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一個毛病,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都窮沒有關係,有一個人富了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這是一種嫉妒心理。有很多人,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一遇到別人比自己高一點,就橫加指點,大有欲滅之而後快的架勢,這種態度的確很惡劣。憤世嫉俗不可取,古人雲“見賢思齊”,遇到各方麵都比自己強的人,不要用妒忌的眼神看人家,要自己暗暗發憤,趕上或超過他才是最佳的選擇。另外,當遇到事情時不要強出頭,以免招來禍患,要固守“沉默是金”的原則,做到公平、公平,更不要帶著偏激的情緒來處理這件事。
1.多言多敗,多事多害
我們總認為坦率是一種美德,然而,任何美德如果不分場合地亂用,也會成為缺點。在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麵前,坦率有時不僅會給別人帶來難堪,也會讓自己事後後悔。
在很多場合,坦率、怒形於色、怒於言辭,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往往會適得其反。很多人在政治的漩渦中,經商的潮汐中,以及各種人際關係中,因為不善於控製自己的言行舉止,暴露了自己的意圖,結果搞得很被動。善裝糊塗,善於掩飾自己,不令他人覺得你變化莫測,從而集中心思和力量來對付你,這便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沉默是真金”。
古人在談及人生和曆史的經驗時,多次談到這樣一句話,即:“君子慎言,禍從口出。”這就是說,作為一個君子,不要對什麼事都妄加評說,有些事自己肚裏明白就行,有些話能不說就不說,實在沒辦法,幾句扯淡,也就過去了。話說多了,反而會有失誤。
傳世奇書《菜根譚》中說道:“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並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勿躁,寧拙無巧。”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謹慎行事。即使十句話你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你,但是假如你說錯了一句話,就會立刻遭到指責;即使十次計謀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獎賞,可是其中隻要有一次失敗,埋怨和責難之聲就會紛紛到來。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為人寧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態度,不驕不躁,寧可顯得笨拙一些,也絕對不要自作聰明,喜形於色,溢於言表。
人際關係是這樣難以處理,有時你以好心規勸別人,不料反會惹惱對方,輕則傷和氣,重則引火燒身。
如果說一句話而壞風俗,而損名節,而發人陰私,而招人仇怨,那麼這樣的話,害處就太大了,離災禍臨頭也不遠了。這樣的話,你斷斷不可說。一個人有缺點,有錯誤,你不妨指出來,讓他改正,但前提是你必須深深了解他,他能接受你的批評。不然,你說也是白說,還會結下仇怨。“譽我則喜,毀我則怒”是人之常情。聰明的人知道,別人可以毀譽加於我,我不可以毀譽加於人。
要知道,用偏見來論說古今的大道理,仗著小聰明來談說天下的大事,隻持一端不及其餘,其實於理不通,於事不周,而又對批評意見聽不進去,私逞其強,剛愎自用,這是天下之大害,更是為人處世中最愚蠢的做法。
俗語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言辭上也是如此,一個非常忠厚老實的人,剛分到一個單位時,對於很多東西看不慣。他不是過於挑剔的人,但有些事實在太明顯了。他對幾個平常關係還不錯的同事講,別人總是隨聲附和,或想方設法把談話引向深入。結果,他的一肚皮牢騷,一字不差地傳到單位領導的耳裏。慢慢地,別人都不再與他交往了。他呢,也就自己封閉起來。禍已從口出,水潑都出去了,還能收回來嗎?
