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夜,封常清召集了洛陽的主要官員,商討退敵守城之策。
所謂主要官員,其實四個人:第一個,河南尹達奚珣(這個人大家應該還記得吧);第二個,東京留守李憕;第三個,禦史中丞盧弈;第四個,采訪判官蔣清。
四個人提出了兩種意見。達奚珣主張,趁敵軍遠道而來、步騎疲憊之際,選一支驍騎連夜劫營,挫敵人之鋒,然後堅守待援。李憕等三人則認為,不能出戰,戰則必敗,不如死命堅守。
1+1+1>1
封常清最終采納了李憕等人的意見。其實呢,平心而論,達奚珣的意見雖然冒險了一些,但是的確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因為,後來的事實告訴我們,安祿山當初確實沒有做防止敵軍劫營的準備。
達奚珣是一個比較有才的人,當初要不是有他上書,安祿山的特種部隊早就把玄宗等人給一窩端了。這次也是一樣,封常清如果聽他的話,說不定洛陽也不至於丟失。但是,有才的人並不一定有德,達奚珣就是這樣的人,有才無德。對於這種人,封常清本應該限製使用,但是他偏偏要重用達奚珣。
不用說,明日必定是一場殊死的血戰了。封常清做了一個簡單的分工,由他本人守衛東門,北門交給李憕負責,西門由盧弈把守,南門由達奚珣鎮守,蔣清負責四麵協調。
達奚珣不幹,理由是:我是一個書生,不懂打仗。
封常清答複:反對無效,理由駁回。
這一次,達奚珣沒有說話,隻不過他用自己的行動作出了答複。三天之後,洛陽城破。有六萬大軍防守,洛陽本不至於這麼快就陷落,這其中當然是有隱情的。隻因為,在戰事進入膠著的時候,有一個人打開了南門。這個人就是達奚珣。
封常清聽到這個消息,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叛軍見南門洞開,便全都一窩蜂地湧了過去,封常清這邊的壓力大大減輕。他趁亂率殘兵從西門出城,直奔陝州,去投靠自己的主人高仙芝了。
守城五官,降了一個達奚珣,逃了一個封常清,剩下李憕、盧弈和蔣清三人,難以支撐,大唐帝國的東京洛陽陷落了。時為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十二日,距範陽起兵,隻有短短的三十四天。
識時務者為俊傑,達奚珣投降之後,居然因為口才好,善於揣摩人意,而得到了安祿山的重用。李憕等三人拒不投降,破口大罵賊人,慷慨就義。
已故詩人臧克家老先生有一首《有的人》,寫得特別好: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是啊,達奚珣雖然活著,但是在小玉的心目中,他早已經死了;李憕三人雖然死了,但是他們永遠地活在了我的心中。
千秋功罪,孰醜孰美,後人自有評說。
(四)
洛陽丟了,雖然玄宗不認為她會丟。但是,她還是丟了,而且丟得很快很迅速。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黃河天險根本就沒有發揮出預期的作用;二是因為封常清用人不當,選了達奚珣這麼個兩麵三刀的混球來守城。
玄宗的如意算盤完全落空了。
本來呢,依照他的想法,隻要黃河擋上安祿山一下下,隻要封常清在洛陽堅守一下下,那麼高仙芝的東討大軍就可以迅速趕到洛陽。到那個時候,高仙芝和封常清聯手,再加上十一萬大軍,不僅可以確保洛陽不失,說不定還可以反攻叛軍,一鼓作氣將安祿山趕到黃河裏麵去喂魚。
可是,黃河和封常清都辜負了他的期望,就因為差了這麼兩下下,所有的一切都變了。
高仙芝剛剛走到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市西),便碰上了剛剛從洛陽逃出來的封常清。封常清滿身血汙地站在了高仙芝的麵前,聲淚俱下,極言叛軍實力之強悍。
這種話如果是從別人嘴裏說出來的,高仙芝絕對不會相信。但是,說這個話的人偏偏是他的好仆人兼好兄弟封常清。別人不了解封常清,難道高仙芝還不了解嘛?他深知,以封常清的為人,絕不會胡言亂語來為自己開脫。看來,安祿山的範陽鐵騎果然是厲害得很啊。
高仙芝的腦子很亂很亂,形勢的發展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洛陽已經丟失了,現在的問題是:下步該怎麼辦?
