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經呂不韋多方斡旋,異人重返秦國,成為秦王,而呂不韋則通過一頓飯局得到了異人的感激與信任,執掌秦國大權多年。
對呂不韋而言,飯局就是一個框,幫他框住了上流社會的人物,也幫他框來了光明的人生前景,可謂利潤豐厚。
既然吃飯是生意人嚴肅的社交活動,那麼就有必要為了一頓飯局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通過一切手段認識被邀請人,請人入飯局,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推杯換盞、滿桌狼藉之後,與目標對象建立推心置腹的友好關係,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
既然吃飯如此嚴肅,那生意人請人入飯局應注意哪些細節呢?
首先,邀請目的要明確。明確了請客目的,接下來要請誰、怎麼請、請在什麼地方、費用控製在什麼、要達到什麼效果等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邀請的細節要做到有禮。邀請儒商,須征求對方吃西餐還是中餐,以顯示作為東道主的禮儀;如果是外地客戶,在拿不準對方的性格和愛好時,可以邀請對方吃當地的特色菜;如果客戶有明確愛好,那就投其所好,並表現出“原來我們都喜歡那裏”。
再次,邀請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打電話邀請,快遞邀請函,直接上門邀請,提前預約。當然,最經典和常用的莫過於順水推舟:和客戶談到用餐時間,聊得正歡,然後看一下表,“哎喲,時間過得可真快,咱們去吃個午飯吧,咱這附近有一個會館,那裏的京菜和烤鴨都不錯,咱們邊吃邊談,給您接風”,然後示意秘書帶上合同,一場好戲就由此上演了。
在人脈、關係網、社會資源被看得越來越重要的今天,飯局的紐帶作用也日漸突出,宴請成為一場利益的角逐,因為生意人的飯桌也不容隨意。
飯局是實現更多“紅利”的原始資本
從2000年開始,為赴和“巴菲特午餐”的約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就餐者付出了高昂的餐費,從2003年的25萬美元,到2006年的62萬美元,再到2010年的168萬美元。一頓飯能拍出上百萬美元來,當然不僅僅是吃飯那麼簡單。全世界人都知道,競拍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達到他的目的,辦成他想辦的事。
2008年,“中國私募基金教父”趙丹陽和段永平一起以211萬天價拍得了這一年一次與股神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對於趙丹陽和段永平來說,這一頓飯是畢生難忘的,他們在與世界級的高手過了一次招之後,“功力”也大大提高,這次午餐不但提升了兩個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聲譽,也讓他們在以後的投資中少走了許多彎路,可以說,一頓午餐,讓兩個“翹楚”級的人物“更上一層樓”。
再回過頭來看賬單,誰又能說這頓飯不值,誰又能說這頓飯不物超所值?
隨著飯局的種種價值被凸顯,全世界的人都開始意識到,飯局能給人們帶來利益。而且飯局本身也是一種資本,通過這個資本,設局者可以“投資”,也可以“融資”,最終實現“利滾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