當人人都存有戒心時,會對別人說的話仔細品味,誤解的時候很多。同樣一句話,在不同場合,不同的人,也會發生不同的效果。中華民族又是一個缺乏幽默感的民族,你偶爾發發洋葷,說一句幽默的話,可能會讓人不快,也吃力不討好。
“你真漂亮!”在西方,一個男人會對一個女人這樣說,女人會莞爾一笑,說聲“謝謝”。但你說給中國女人聽,十之八九會招來一頓臭罵,比你強奸了她還厲害,周圍的人也一準說你是流泯,不會對你有半點同情。
明代魏大中在四十二歲才進士及第並被授予官職。當時是萬曆四十四年,朝廷一片烏煙瘴氣。他官階八品,在朝廷中尚無發言地位,卻對人對事都看不慣,看不慣還愛說,結果到處遭人白眼。他到哪裏,哪裏的官員便失卻撈好處的機會,而他自己一點好處也不要,甚至不與人交往,這在官官相護的時代真是致命的錯誤。結果他上疏彈劾溫體仁、魏忠賢奸黨,反遭誣陷時,雖天啟皇帝因為他廉潔而打算放過他,但他終於還是被抓到獄中折磨至死。
呂坤在《呻吟語》中說:“到當說處,一句便有千鈞之力,卻又不激不疏,此是言之上乘。除外雖十緘也不妨。”意思是說,保持沉默比許多廢話更有益處和涵養。
李廣是漢初名將,他有勇有謀,多次參加抵抗匈奴的戰鬥。匈奴兵都畏懼他的謀略,而士卒都願意跟隨他作戰。雖然李廣口才笨拙,不愛說話,但卻在士兵和老百姓中樹有崇高的威望。在他60多歲,最後一次和匈奴作戰中,因出師不利而被迫自殺了。當時全軍將士,個個痛哭失聲,老百姓聞訊,也都涕淚交流。
現代商品經濟迅猛發展,日新月異,企業競爭不斷加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方麵有了更大的選擇餘地。爭取公眾信任,樹立企業形象,成為企業存在發展的重要條件。於是乎,有的企業廣告采取地毯式“轟炸”。這固然有效,但有的企業卻不“告”而舉世皆知。英國的馬克斯·斯賓塞百貨公司就是如此。
百貨公司的創始人馬克斯是波蘭猶太人,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他的母親因為難產而早逝,馬克斯由姐姐撫養大。19歲時,他決定自立自強,於1884年毅然離開家鄉,隻身闖入英國碰運氣。
當他到達英國達裏茲城時,已經身無分文,而且語言不通。值得慶幸的是,這裏聚集了許多猶太人。有個叫杜赫斯特的猶太富商,專做批發百貨生意,他覺得馬克斯為人忠厚,卻因不懂英語,很難找到職業,便主動借給這個青年人5英鎊,要他做點小買賣維持生活。
由於馬克斯不懂英語,售貨時不好討價還價,所有貨物清一色均售價一便士,並打出招牌“不要問價錢,每件一便士”,以此來招攬顧客。由於服務良好,不久就樹立了品質優良、價格公道的形象。
兩年後,馬克斯便將“便士商店”開到約克郡和蘭開夏。後來他又聯合斯賓塞合股經營,打出“馬克斯·斯賓塞”的招牌,在倫敦鬧市設立了一家百貨商店。從此以後,他的事業便像脫韁的馬,迅速向前奔馳。
從事廣告業務20多年的廣告公司主席米勒認為,馬克斯·斯賓塞公司的名聲確實很響,從廣告的角度看這是反常現象,因為馬?斯公司從不對外做廣告宣傳,但他們的聲譽和名望卻不告而知,在英國無人不曉。其實,有了優質的商品,有了響亮的牌子,他們當然不需要花冤枉錢去做廣告了。
確實如此,倘若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在你的商店川流不息,最有效的宣傳就是口碑。隻有當口碑不能快速傳遞商品的動態時,才真正需要做廣告。
2.消除嫉妒,人生坦途
嫉妒是人的一種普遍心理,當看到別人的好處,相對比自己的劣處,就會產生嫉妒。然而,嫉妒的心理和憤怒一樣,對自己隻有百害而無一利。消除嫉妒,人生才會有坦途。
巴爾紮克說:“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萬分。嫉妒心強的人,往往以恨人開始,以害己而告終。”
英國哲學家斯賓諾莎也說:“嫉妒是一種恨,這種恨使人對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對他人的災難感到快樂。”
伯特蘭·羅素是20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在《快樂哲學》一書中談到嫉妒時說:“嫉妒盡管是一種罪惡,它的作用盡管可怕,但並非完全是一個惡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人們在黑夜裏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歸宿,也許隻是走向死亡與毀滅。要擺脫這種絕望,尋找康莊大道,文明人必須像他已經擴展了他的大腦一樣,擴展他的心胸。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學得像宇宙萬物那樣逍遙自在。”
