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令智昏的他斷然否決了郭子儀的方案,決心集結重兵,一舉收複洛陽。為此,玄宗下詔給郭子儀,讓他推舉一位將領替他東征,本人則返回朔方招兵買馬,為朝廷即將要實施的大反攻打好人力基礎和馬力基礎。這才有了前文郭子儀走馬薦李光弼的故事。玄宗倒也慷慨,當即就認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兼雲中太守,統兵一萬,繼續東征。
這麼一來二去,倒騰來,倒騰去,在無形之中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我們不妨算一算,郭子儀上書之後要等待朝廷的批複,這怎麼的也得個三五日吧;朝廷批複之後,讓郭子儀舉賢,老郭還得上書保薦李光弼,然後再等朝廷的批複,這又得花個三五天的時間;李光弼獲得任命之後,也不可能馬上就出發啊,他肯定得和郭子儀交接啊,之後還得整頓人馬、收攏人員啊,這又得耗上個三五天。好嘛,到最後,終於可以出征了,半個多月過去了。
玄宗錯失的良機反倒被安祿山給抓了個正著。李光弼還在路上走著呢,史思明的大軍已經在奮力攻打常山了。
可憐巴巴的顏杲卿哪裏是史思明的對手,眼見得情形是一天不如一天了。顏杲卿隻好向坐鎮河東的太原尹王承業求援。我們知道,王承業這個龜兒子早先就冒領了顏杲卿擒賊殺敵的功勞,他巴不得顏杲卿被史思明幹掉。這樣,他的卑鄙行徑就不會被朝廷知道了。
他怎麼可能會發兵救援常山呢?
(二)
天寶十五載正月初八,常山理所當然地陷落了。叛軍“殺民吏萬餘,城中流血”。史思明將包括顏杲卿、袁履謙在內的一幹常山官員解送洛陽,向安祿山請功。
洛陽,安祿山看到了他曾經的下屬,顏杲卿也看到了他曾經的上司。兩人進行了一場極短的會話,一人一句。
安祿山大罵顏杲卿:“你個忘恩負義的東西。想當初,你隻不過是範陽一個小小的戶曹而已。因為有了我的保薦,你才從判官幹到了光祿丞和太常丞,緊接著又當上了常山太守。你為什麼要背叛我呢?”(汝昨自範陽戶曹,我奏為判官,遂得光祿、太常二丞,便用汝攝常山太守,負汝何事而背我耶?)
顏杲卿嗤之以鼻,回敬道:“忠君愛國是我們老顏家的光榮傳統。沒錯,確實是你提拔了我,但我是絕對不會跟著你造反的。你本來也不過是營州城一個牧羊的胡兒而已,是當今聖上給了你今天所有的一切。你不思報恩,卻舉兵造反,你才是忘恩負義呢!”(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縱受汝奏署,複合從汝反乎!且汝本營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竊恩寵,致身及此,天子負汝何事而汝反耶?)
這話說得,當真是義正詞嚴、淋漓盡致。安祿山最恨別人揭他的老底兒,當時便勃然大怒。他命人把顏杲卿綁到了天津橋南從西數第二根石柱之上,處決的手法相當之殘忍,三個字兒,“節解之”。“節解”還有一個代名詞叫“寸磔(zhé)”。如果說大家對“節解”和“寸磔”都很陌生的話,小玉可以告訴大家一個更加通俗的名稱——淩遲處死。六十五歲的顏杲卿“比至氣絕”,仍然“大罵不息”。
與顏杲卿一同被俘的還有他的小兒子顏季明(又名誕)、侄子顏詡以及常山長史袁履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三人都被劊子手活生生地剁去了手足。當時,何千年的弟弟何百年也在一旁。他對著三人指手畫腳,肆意辱罵嘲笑,活脫脫一副奴才嘴臉。三人咬斷舌頭,“含血噴其麵”。何百年大怒,親自動手,割三人的肉。顏季明、顏詡、袁履謙先後斃命,其象之慘,不僅“路人見之流涕”,即便是叛軍將領也目不忍睹。
誰是忠臣?誰是奸臣?這樣的問題在平時就是求證上一百遍,都得不到一個真實的答案。然而,到了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孰真孰假,孰優孰劣,便一目了然了。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可是,小玉要說,這句話未必正確。因為,有的時候,那些不識時務的人才是真正的俊傑,比如說顏杲卿。如果他選擇投降,不僅生命無憂,還會加官進爵,享盡榮華。可是,他沒有。當各郡官員麵對安祿山的淫威望風而降的時候,顏杲卿在奮筆疾書,聯絡各郡義士,密謀舉義;當叛軍攻下洛陽,各地官員都在觀望搖擺的時候,是他登高一呼,豎起了擁護政府的大旗;當史思明兵圍常山,是他帶領著全城軍民拚死抵抗,堅決不降。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始終都沒有低下那顆高貴的頭顱。
什麼叫忠誠?這就是忠誠!
什麼叫偉岸?這就是偉岸!
什麼叫氣節?這就是氣節!
顏杲卿用他的熱血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悲歌。偉哉,顏公,與天地不老;壯哉,顏公,共日月齊輝。
中華文明乃是人類四大文明之一。經過數千年的擾攘,其他文明都已經斷絕了,隻有我們的中華文明依舊生機勃勃、綿延遠長。小玉想,或許正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裏麵有許許多多像顏杲卿這樣“不識時務”的人吧。每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總有那麼一些“不識時務”的人,“不識時務”地站了出來,“不識時務”地抗爭著,“不識時務”地奮鬥著,“不識時務”地拋灑著熱血。但是,正是因為這些可愛而可敬的“不識時務者”的存在,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在危難關頭一次次地起死回生,並最終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