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力求認真地證明,財富不由貨幣或金銀構成,而由貨幣所購各物構成,並且隻在購買貨物時貨幣才有價值,那就未免過於滑稽。無疑,貨幣總是國民資本的一部分;但我們已經說過,它通常隻是一小部分,並總是最無利可圖的一部分。商人所以普遍覺得以貨幣購買貨物較易,以貨物購買貨幣較難,並不是因為構成財富的更主要的成分是貨幣而不是貨物,而是因為貨幣是已知的和確立了的交易媒介物,易於和一切物品交換,但要取得貨幣來交換貨物,卻不見得那麼容易。此外,大部分貨物比貨幣更易於磨損,如果保存它們,可能往往要蒙受大得多的損失。商人有貨物存在手上,同有貨物價格存在金庫相比,更容易發生為他所不能應付的對貨幣的需求。而且,他的利潤直接出自賣貨的多,出自買貨的少,因此他一般更急於以貨物交換貨幣,而不那麼急於以貨幣交換貨物。不過,豐富的貨物堆在貨棧,不能及時售出,這有時可能成為個別商人破產的原因,但決不能使一國或一個地方遭受同樣的災難。商人的全部資本,往往由容易損壞的、須定用來購買貨幣的貨物構成。但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卻隻有極小一部分可以預定用來從鄰國購買金銀。極大部分是在國內流通和消費的。就連運往外國的剩餘物品,也常有大部分用來購買他種外國貨物。所以,預定用以購買金銀的那部分貨物,即使不能賣出以換取金銀,亦不至使一個國家破產。誠然,它可能遭受某些損失和不方便,也可能不得不采用某種為替補貨幣所必需的辦法。但是,它的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卻照常一樣或幾乎照常一樣,因為它有同樣多的或幾乎同樣多的可消費資本來維持自己。以貨物交換貨幣,未必總象以貨幣交換貨物那麼容易,但從長遠看來,以貨物交換貨幣卻比以貨幣交換貨物更有必要。
除了購買貨幣,貨物還有其他許多用處;但除了購買貨物,貨幣就一無所用。所以,貨幣必然追求貨物,而貨物卻並不總是或無需追求貨幣。購買貨物的人往往打算自己消費或使用,並不總想再把貨物出售,但售賣貨物的人卻總想再購買。前者購買貨物,往往完成了他的全部任務,而後者售賣貨物,頂多隻能完成他的任務的一半。人們所以需求貨幣,不是為了貨幣本身,而是為了他們用貨幣所能購買的物品。據說,可消費的物品不久會被破壞,而金銀則具有較大的耐久性,隻要不繼續輸出,就可在長時期內累積起來,使國家的真實財富增加到使人難以置信的程度。所以,以這種耐久的商品交換那些容易損壞的商品,據說是最不利於國家的貿易。不過,我國的鐵器也是極耐久的商品,如不繼續輸出,也可能在長時期內累積起來,使國內鍋釜的數量增加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但如果我們以英國的鐵器交換法國的葡萄酒,卻又不被看作是不利的貿易。我們一看就知道,隨便在哪一個國家,這類用具的數目必然要受實際用途的限製;我們也容易了解,在任何一個國家,鍋釜都是用來烹調通常在那裏消費的食物的,不必要地增多鍋釜是荒謬的;如果食物的數量增加了,要連帶增加鍋釜的數目就很容易,隻要用一部分增加的食物量來購買鍋釜,或增加以製造鍋釜為業的鐵工就行了。我們也同樣容易看出,任何一個國家的金銀量都受這類金屬的實際用途的限製,或是鑄成硬幣當通貨使用,或是製成器皿當家具使用。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鑄幣量都受國內借鑄幣而流通的商品的價值的支配;商品的價值增加了,立刻就會有一部分商品被運到有金銀鑄幣的外國,去購買為流通商品所必須增加的鑄幣量。我們又知道,金銀器皿的數量都受國內豪華家族的數目與財富的支配,豪華家族的數目與財富增加了,就很可能會有一部分增加的財富被送到有金銀器皿的地方去購買所需要增加的金銀器皿。要豪華家族購置多於他們所需要的廚房用具,以增加其快樂,那是荒謬的;同樣,要一個國家輸入或保留多於它所需要的金銀,以增加國富,也是荒謬的。