消除嫉妒之心,不妨試以下幾種方法:
(1)胸懷大度,寬厚待人,從而戰勝自己內心的嫉妒
19世紀初,肖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當時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已經蜚聲樂壇,而肖邦還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卻深為讚賞,怎樣才能使肖邦在觀眾麵前贏得聲譽呢?李斯特想了個妙法:那時候在鋼琴演奏時,往往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李斯特坐在鋼琴麵前,當燈一滅,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觀眾被美妙的鋼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人們既為出現了這位鋼琴演奏的新星而高興,又對李斯特推薦新秀的行為深表欽佩。如果李斯特因嫉妒肖邦的才華而對其打壓,他就會使自己成為曆史上的醜角,而不會成為一個人人尊敬的藝術家。
(2)有自知之明,就能戰勝自己的虛榮心
當嫉妒心理萌發時,或是有一定表現時,能夠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動,從而控製自己的動機和感情。這就需要冷靜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同時客觀地評價一下自己,找出一定的差距和問題。當認清了自己之後,再重新評價別人,自然也就能夠有所覺悟了。
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就會一直和其他人作比較,所有的陰影都因比較而來。比較會導致自卑,越比較,越自慚形穢,樣樣事情變得杯弓蛇影,就算再有嚐試的機會也裹足不前,士氣、勇氣、誌氣皆化為烏有。
(3)少一份虛榮就少一份嫉妒心
虛榮心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實的榮譽,而虛榮心追求的卻是虛假的榮譽。要麵子,不願意別人超過自己,並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正是一種虛榮,一種空虛心理的需要。單純的虛榮心與嫉妒心理相比,還是比較好克服的。而二者又緊密相連,相依為命。所以,克服一份虛榮,就少一分嫉妒。
要克服虛榮心,首先要學會說:“是,就是如此,那又怎樣?”有些人一旦擁有優越感,就再也不能接受比他更優越的事物。他隻能看到比他低劣的,這樣他心理才會好過,才能有安全感。這種人再也沒有機會學習到更好的事物。有優越感的人,整天都在一種防範、衡量、不斷比較、據為己有的狀態下生活,既不能吸收,也不願付出,就隻能維持。這樣怎能得到快樂?
印度思想大師奧修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隻要去看,不要比較。”所以,無論是自卑還是自負,都嚴重阻礙了人生。不去比較,就會感到滿足,也不會因為沾沾自喜而頭腦膨脹。別人接不接受你其實沒什麼大不了,你卻一定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對自己感到滿意。
(4)快樂之藥可以治療嫉妒
快樂之藥可以治療嫉妒,是說要善於從生活中尋找快樂,就像嫉妒者隨時隨處為自己尋找痛苦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想:比起別人可能得到的歡樂來,我的那一點快樂算得了什麼呢?那麼他就會永遠陷於痛苦之中,陷於嫉妒之中。快樂是一種情緒心理,嫉妒也是一種情緒心理,何種情緒心理占據主導地位,主要靠你自己來調整。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求福、求富、求快樂、求美滿的過程。所謂天堂,就是一生都能幸福、平安、富貴、吉祥快樂、如意美滿,如果一個人一生能集此於一身,那他生前就已經生活在天堂,又何必祈求死後上天堂?
