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出書並非為了出名,旨在體現自身的價值,為人類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做出一點微薄的貢獻。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屈指算來,已到深秋之年。回首往事,雖有不少鮮花與掌聲,但也不乏許多坎坷與曲折。
“二十學成”,走出校園踏上教育工作崗位,四年的大學生涯、六年的中教經曆,十年養成邏輯思維、推理探索的良好習慣。
“三十而立”,已成為小縣城中頗具影響的“青年領袖”,八年的青年工作,形成豁達開朗、包容大度的性格;四年的鄉鎮基層鍛煉,鑄成腳踏實地、追求真理的品性。
“四十不惑、而知天命”,2000年的跨世紀沒有給我帶來什麼“好運”,頭三年中經曆了兩次人生最不幸的磨難、承受了三次人生最大的痛苦:
首先是政治仕途夭折。也許可能在政壇上有所發展,也許我的天命本該就是不適合於政界中“立足”,人生存在著許多岔路,關鍵在於自己如何選擇,從中使我重新認識自我、也找回了自我,讓我深刻地悟出人生的價值:成事在別人、成人在自己。
其次是親人相繼離去。連續三年,我的母親、嶽父、父親三位親人相繼離我而去,這是我的命運給他們帶來了不幸?還是老天爺給我的應有懲罰?自己一直在捫心自責,從中應該承擔起多少的責任?同時,也使我突然感悟:人生短暫、生命無奈。
最後是接近死亡邊緣。隻有“死”過一回方知“死”之深刻,曾經被籠罩著整個人類的恐怖“非典”撞了一下腰,雖然沒有成為犧牲品,但其身心受到了嚴重的摧殘。五一黃金周的與世隔離,絕望的痛苦與世界的灰暗使我重新領悟人生:珍惜生命、善待自己。
“四十有五已耳順且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凡的經曆造就出不凡的人生,在這以後的日子裏,使我不斷積累生活經驗、探究人生真諦,從而認清了世界的麵目、尋到了價值的內涵、育成了另眼看世界的風格。
人生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時候,關鍵是自己如何正確地麵對。總結人生可分為四個階段:誰是我?我是我!我是誰?誰是誰?!但是,誰是我時是快樂的、我是我時是自私的、我是誰時是痛苦的、誰是誰時是超脫的。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誰是誰時的無我的境界。
當我研究《時空哲學》的時候,發現人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她存在於客觀世界的虛空間之中。那麼,人死以後,其存在於實空間之中的身體之物質轉化為其他物質的同時,其存在於虛空間之中的意識靈魂之是否還繼續存在下去?牛頓晚年曾經為此追尋發瘋而遺憾終身。
事實上,人生在世,不見百年前的人、也不知百年後的事,百裏以外有多少人知你生活?百年以後,又有多少人能知你存在?人死之意識靈魂的存在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世之時為人類做出了多少。
我在撰寫本文之時常常處於鬱悶與興奮之中,鬱悶的是放棄六年的休息時間不說,其觀點既不能被周圍的凡人所理解而被誤解、又不能被高校裏的高人所接受而被排斥,為此,曾經一度想放棄該理論的研究與探索。然而,讓人興奮的是每當我的研究有所前進時就感到無畏的滿足感,每當我發現一個體係的缺陷而被剖析、攻克一個悖論的難題而被校正時就擁有莫名的占有欲,為此,增強了自己的信心與決心。
《時空哲學》是開啟宇宙之門的鑰匙,是一門永恒的科學學科,時間上適用於不同的曆史時期(過去、現在、將來),空間上適用於不同的區域環境(國家、階級、民族),內容上適合於不同的基礎學科(語文、數學、物理、化學)。
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自身價值和別人對此產生的看法與應用過程中的使用價值。自身價值具有不變性,隱藏在事物的存在之中,她不依人的意誌為轉移或消失,也經得起曆史的考驗,“是金子,總有她發光的日子”;使用價值具有可變性,帶有時代特征、階級範疇、區域特性等烙印,“說行,不行也行;說不行,行也不行”。
我沒有說我的成果是多麼的偉大,也沒有講我的論文是多麼的完美,詞意之中不乏缺少精彩與可讀。這是我作為一個凡人的看法、個人的觀點,不需要讚賞、隻需要認可,也不希望眾人群起而攻之,隻希望給我一個理由。
說老實話,如果本文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可圈可點之處,那也是沿著那些中外偉人的足跡而行之。同時,也離不開當今有識之士的迷津指點,在撰稿的過程中,國家圖書館現代文津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經理、高級工程師鎮錫惠先生和北京大學訪問學者、同濟大學建築美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學術論壇網主編柴中建先生曾經同我一起探討、為我指明方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寧先生和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著名物理學家曹昌祺先生雖然與我未曾謀麵,卻在信函中幫我佐證過一二。在此向他們一並表示深深的敬意與衷心的感謝!
20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