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十五屆五中全會還提出,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標。
與以上這些部署相銜接、相適應,綜合考慮各方麵因素,十六大明確提出,在21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鬥幾十年,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為什麼在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之後,十六大還要提出用大體20年的時間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呢?首先,進入小康社會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根據全國的整體發展情況作出的判斷,要真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至少還需要奮鬥20年。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發展很不平衡,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還很大。即使在東部沿海,大城市與山區、農村之間,發展水平也有不小差距。就是說,我國現在已經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小康;不全麵的小康、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使全體人民都過上更加殷實、更加富足的小康生活,仍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艱苦奮鬥。從實際情況看,全國各個地區達到小康水平客觀上是有先有後的。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在全國總體水平達到小康之前已進入較高水平的小康。例如,上海、北京、深圳等,2001年人均GDP已達到或超過三、四千美元。而中西部一些經濟落後地區還處在溫飽階段,有的甚至還未擺脫貧困。我國的直轄市、省會城市以及相當多的地級市等城市的發展狀況還是好的,但廣大農村地區發展水平就很不平衡了。所以,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定政策,一定要始終著眼於12億多人口這個基本事實。
其次,我國目前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與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相比,至少還存在三個方麵的差距,表現為“三個不全麵”。從整體上改變這“三個不全麵”,也需要至少20年時間的奮鬥。一是實現小康的層次不全麵。目前,我國人民以生存消費為基本內容的物質生活滿足程度雖然比較好,但是教育、文化、娛樂、信用和道德等方麵的精神生活滿足程度相對還比較低,特別是農村教育經費不足,義務教育水平仍停留在初步小康前的狀態,服務領域短缺現象普遍存在,人民群眾對社區服務、文化體育、高等教育、醫療衛生等需求還不能很好地得到滿足。可以說,目前的小康,基本上還停留在物質性的生存層次上,以精神性消費為特征的小康水平還比較低。二是實現小康的內容不全麵。雖然城鄉居民的個人生活總體上已是溫飽有餘,但有相當數量的人群還不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社會保障。特別是農村社會保障體係還很薄弱,不少地方幾乎是空白。城鄉困難群眾的生活很容易從小康階段退回到溫飽階段,甚至重新成為貧困人群。總的看,目前的小康主要體現在個人消費方麵,以製度性保障為基礎的公共消費水平還比較低。三是實現小康的係統不全麵。目前達到的小康隻局限於人們自身消費的滿足,至於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還有很大距離,生態與生產、生活的矛盾還很突出。
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正是為了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我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3.要科學把握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十六大報告用了近600個字的篇幅,高度概括而又非常周詳地闡明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我們在學習十六大報告時要加深理解這一奮鬥目標,注意把握以下四個要點:
(1)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是一個集宏觀與微觀、城市與農村、經濟政治文化與生態環境以及人的全麵發展在內的綜合性、係統性目標。這個目標涵蓋了七個方麵的主要內容:
①從宏觀上規定了要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力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係。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增加,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
②從總體上規定了讓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使社會保障體係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
③要求在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生存性需求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能夠充分享受健康向上,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各種文化娛樂。
④在促使城鄉居民個人消費水平從初步小康向比較殷實的小康邁進的同時,能夠提供足夠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