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何氏(上)(1 / 2)

何氏曾祖父是做水果生意的,他有一套獨創的水果保鮮的本事,這外地的水果如果要二、三十天才運抵京城,那至少得扔一半,隻有何家的,那味道那顏色,就跟剛摘下來的差不多。這樣自然也驚動了皇家,何家成了禦果商。

凡事隻要和皇室沾上邊,立刻就身價百倍,但這位何老太爺奇怪的地方有許多,一是他不趁著何家的水果供不應求時候,像別的商人一樣趕快開分店好多賺錢,他也不是沒本錢,要找他合作,給他放貸的人多的是。

對這點,何老太爺有解釋:“我的本事有限,一次隻能保存那些果子,再多味道上就差了…”而這話不知怎的還傳到了宮裏,當時的皇帝聽了還親口讚何家人誠樸,是皇商之典範。

可不是嘛,何家的水果首先供應給皇室,皇室吃不完的才有其他達官貴人的份,如果何家為了多賺錢降低質量,豈不是利益比忠君還重要。

這人還有個毛病,越稀罕的越想得到,何家的水果量少,反倒越多有錢人想辦法去買,這可是和宮裏皇上娘娘吃的一樣。

所以何老太爺賣一個果子的錢趕上人家辛苦賣一筐的,回過味的其他商人都覺得何老太爺真精明,名利雙收啊!

精明的何老太爺有了錢就在京城附近買房子買地,有錢就買,等到他過世時,何家在京城郊外已經有了幾百畝地,東西南北四條街都有他家的房產。

何老太爺在臨終前給皇家上書,說是這水果保鮮的秘方是他早年救了一個人,人家報恩才傳給他的,但人家也要他立誓,隻有他一個人會,子孫也不能相授,他必須守信,可擔心子孫的生活,才購房買地的,現在他要不在了,請辭皇商的身份。

這樣一來,人們、包括他的三個兒子五個孫子才知道老人為什麼對水果保鮮的秘方守口如瓶的,還以為他是最後隻挑一個繼承人,誰知道真帶進棺材了。

不是沒有私下說老人傻,一個誓言還真守著,但連皇上都誇何老太爺,官府親自上門為他三個兒子主持分家的事,哪個提起他,還不是得公然稱讚幾句。

何老太爺的長子就是何氏的親祖父,他跟著父親多年也會做生意,但何家沒了保鮮的秘方,水果和人家的一樣壞掉爛掉,幾次都這樣,他幹脆關了店靠吃房租和佃租過日子。

何氏的父親也是長子,他出生時何老太爺還在世,何家生意正興隆著,對這個長房長孫當然不會虧待,從小就有明師教導。

等他長大了,家裏就靠吃租子生活,雖然衣食無憂但人總是想更上一步的,何老爺先去考功名,結果連著落榜三次,再做買賣,又受不了風吹雨打的辛苦,隻能繼續吃租子。

何氏的母親李氏娘家是個小官,本來這吃租子的小財主是攀不上官家的,但李氏的父親官當的太清了,家裏有兩個弟弟居然窮到沒錢娶媳婦。

這親事說白了,就是何家想沾點官氣,李家圖人家的聘禮厚重,你情我願的,也談不上誰吃虧誰占了便宜。

可就在李氏剛訂婚的第二個月,一直不得意的李父突然從一個七品的小京官升到六品,還得了個外放的實缺。

這下李父對女兒的婚事又猶豫了,他本來心目中的理想女婿是和他一樣有功名的,而不是考試不行做買賣也不行的“廢物”,現在他的前途有希望,兒子的婚事就有希望,用不著女兒再為李家委屈自己,他馬上要全家搬到外地,反悔怕什麼!

不同意他這樣做的是李氏本人,她是家裏的長女,向來是有主見的,她勸父母:“這何家祖上也是得先皇親口稱讚的,李家悔婚他家要打官司怎麼辦?驚動了上麵,知道爹爹言而無信,隻怕這好不容易得來的前程也危險了。再說女兒一和何家訂婚,爹爹就升官了,未必不是這姻緣好帶來的福氣。”

李氏按約定嫁到何家,何家人可是又驚又喜,本來他們也擔心李家得勢了怕瞧不起他們家,真要打官司還不是官官相護,哪有他們平頭百姓喊冤的地方。

所以對這個兒媳婦,公公婆婆都高看了幾分,更別說何老爺本人,被妻子收的服服帖帖的。

李氏是進門就當家,何家雖然不是當官的,但吃的穿的比她娘家強多了,她家一個月都舍不得吃一次肉,這裏頓頓魚肉一個月不帶重樣的!

美中不足的是,李氏成親多年隻生了一個女兒,為了不讓人說她存心斷何家的香火,她咬咬牙給丈夫納了幾個小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