然而,現實的情形是,大多數人對生活過於苛刻,整天忙忙碌碌,為名為利爭奪得你死我活。他們就像一架掙錢的機器,不懂得在生活的花園裏稍做停留,看一看花開花落,聽一聽鶯歌燕語,以求得一份心靈上的舒展。結果往往是身心俱疲,人生的趣味一塌糊塗。
一個人,在漫漫的人生之旅中,要拚搏,要奮鬥,要竭盡全力。但是,在忙碌的工作之餘,絕不能失去人生的趣味。對於父母,我們要盡一份孝心;對於妻子,我們要多一些愛意;對於子女,我們要多一些嗬護。
天堂是人造的,人生總難免風霜雨雪,但隻要你不氣餒、不停留,幸福就會降臨到身邊。
自我抑製,是治療嫉妒心理的良藥。
自我宣泄,是治療嫉妒心理的特效藥。
嫉妒心理是一種痛苦的心理,當還沒有發展到嚴重程度的時候,用各種感情的宣泄來舒緩一下是相當必要的。
這種發泄還僅僅是處於出氣解恨階段時,最好能找一個較知心的朋友或親友,痛痛快快地說個夠,暫求心理的平衡,然後由親友適當地進行一番開導。雖不能從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卻能中斷這種發泄朝著更深的程度發展。可借助各種的業餘愛好來宣泄和疏導,如唱歌、跳舞、書畫、下棋、旅遊等等。
戰勝自己,就是要消除自己內心的嫉妒,這樣你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對待他人,你才能與他人和平共處,共同發展。
3.人生莫偏激,偏激斷前程
一個人有主見,有頭腦,不隨人俯仰,不與世沉浮,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但是,這些還都要以不固執己見,不偏激執拗為前提。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世中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
三國時代,那位蜀漢壽亭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固執偏激。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據曹操,南和孫權”。可是,當吳主孫權派人來見關羽,為兒子求婚時,關羽一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總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說話辦事不顧大局,不計後果,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後刀兵相見,關羽也落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場。本來嘛,人家來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傷人,以自己的個人好惡和偏激情緒對待關係全局的大事呢?假若關羽少一點偏激,不意氣用事,那麼,吳蜀聯盟大約不會遭到破壞,荊州的歸屬可能也不會是另外一種局麵。
關羽不但看不起對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裏,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的才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氣量狹小,盛氣淩人,其他人就更不放在眼裏,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以致當他陷入絕境時,眾叛親離,無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敗亡。
現實生活中,不能正確地對待別人的人,也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他們見到別人做出了成績,出了名,就認為那沒有什麼了不起,甚至千方百計詆毀貶損別人。他們見到別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熱諷,借壓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處處要求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卻不去尊重別人。在處理重大問題上,意氣用事,我行我素,主觀武斷。像這樣的人,幹事業、搞工作,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社會上恐怕也很難與別人和睦相處。
有些人看問題總是容易戴著有色眼鏡,以偏概全,固執己見,鑽牛角尖,對人家善意的規勸和平等商討一概不聽不理;怨天尤人,牢騷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隻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麼,不問他為別人貢獻了什麼。
這種人往往缺少朋友,人們交朋友喜歡“同聲相應,意氣相投”,都喜歡結交飽學而又謙和的人,老是以為自己比對方高明,開口就梗著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無理也要攪三分的主兒,誰願和他打交道?
所以,人生莫偏激,偏激的人大多人緣很差,因而事業也自然不會很順利。
4.莫為無法挽回的事生氣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令人不快的情況,我們不妨愉快地把它們當作一種既成事實加以接受,並且耐心地去適應它。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焦慮來毀了自己的生活,甚至把自己搞個精神崩潰,憂鬱而終。
喬治五世在世時,命人在他居住的白金漢宮的牆壁上掛著這樣一句話:“教我不要為月亮哭泣,也不要因錯事後悔。”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家15世紀的老教堂,在它的廢墟上留有一句類似的話:事情既然已經這樣,就不會另有別樣。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在玩耍時,不小心把自己的一隻小手指割掉了,他害怕極了,以為自己死定了。後來,雖然他的手好了,卻留下了殘廢的現實。這件事過後,他就再也沒有為此煩惱過,事實上,再煩惱又有什麼用呢?既然斷了的手指再也安不上了。
