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拋卻小事天地寬(1 / 3)

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分子,我們往往被一些家長裏短、雞毛蒜皮的小事所困擾,有時候還真會為一個饅頭鬧出一場血案。做大事的人要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整天在為那些瑣事左右,哪裏還有時間來做大事?所以,為處事不要過於挑剔、斤斤計較,拋卻小事才能天地寬,當你因為小事而與人爭執的時候,不妨想一想生命,想一想那些偉人。人的生命如此短暫,而有的人卻能將有限的生命變成無限的輝煌,有的人則隻能如塵埃一般,無聲無息地在人群中消失。忘記小事吧,執著於那些值得你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一切都會變得更美好。

1.不要用放大鏡看人

生活中有一些人,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他們愛斤斤計較,認死理,因此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讓人心生厭惡。做人要有一個寬廣的胸懷,不要為一件小事而斤斤計較,更不要因為一件小事與人爭執不下。

做人是一門學問,是一門用畢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個中因果的大學問,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究其原委,試圖領悟到人生真諦,塑造出自己輝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複雜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洞察人生的全部內涵,所以人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往往局限在事件的啟迪上,做人不能斤斤計較便是其中一理,這正是有人活得瀟灑,而有人活得很累的原因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斤斤計較,認死理,拿著放大鏡看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斤斤計較了,就會對什麼也看不慣,連一個朋友也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完全隔絕開。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似很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那家夥已經是罪不容赦、無可救藥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而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而且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斤斤計較,認死理,過分挑剔,容不得人,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後,你隻能關起門來“稱孤道寡”,成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異己之徒。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短淺,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性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陳麗愛斤斤計較,總抱怨他們家附近副食店賣醬油的售貨員態度不好,像誰欠了她二百塊錢似的,後來,同事打聽到了女售貨員的身世:丈夫有外遇離了婚,老母癱瘓在床,上小學的女兒患哮喘病,每月隻能開二三百元工資,一間12平方米的平房。難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這樣一來,就顯得陳麗太苛求別人了。

人生如此短暫而寶貴,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何必為一些不愉快的小事情浪費時間呢?斤斤計較的人應該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和不應該幹什麼,知道什麼事應該認真,什麼事可以不屑一顧。然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卻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磨煉。如果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他們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該做的事,他們成功的機會和希望也就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於他們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於同他們交往,他們的朋友也就會越來越多。事業的成功伴隨著社交的成功,應該是人生一大幸事。

2.做一個對小事“不在意”之人

做人要學會“不在意”,因為很多小事沒有必要太較真,有時候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如果真較起真來,就會無事生非、小事變大事,不僅給別人帶來難處,自己也過不痛快。

有一對年輕夫婦,吃飯閑談。妻子興致所至,一不小心冒出一句不太順耳的話來。不料,丈夫聽完細細地分析了一番,心中很是不快,與妻子爭吵起來,直至掀翻了飯桌,拂袖而去。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細細想來,當然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的。我們不得不說,這些人實在有點小心眼,太在意身邊那些瑣事了。其實,許多人的煩惱,並非是由多麼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是來自對身邊一些瑣事的過分在意和計較。

比如,在有些人那裏,別人說的話,他們喜歡句句琢磨,對別人的過錯更是加倍抱怨,對自己的得失喜歡耿耿於懷,對於周圍的一切都非常敏感,而且總是曲解和誇張外來信息。這種人其實是在用一種狹隘、幼稚的認知方式,為自己營造著可怕的心靈監獄,這是十足的自尋煩惱。他們不僅使自己活得很累,而且也使周圍的人活得很無奈。要知道,人生中這種過於在意和計較的毛病一旦養成,天長日久,許多小煩惱就會鑄成大煩惱。在這一點上,古代的智者們早已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認識。

早在兩千多年前,雅典的政治家伯裏克利斯就曾向人們發出振聾發聵的警告:“注意啊,先生們,我們太多地糾纏小事了!”後來,法國作家莫魯瓦更是深刻地指出:“我們常常為一些應當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幹擾而失去理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隻有幾十個年頭,然而我們卻為糾纏無聊瑣事而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時光。”這話實在發人深省,過於在意瑣事的毛病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質量,使生活失去光彩。顯然,這是一種愚蠢的選擇。

有一個叫做陳椿的111歲老人說得更妙:“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獄。既然活著,就要活好。”其實,有些事是否能引來麻煩和煩惱,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和處理它。因此,美國的心理學家戴維·伯恩斯提出了消除煩惱的“認知療法”——通過改變人們對於事物的認識方式和反應方式,來避免煩惱和疾病。這就需要我們首先學會“不在意”,即用一種無所謂思維方式來麵對眼前的一切煩惱。

