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蒼天能夠賜予我們更多這樣的“不識時務者”!
(三)
顏杲卿死了,為國家而死,死得何等慘烈,死得何等淒美,真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可是,他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褒獎。隻因張通幽與王承業狼狽為奸,忽悠楊國忠說,顏杲卿投降叛軍之後,與史思明爭權,才被史思明給幹掉了,並非是為國盡忠。二杆子宰相楊國忠不察,轉而又告訴了三杆子皇帝唐玄宗。三杆子皇帝唐玄宗居然深信不疑,致使忠良含冤,小人得誌。
肅宗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冬,唐軍收複兩京,史思明投降。當時,顏真卿正在蒲州刺史任上,他讓顏泉明(顏杲卿的長子)四處尋找顏杲卿的屍骨。顏泉明多方查找,最後才在洛陽找到了當時負責行刑的劊子手。劊子手告訴顏泉明,顏杲卿被害的時候,先被砍斷了一隻腳,與袁履謙同埋在土墳之中。這樣,顏泉明才找到了父親的屍骨。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顏真卿和顏泉明叔侄倆兒多次上書為顏杲卿伸冤。當時,玄宗已經退位為太上皇了。他派人詳加查探,最終才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悔恨交加的玄宗將王承業和張通幽當即杖殺。
五月,唐肅宗下詔追表顏杲卿的功績。詔書的內容是這樣的:“故衛尉卿、兼禦史中丞、恆州刺史顏杲卿,任彼專城,誌梟狂虜,艱難之際,忠義在心。憤群凶而慷慨,臨大節而奮發,遂擒元惡,成此茂勳。屬胡虜憑陵,流毒方熾,孤城力屈,見陷寇仇,身歿名存,實彰忠烈。夫仁者有勇,驗之於臨難;臣之報國,義存於捐軀。嘉其死節之誠,未備飾終之禮,可贈太子太保。”
區區一個太子太保,必定不是顏杲卿這樣義士的人生理想。但那句“夫仁者有勇,驗之於臨難;臣之報國,義存於捐軀”已足以讓他含笑九泉了。
顏真卿在聽到了這個消息以後,揮筆寫下了名揚千古的書法奇珍——《祭侄文稿》,其文如下: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讚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製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有人可能說了,怎麼那麼多的字兒都塗掉了,一幅名揚千古的書畫作品怎麼看起來邋裏邋遢的?
原因是這樣的,因為此稿是顏真卿在且喜且悲的過激情緒中寫就的,所以行文完全都是隨著他個人的情緒變化而不斷起伏。這其中難免就會有書寫錯誤之處,顏真卿就會畫個圈圈,將錯誤的字兒和詞兒都塗掉。說到這裏,大家該明白了吧,《祭侄文稿》其實就是一幅草稿。它之所以有那麼高的價值,正是因為它是一幅草稿,完全是作者最真實的情感的流露,而這在書法史上是並不多見的。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三希寶帖》和《蘭亭序》、初唐歐陽詢的《仲尼夢奠帖》、中唐書法僧懷素的《自敘帖》、北宋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北宋米芾(fú)的《蜀素帖》、北宋徽宗趙佶(jí)的《草書千字文》、元朝趙孟頫(fǔ)的《前後赤壁賦》、明朝祝允明的《草書詩帖》並稱“中華十大傳世名帖”。其中,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均為行書作品,又稱“天下三大行書”。《祭侄文稿》現存於我國台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