出資購買那些不必要的用具,不僅不能增進而且會減損家庭食品的數量和質量;同樣,出資購買不必要那麼多的金銀,也必然會減少用於衣食住和用於維持人民生計的財富。必須記住,金銀無論鑄成硬幣或製成器皿,同廚房用具一樣,都是器具。如果增加金銀的用途,增加可以用金銀來流通、支配和製造的可消費的物品,就一定會增加金銀的數量;但是,如果你想用非常的手段來增加它們的數量,那就一定會減少它們的用途,甚至會減少它們的數量,因為金銀的數量必須受其用途的限製。如果金銀累積得超過所需的數量,那末,由於金銀的運輸是那麼容易,而閑置不用的損失又是那麼大,任何法律也不能防止其立即輸出國外。一國要對外進行戰爭,維持遠遣的海陸軍,並不一定要累積金銀。
海陸軍所賴以維持的不是金銀,而是可消費的物品。國內產業的年產物,換言之,本國土地、勞動和可消費資本的年收入,就是在遙遠國家購買此等可消費的物品的手段。有了這種手段的國家就能維持對遙遠國家的戰爭。一國可循三種不同的途徑購買遠遣軍隊的餉給與食糧。第一,把一部分累積的金銀運往外國;第二,把製造業的年產物的一部分運往外國;第三,把常年原生產物的一部分運往外國。不妨稱為一國累積或貯存的金銀,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流通的貨幣;第二,私人家庭的金銀器皿;第三,由幹多年節儉而業已聚存於國庫的貨幣。這樣的金銀很少能從一國的流通貨幣中節省下來,因為在這一方麵不可能有多大的剩餘。無論在哪一個國家,每年買賣的貨物的價值要求有一定數量的貨幣來把貨物流通和分配給真正的消費者,但不能使用超過必要的數量。流通的渠道必然吸引充足的貨幣額,但一到飽和就不能再加容納。但在對外戰爭的情況下,通常從這個渠道裏抽取若幹。由於有大量的人遣往國外,國內所要維持生活的人數便大為減少了。國內流通的貨物既已減少,為流通貨物所必需的貨幣也必減少。在這樣的場合,通常發行大批紙幣,如英格蘭的財政部證券、海軍部證券和銀行證券。這些紙幣既然代替了流通的金銀,就使國家有機會把較大數量的金銀運往外國。不過,對外戰爭費用浩大,而且延續幾年,要靠上述辦法所提供的資源來維持,那就極不充分了。熔解私人家庭的金銀器皿,更無濟於事。上次戰爭開始時,法蘭西曾使用這種辦法,但從這方麵所得的利益還不足補償鑄造的損失。往時,君王累積的財寶曾提供一個大得多而且耐久得多的資源。但在今日,除了普魯士國王,全歐洲似乎沒有一國君王以累積財寶為政策了。本世紀的曆次對外戰爭,也許是曆史上費用最大的戰爭了,維持這種戰爭的基金似乎很少依靠流通貨幣、私人家庭的金銀器皿或國庫財寶的輸出。前次對法戰爭使英國花費了九千萬鎊以上,其中不但有七千五百萬鎊新募的國債,而且還有每鎊土地稅附加二先令的附加稅,以及從還債基金中每年借用的款項。這項費用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用在外國,即用在德意誌、葡萄牙和美利堅,用在地中海各口岸,用在東印度和西印度群島。英格蘭國王沒有累積的財寶。我們從來沒有聽說有非常大量的金銀器皿被熔解。
那時人們一向認為,國內流通的金銀不超過一千八百萬鎊。但自從最近金幣改鑄以來,大家相信那種估計未免過低。因此,我們不妨按照我記得曾經看到或聽到過的最誇大的統計,假定我國金銀合計達三千萬鎊。如果戰爭是用我國的貨幣來進行的,那末甚至根據這個統計,在六、七年期間內也一定曾經把這數目全部運出運回一共至少兩次。如果可以作這樣的假設,那就能提供最有決定性的論點來證明政府沒有必要注意貨幣的保存,因為根據這一假定,國內的全部貨幣一定曾在這麼短的時期內在兩個不同的時間行著無事地有了往返。可是,在這期間內流通渠道並不顯得比平常更空虛,有資力換取貨幣的人,很少感到貨幣缺乏。在整個戰爭時期,尤其是在戰爭將要結束的時候,對外貿易的利潤確較平常為大。這種情況在英國各口岸引起了往往會引起的一種普遍的營業過度現象。這種現象又引起了對貨幣稀少的不滿,而這種不滿常常是跟著營業過度現象出現的。