封常清有話說,他提出了一個建議:馬上回軍潼關,堅守待援。理由很簡單,繼續東進,與叛軍決戰,那鐵定是自殺。不如退守潼關,隻要扼守住潼關這個咽喉要道,叛軍就無法西進關中,同時也能為各路援軍贏得寶貴的時間。
對於封常清的這個建議,高仙芝打從心底兒認同。可是,他猶豫了,因為玄宗給他的命令是: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前進前進再前進。如果他采納了封常清的建議,無緣無故地放棄了大片國土,一旦朝廷怪罪下來,那該如何是好?
殘酷的現實反倒讓封常清變得異常清醒,這一輩子,他從來就沒有這麼清醒過。他提醒高仙芝,叛軍崔乾佑部正在向這裏火速推進。而以唐軍當下的實力,根本就無法與之敵對。此時與崔乾佑交戰,必定不勝,而且還會損兵折將。這還不是最麻煩的。最麻煩的是,萬一讓崔乾佑搶先襲占了潼關。那麼,大軍的歸路就被切斷了。屆時,敵人兩路夾攻,情形可就不妙了。
封常清所言非虛,因為他這一路都是被崔乾佑攆著跑的。此時此刻,崔乾佑正在率領三萬精兵向陝郡飛馳而來,其先鋒部隊距離陝郡已經不足四十裏。高仙芝如果再猶豫這麼幾個小時,那他就不用猶豫了。
封常清的這段話重重地敲打著高仙芝的心頭。一邊是帝國的存亡大計,一邊是個人的生死安危,這種抉擇確實很難做。
高仙芝從來都不是一個膽怯的人。但是,這一刻,他膽怯了。他的膽怯拯救了帝國,卻害了自己。
他馬上下令,全軍火速撤往潼關。
陝郡的倉庫當中,糧食器物,堆積如山。高仙芝命令軍士打開倉庫,裏麵的所有糧食器物,任將士自取,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拿不走的就全部燒掉,絕不能便宜了崔乾佑。一時間,陝郡亂成一片,幾萬人馬亂哄哄地向長安奔去。一路上,到處都是唐軍丟棄的糧草軍械。不知道那時候有沒有收破爛的,如果有的話,跟著唐軍一路撿東西,保準能一夜暴富。
然而,即便如此,撤退得還是稍稍地晚了一些。叛軍的前鋒尾隨而來,殿後的部隊光顧著逃跑了,遭到了敵人的突襲,傷亡慘重。我們不妨大膽地假設一下,要不是因為此時此刻叛軍的主力都停留在洛陽,那麼高仙芝必定會全軍覆沒。但不管怎樣,唐軍最終還是擺脫了敵人的追擊,成功地撤到了潼關。
潼關,一座在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城池。
潼關之所以有名,其原因用一句不是套話的套話來說,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學過高中地理的朋友們都知道,黃河發端於青藏高原上的紮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本來是沿著西北——東南走向的溝壑向南洶湧而下。豈料,黃河在南下的過程當中,卻與橫貫秦川的秦嶺相撞。因為受到了秦嶺的阻擋,黃河隻得改道東流。但是,黃河也給秦嶺留下了一處紀念傷,她將秦嶺衝刷出了一個豁口(咱們的母親河還是比較厲害的)。這個豁口成為了由東方進入八百裏秦川的唯一路徑,她的名字就是潼關。這潼關就夾在崇峻的秦嶺與湍急的黃河之間,所以地勢極為險要,素有“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的說法。
崔乾佑很厲害,但他隻是個人。鳥都飛不過去,更何況是他呢?除非他能變成鳥人。
高仙芝的五萬大軍如果在平原上與叛軍決戰,根本都不夠崔乾佑塞牙縫的。但是,用來守潼關,那絕對是綽綽有餘了。崔乾佑幾次來攻,都是損兵折將,不能越雷池一步,無奈之下,隻好引兵退回陝郡,相機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