事實上,我們人類在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幾乎都能很快接受任何一種難以接受的情形,或讓自己慢慢適應,或者整個視而不見,把它當作本來如此。生活在俄勒岡州波特南的伊麗莎白·康娜莉,經過很多曲折之後終於領悟了這一點,下麵是她講述的自己的經曆:
在美國歡慶陸軍在北非獲得勝利的同一天,我接到國防部發來的一封電報,說我最愛的侄兒在戰場上失蹤了。不久,又來了一封證實他已經犧牲的電報。
這個消息使我悲傷到了極點。在此之前,我一直覺得命運對我如此優待,我有一份理想的工作,憑著自己的努力養育了這個可愛的侄兒。在我看來,他集中了年輕人所應有的優點。我覺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報……然而,卻收到了這樣的電報,我萬念俱灰,感到再也沒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於是,我開始漠視自己的工作,漠視朋友,我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
然而,就在我萬念俱灰,準備辭職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封我以前忘記看的信——那是我已經死去的侄兒寄來的信。那是在我母親去世的時候,他給我寫來的一封信。‘當然我們都會想念她的,’那封信上說,‘特別是你,不過我知道你會挺過去的,以你個人對生命的理解,對人生的看法,你肯定會挺過這一關的。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教我的那些美麗的真理:不論活在哪裏,不論我們距離有多遠,我永遠都會記得你教我的要笑對生活,要像一個男子漢一樣承受所發生的一切’。
我反複讀著那封信,恍惚中覺得他就在我的身邊,好像在對我說:‘你為什麼不照你教給我的辦法去做呢?挺下去,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把你個人的悲傷藏在微笑底下,好好活下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於是,我又開始工作,再也不對人冷漠無禮了。我一遍又一遍告訴自己:‘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我沒有能力去改變,不過,我能夠像他所希望的那樣繼續活下去。’我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我寫信給前方的士兵——給別人的兒子。晚上,我參加成人教育班——要找出新的興趣,結交新的朋友。我幾乎不敢相信發生在我身上的種種變化。我不再為過去的那些事悲傷,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充滿了快樂——就像侄兒希望我做的那樣。
伊麗莎白·康娜莉終於學會了接受和適應那些已經無法改變的變故,從悲觀厭世中解脫了出來。
很多時候,當事情還沒有發生時,我們設想著無法承受。但是,當這件事已經變成了一種無法改變的現實時,我們卻發現自己有能力應付它。這也許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吧。布思·塔金德生前常說:“人生加諸於我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接受,除了瞎眼,那是我永遠也沒有辦法忍受的”。
然而好像命運之神專和他作對,在塔金德六十多歲的時候,他的視力開始急劇下降,有一天他瞎了一隻眼睛,另一隻眼看東西也極為吃力,常感覺有黑斑在眼前晃動。他最恐懼的事情終於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了。
麵對這種“所有災難裏最難忍受的事”,塔金德自己都沒有料到他還能那樣開心地活下去,有時甚至還能借此幽默一下。以前,浮動的“黑斑”由於遮擋他的視線,總令他很難過,可是現在,當那些最大的黑斑從他眼前晃過的時候,他卻會微笑著說:“嘿,又是黑斑老爺爺來了,不知道今天這麼好的天氣,它要到哪裏去。”
塔金德完全失明之後,他說:“我發現我能承受視力的喪失,就像一個人能承受任何事情一樣。即便我五種感官全都喪失了,我相信我還能夠繼續生存於自己的思想之中,因為我們隻有在思想裏才能夠看,隻有在思想裏才能夠生活,無論我們能否明白這個問題”。
塔金德為了恢複視力,在一年之內接受了十二次手術,這在常人看來簡直是很難忍受的,在他必須接受手術時,他竟還試著使大家開心,“多麼好啊”,他說,“多麼妙啊,現代科學發展得如此之快,能夠在人的眼睛這麼纖細的部位動手術”。
普通人如果要在短時期內忍受十二次以上的手術,過著那種生不如死的生活,可能早就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了。可塔金德卻十分樂觀:“我可不願意把這次經驗拿去換一些更開心的事情。”這件事教會他如何接受突發的災難,使他了解到,生命帶給他的一切他都能承受。由此使他領悟了約翰·彌爾頓說的:“瞎眼並不令人難過,難過的是你不能忍受瞎眼”。
如果發生的變故無論我們如何做也於事無補,這時我們可以嚐試改變自己。這是不是說,在碰到任何挫折的時候,我們都應該低聲下氣呢?當然不是,那樣就與宿命論者無異了。如果事情還有一點挽救的機會,我們就要去爭取。可是當常識告訴我們,事情已經不可逆轉——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轉機時,我們隻能改變自己,讓自己接受既成事實,來適應已改變的狀況。
創設了潘氏連鎖店的潘尼說:“哪怕我所有的錢都賠光了,我也不會憂慮,因為我看不出憂慮能讓我得到什麼。我會盡全力把工作做好,無論結果如何,我都欣然接受。”
的確,世界上沒有誰能有超人的力量,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實,又能創造嶄新的生活。但是,你可以選擇坦然接受,也可以因抗拒它們而憂鬱致死。
當初,製造輪胎的人想要製造出一種能夠抗拒路上的顛簸的輪胎,然而這種輪胎並不耐用。於是,他們研製出一種能順應路麵顛簸的輪胎來,以吸收路上所碰到的各種壓力。這樣的輪胎果真十分經久耐用。在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假如我們也能夠承受所有的挫折和不順,我們就能夠活得更加長久,也能享受到更美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