許多人缺少貨幣,因為他們既無資力可以換取,又無信用可以借貸,而且因為債務人覺得難於借貸,債權人也就覺得難於收回。不過,擁有可以換取金銀的價值的人,一般都能以他們的價值換取金銀。所以,上次戰爭的巨大費用的支付,一定主要不是靠金銀的輸出,而是靠英國某種商品的輸出。在政府或政府工作人員同一個商人訂約彙款至外國時,這商人就向國外來往通彙處出一期票,他為了支付這張期票,自然會盡力把商品而不是金銀運出國外。如果那個國家不需要英國的商品,他就會設法把商品運往別國,購買一張期票,來付清所欠那個國家的款項。把商品運往宜於銷售的市場,總可取得相當的利潤,但運金銀出國,卻很難得到任何利潤。當這些金屬被運往外國以購買外國商品時,商人所獲得的利潤不是來自商品的購買,而是來自回程貨的售賣。但如果他隻是為了還債而運出金銀,那他就不能換回商品,因而不能得到利潤。所以,他自然會絞盡腦汁,用輸出商品而不是用輸出金銀的辦法來償還外債。《英國現狀》的作者指出,在上次戰爭期間,英國輸出了大量貨物,但沒有運回任何回程貨來。除上述三種金銀外,在一切大商業國中,還有大量金銀塊交替地輸入和輸出,以經營國外貿易。這種金銀塊象國幣在國內流通一樣地在各商業國之間流通,可以被看作大商業共和國的貨幣。
國幣的流動及其方向,受流通本國境內的商品的支配,大商業共和國的貨幣的流動及其方向,則受流通於各國間的商品的支配。二者都用來便利交換,一則用於同一國家的不同個人之間,一則用於不同國家的不同個人之間。也許曾動用這大商業共和國的貨幣的一部分來進行上一次戰爭。在一場全麵戰爭的時候,人們自然要認為,這種貨幣的流動與方向和承平時期不同,它在戰場周圍流通得更多,交戰國軍隊所需的餉結和食糧都要在交戰地點周圍及鄰近國家購買。但英國每年這樣使用的大商業共和國的貨幣無論多少,一定要年年購買,而用以購買的,或是英國商品,或是以英國商品換取的其他物品。所以歸根到底,仍是商品,仍是一國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才是使我們能夠進行戰爭的基本資源。人們認為,每年這樣大的費用一定從巨額的年產物中支付,那是很自然的。例如,1761年的費用便在一千九百萬鎊以上。任何金銀的累積都不會能夠維持每年這樣大的費用。即使是金銀,其年產額也無法維持這樣大的開支。根據最可靠的統計,每年輸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金銀一般不會大大超過六百萬鎊;就某幾年來說,還不夠支付上次戰爭四個月的費用。軍隊派往遙遠的國家,其餉給和食糧要在遠地購買。購買這些東西或買進大商業共和國的貨幣以購買這些東西,要輸出若幹商品。最宜於為這目的而輸出的商品,似乎是製造得比較精巧的工業品,即體積小價值大,因而能以不大的費用運到遙遠地方的製造品。一個國家,如果它的產業每年生產這種大量剩餘的製造品輸往外國,那末,即使它不輸出大量金銀,甚至沒有如此大量的金銀可供輸出,也能進行一場費用浩大的對外戰爭好多年。誠然,每年剩餘製造品的很大部分必須在這種情況下輸出,而它雖給商人帶回利潤,卻不給國家帶回任何利潤,因為政府向商人購買外國期票,以便在外國購買軍隊的餉給和食糧。不過,總有一部分剩餘製造品的輸出,仍可帶回利潤。在戰爭期間,政府將對製造業提出加倍的要求。第一,由於購買軍隊的的給和食糧,政府向外國出了期票,為了付清期票,政府就要求製造業製造商品,以便運往外國;第二,國內通常已經消費掉的外國貨物,仍須向外國購買,為了換回這種貨物,政府又要求製造業製造商品運往外國。在破壞性最大的對外戰爭中,大部分的製造業往往會極度繁榮;反之,在恢複和平的時候卻往往會衰落下去。它們可能在國家衰落時繁榮,而在國家恢複繁榮時衰落。英國製造業的許多不同部門在上次戰爭期間和在戰後一段時期的不同狀況,可作我上麵所說的例證。借土地原生產物的輸出而進行費用浩大或曠日持久的對外戰爭是不相宜的。把大量原生產物運往外國以購買軍隊的餉給和食糧,費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