不在意,就是別總拿什麼都當回事;別去鑽牛角尖;別太愛麵子;別事事“較真”;別把那些微不足道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別過於看重名利的得失;別為一點小事著急上火,動輒大喊大叫,以至因小失大,追悔莫及;別那麼多疑敏感,總是曲解別人的意思;別誇大事實,製造假想敵;別把與你愛人說話的異性都打入“第三者”之列,而暗暗仇視之;也別像林黛玉那樣見花落淚、聽曲傷心、多愁善感,總是顧影自憐。要知道,人生有時真的需要一些大氣。

不在意,也是在給自己設置一道心理保護防線。不僅不去主動製造煩惱來折磨自己,即使麵對一些真正的負麵信息、不愉快的事情,也要泰然處之,置若罔聞,不屑一顧,做到“身穩如山嶽,心靜似止水”,“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這既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妙法,也是一種堅守目標、排除幹擾的妙策。我們的精力畢竟有限,假如處處糾纏瑣事,被小事所累,我們的一生必將一事無成。

不在意,也是一種豁達、大度與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寬廣的胸懷和氣度,是很容易告別瑣屑與平庸的。而當你實現豁達與寬容,自然會產生輕鬆幽默,從而洋溢出一種人格的魅力。

不在意,最終體現的是一種修養,一種高貴的人格,一種人生的大智慧。那些凡事都與人計較、錙銖必爭的人,自以為很聰明,其實是以小聰明幹大蠢事,占小便宜惹大煩惱;而不在意,乃是不爭之爭,無為之為,大智若愚,其樂無窮!

不在意的人,是超越了自我的人,也是活得最瀟灑的人。因為免了瑣事的羈絆和纏繞,也就使自己獲得了解放,自有一片天地任你馳騁。

當然,不在意並不等於逃避現實,不是麻木不仁,不是看破紅塵後的精神頹廢和消極遁世,不是對什麼都冷若冰霜、無動於衷的“局外人”;而是在奔向大目標途中所采取的一種灑脫、豁達、飄逸的生活策略。倘能如此,自然會擁有一個幸福美妙的人生。

3.抓大放小——做大事者的成功法則

做大事的人,不必事必躬親,那樣不僅會浪費原本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可能錯失成功的機遇。凡是真正能取得成功的人,在做事時,都會把握住一個度,對一些細枝末節不會太過問,而是盡量集中精力朝著最大的目標去幹。

法國著名領導和管理學家法約爾提出:領導辦事不要在工作細節上耗費精力,對於具體的問題,應當放手讓下屬去做。領導大包大攬,不僅可能處置不當,而且會耽誤對重大事情的決策。當然,領導在抓大事的同時,也應保持對小事的了解。日本鐮田勝認為,麵對紛繁複雜的問題,領導應該首先找出屬於自己職責範圍的問題,進行分類整理,然後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一件一件地去處理。

美國前總統裏根是一位優秀的國家領導人,也是一位辦事精明的人。在美國,即使不支持他的人也會承認,他在任總統期間取得了顯著成就。裏根的做事原則簡單明了,其突出特點是精於決策,並且善於組織人才去實施決策。

裏根認為,他的作用是為政府指明方向,而不是一個不放手的經理人或謀士,他的日常工作都交給下屬去辦,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這是裏根取得成功的要領之一。

裏根從不過問事情的細節,但在一些重大事情上,他需要得到能夠作出正確決策的足夠信息。在每一個重要決策之前,他都要求內閣秘書辦公室為其準備一份兩三頁的備忘錄,概要地列出各種選擇及其利弊,並詳細說明那些內閣成員和高級助手在力主采取哪些方案,有關機關還準備了內容較詳細的文件,裏根對這些文件一一仔細閱讀並熟記,隨時召集有關人員開會,對問題進行辯論,他耐心聽取激烈爭論的不同意見。就這樣,裏根依賴工作人員的分析,再加上自己的判斷力做出決策,關鍵時刻還站出來向國會和選民發出呼籲,並提出某項計劃的戰略意見,以便求得支持。

裏根使他的設想成為現實計劃的第一步,就是竭盡全力物色恰當的人員來輔助他。他曾對美國《幸福》雜誌記者說:“讓那些你能夠物色到的,最出色的人在你身邊工作,授予他們權力,隻要你製定的政策能夠得到執行,就不要去幹涉。”裏根對自己的職責有明確的設想,但也經常地、手段巧妙地做出妥協,避免糾纏枝節問題。

裏根之所以成為一位優秀的領導人,就在於他深諳領導辦事之要義。正如尼克鬆指出的,“領導代表未來,代表方向,而管理隻代表今天,代表過程。領導者不僅要正確決定什麼是應該幹的事,而且還要說服他人去幹這件事”。可見,領導者辦事應當管而且必須親自管的是決策,以及推動他人去實施決策,而不是在辦事上事必躬親。

