現實中卻有很多人在利益的旋渦中忘了這一點。其實,中國人的智慧之源《周易》早就告誡人們“亢龍有悔”,即一個人過於要強,必然招來災禍,隻不很少有人真正在意這些。

人不甘於平凡,總想有點作為。這種想法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許多人認為,如果生活太平凡、太普通,日子太單調、太呆板,就沒有多大意思,尤其是年輕人,更是珍惜一生難再的青春,總想在曆史的長河中翻起幾朵浪花,在曆史的教科書上留下一筆重彩。古代不是有人說過“要麼名垂千古,要麼遺臭萬年”的話嗎?

然而,古往今來,普天之下,還是平凡之人多於非凡之人。實際上,要做一個非凡的人很難,但能安於做一個平凡的人卻也不容易。一個人如果看得破、看得透,其平凡的經曆也能透露著非凡的智慧。

常言道:“煩惱皆因強出頭。”一位作家曾說過,猴子爬得越高,又紅又髒的屁股就越加顯眼。不知道自己身上隻穿著“皇帝的新衣”,卻忙不迭地展示“隱身衣”,出乖露醜。許多稍有才能的人,終生都掙紮著要站在萬人之上,耗費精力,何苦來哉?

三國時期的蜀國重臣楊儀,因未受到重用,口不擇言,亂發牢騷,結果被小人告發,落得個貶為庶人,最後自刎而死,真是太不值得了。

孔明去世後,劉禪依照孔明的遺言,任命蔣琬為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晉升費祚尚書令,同理丞相事。楊儀雖為官多年,還有新功,卻仍依舊職,在此情況下,心中不快是自然的。他找了費祚發牢騷,訴說對蔣琬的不服氣,並且提起孔明死後,曾將全軍指揮權托付給他的老譜,說如當初帶兵投魏,還不至於像現在這個官。這自然是氣話,但因這氣話不同尋常,故說話的對象應是知己。費祚在楊儀最苦悶時,被找來聽訴牢騷,無疑應是楊的老友、知交,誰知不然,費祚打了小報告,差點要了楊儀的命。

楊儀官至長史,已是不小的官職,但因橫向比較,產生了怨氣。他在敵兵壓境,內憂外患的複雜情況下,被諸葛亮盡托一應大事,說明他的素質、能力和應變之才都是超人的,但諸葛亮又沒有向劉禪推薦他作“任大事者”,又可知楊儀有他個人的局限。楊儀就好比一位有實戰經驗的將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態勢下率千軍萬馬從容應對,但地缺少和平時期上下左右相處的氣量,因此隻能勝戰,不能治國。他的缺少氣量,實在是崇尚做官的虛榮,崇尚做比人顯赫大官的虛榮。長史已經是大官了,卻還有更大的官。他從戰地回來的期望值太高了,一旦實現不了,就產生了抵觸,就表現了不成熟的一麵。這就是希望強出頭的楊儀的悲劇。

楊儀僅隻是不服別人,禁不住寂寞。當今社會有些人禁不住寂寞,是舍不得放棄做官,官位對他們來說,就像賈寶玉脖子上的那塊石頭,是命根子,丟了或變小了,都會要他們的命。

某局長5年前就已58,可5年後仍填58,這認真勁頭可以他到組織部多次聲明、說明、證明自己過去年齡有誤為例。為此,大家說“X局長就是不肯邁入六十歲”,用以諷刺他迷戀官位,不願退休的心態。還有許多人雖說退了,卻在心理上調整不過來,整天叨咕著別人忘恩負義,不來看望他。這也是不甘寂寞的反映。還在位上的,也隻能上不能下,隻想擺重要的位置,而不想到不重要的部門。每一次換屆選舉,各地政府部門的官員們,有些人都在惶惶不安注視著人大的任命,有些人不惜串門子,找領導,千方百計保住自己的“X長”。

其實,在當今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從另一個角度說,不做官反倒獲得更多的時間,享受天倫之樂,賞田園風光,得市井之趣,如此優越之處,哪來的寂寞?人生的樂趣如此豐富,何苦為了一官半職而自尋煩惱呢?

非但做官如此,在人生其他事務上,亦應如此,保持一顆平常心,知足心,是最聰明的選擇。“月滿則虧”,虧時未免傷心落淚,與其承受人生“虧”時的淒涼痛苦,不如像曾國藩那樣,保持一種“月未圓時花未開”的心態,就會保持永恒的快樂和恬淡,任憑風浪起,橫禍也不會飛來。

8.吃虧是福——不要為吃點小虧發牢騷

俗話說“福禍相依”,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可能變成好事。所以,在得意的時候不要驕傲,在失意的時候不要氣餒,才是人生正確的選擇。

古時有一老翁,姓塞。由於不小心丟了一匹好馬,鄰居們都認為是件壞事,替他感到惋惜。不料塞翁卻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眾人聽了之後大笑,認為塞翁丟馬後急瘋了。幾天以後,塞翁丟的馬不僅自己跑了回來,而且還帶回一群馬。鄰居們看了,都十分羨慕,紛紛前來祝賀。塞翁卻板著臉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壞事呢?”大夥聽了,哈哈大笑,都認為老爺子是被好事樂瘋了,連好事壞事都分不出來。然而沒過幾天,塞翁的兒子騎新來的馬玩時,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眾人都勸塞翁不要太難過,塞翁卻笑著說:“你們怎麼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鄰居們都給弄糊塗了,不知塞翁是什麼意思。事過不久,國家發生了戰爭,所有身體好的年輕人都被拉去當了兵,派到最危險的第一線去打仗,最終戰死沙場。而塞翁的兒子,卻因為腿摔斷了未被征用,在家鄉大後方安全幸福的生活。

“福兮禍之所伏,福兮福之所倚”這是老子《道德經》裏宣揚的一種辯證思想。基於這種辯證關係,我們可以明白,有時候即使看起來是很壞的“吃虧”,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生活中此類事很常見,如果你是個要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懂得吃虧是福的道理。

美國亨利食品加工工業公司總經理亨利?霍金士先生,突然從化驗室的報告單上發現,他們生產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險作用的添加劑有毒,雖然毒性不大,但長期服用還是會對身體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劑,則又會影響食品的保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