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家容易想得到的,用不著細選。在利潤相等或幾乎相等的條件下,人們選擇投資途徑時,在製造業與國外貿易業兩者中,自寧願選擇製造業,其原因正如在農業與製造業中,寧願選擇農業一樣。與製造商的資本比較,地主或農業家的資本更為穩當。同樣地,與國外貿易的資本比較,製造商的資本更為穩當,因為隨時都在自己監察之下。誠然,隨便什麼時代,隨便什麼社會,剩餘原生產物及製造品,或者說,國內無人需要的原生產物及製造品,都必須送往外國,以交換國內需要的其他物品。但輸運剩餘產物到外國去的資本,為本國所有,成為外國所有,卻是無關重要的。如果本國的資本,不夠我們同時耕作一切土地,並完完全全地製造一切原生產物,那末,由外國資本來輸運本國剩餘原生產物到外國去,亦對本國有很大的利益。因為,賴有這種資本,本國的資本,便可全部投在更有利的用途上。中國、印度、古埃及的富裕,充分證明了一種事實,即是,縱使本國輸出業,有大部分為外國人經營,這國國民的富裕,仍可達到極高的程度。北美殖民地、西印度殖民地,設若除了本地所有的資本,即波有外國資本替它們輸出剩餘產物,它們的進步,會慢得多吧。按照事物的自然趨勢,進步社會的資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農業上,其次投在工業上,最後投在國外貿易上。這種順序是極自然的;我相信,在所有擁有多少領土的社會,資本總是在某程度上按照這種順序投用。總得先開墾了一些土地然後才能成立很多城市;總得在城市裏先有了些粗糙的製造業,然後才會有人願意投身於國外貿易。這個自然的順序,雖然在所有進步的社會裏都已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但就今日歐洲各國的情狀說,這個順序卻就許多方麵說,似乎完全相反。它們的精製造業或適於遠地銷售的製造業,多由國外貿易引出。農業大改良,也是製造業和國外貿易所產生的結果。這種反自然的退化的順序,乃是風俗習慣迫成的。他們原來的統治的性質使他們的風俗習慣變成了這個模樣。後來,這種統治大大改變了,他們的風俗習慣卻仍沒有多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