當今世界,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化大生產的高度繁榮,即生產高度的社會化、科學一體化,領導者麵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決策目標規模大、結構複雜、功能多樣、變化迅速;決策所依據的信息量大而多變,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即新穎性、模糊性、隨機性。這就要求領導者具有更敏銳的統領全局的能力,來製定出未來戰略性的決策目標。至於決策的實施,則應放手由下屬即執行人員去具體執行,因為“真正的領導者不是事必躬親,而在於他要指出路來”。而當好“指路人”的關鍵就在於集中精力辦大事,大事精明,方向才能明確。

領導者需要集中精力辦的大事,是決策的製定和推動決策的實施,而禮儀性的迎來送往、事務性的日常活動、操作性的規章程序等等,隻要不是與組織的大政方針直接相關的一切事情,對領導者而言都是“瑣事”,都應盡量避免親自處理,不能因瑣事而幹擾領導者對大事的全局性把握和決策。同時,為了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從而取得預期效果,發布推動決策執行的指令、學習、調查和思考,也是領導者必須躬親的大事。

領導應該把所有不一定非要由自己去做的工作交給部下和參謀部去做。領導應當處理那些常常引起他個人注意的問題,而不應該把過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一些細枝末節上。

“抓大放小”,不僅對領導者是如此,凡是想做一番大事業的人都應當這樣,當然,不在細節上浪費太多時間並不是不去管那些細節問題,而是說不能因為關心小事而忽視了重大的事情,小事應該是在你組織工作時就解決掉的。

4.麵對生命,為小事煩惱太愚蠢

每當你被一些小事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不妨想想你的生命。人的生命隻有短短幾十年,你把它用來打發那些小小的煩惱呢,還是用來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業?

人活在世上隻有短短幾十年,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去愁一些很快就會忘掉的小事。下麵是一個也許會讓你畢生難忘、很富戲劇性的故事,說這個故事的人叫羅勒·摩爾。

1945年的3月,我學到了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課。這一課是在中南半島附近276尺深的海底下學到的。當時我和另外87個人一起在貝雅S·S·318號潛水艇上。我們通過雷達發現,一小支日本艦隊正朝我們這邊開過來。在天快亮的時候,我們升出水麵發動攻擊。我在潛望鏡裏發現敵人有一艘驅逐護航艦、一艘油輪和一艘布雷艦。我們受到反擊,還繼續向前駛去,我們準備攻擊最後一條船——那條布雷艦。突然之間,它轉過身子,直朝我們開來(一架日本飛機,看見我們在60尺深的水下,把我們的位置用無線通知了那艘日本布雷艦)。我們潛到150英尺深的地方,以避免被它偵測到,同時做好應付深水炸彈的準備。我們在所有的艙蓋上都多加了幾層栓子,同時為了要使我們的沉降保持絕對的靜寂,我們關掉了整個冷卻係統和所有的發電機器。

3分鍾之後,突然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彈在我們四周爆炸開來,把我們直壓到海底——深達276英尺的地方。我們都嚇壞了,在不到1000尺深的海水裏,受到深水炸彈攻擊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如果不到500英尺的話,差不多都難逃劫運。而我們卻在不到500英尺一半深的水裏受到了攻擊!那艘日本的布雷艦不停地往下丟深水炸彈,攻擊了15個小時,要是深水炸彈距離潛水艇不到17英尺的話,爆炸的威力就可以在潛艇上炸出一個洞來。有將近20個深水炸彈就在離我們50尺左右的地方爆炸,我們奉命‘固守’——就是要靜躺在我們的床上,保持鎮定。

我幾乎嚇得無法呼吸:‘這下死定了。’電扇和冷卻係統都關掉之後,潛水艇的溫度幾乎有一百多度,可是我卻怕得全身發冷,穿上了一件毛衣,以及一件帶皮領的夾克,可還是冷得發抖。我的牙齒不停地打顫,全身冒著一陣陣的冷汗。攻擊持續了15個小時之後,突然停止了。顯然那艘日本的布雷艦把它所有的深水炸彈都用光了,就駛了開去。這15個小時的攻擊,感覺就好像經曆了1500萬年。我過去的生活都一一在眼前映現,我記起了以前所做過的所有的壞事,所有的曾經擔心過的一些很無稽的小事情。在我加入海軍之前,我是一個銀行職員,曾經為工作時間太長、薪水太少、沒有多少升遷機會而發愁。我曾經憂慮過,因為我沒有辦法買自己的房子,沒有錢買部新車子,沒有錢給太太買好的衣服。我非常討厭我以前的老板,因為他老是找我的麻煩。我還記得,每晚回到家的時候,我總是又累又難過,常常跟我的太太為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吵架;我也為我額頭上的一個小疤——是一次車禍留下的傷痕發過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