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想了很久,李亨最終下定了決心:留下來。但是,玄宗給他的命令是暫留撫慰,就這麼突然走掉,畢竟不好。李亨從來都是一個穩妥的人,他讓廣平王李俶去請示玄宗。
玄宗還在前麵等兒子呢,結果,兒子沒等到,卻等來了孫子。孫子對爺爺說,我爹被老百姓給留住了,回不來了。玄宗聽了,思索了好久,長歎了一聲,人心如此,恐是天意。既然孩子的翅膀硬了,那就讓他振翅高飛吧。玄宗派壽王李瑁(楊貴妃的第一任丈夫)和高力士將他的意思傳給了李亨。不僅如此,他還把兩千多人的後軍都劃撥給了李亨。因為他知道,這些人跟著他也不會發揮太大的作用,而李亨正是用人之際,這些人或許能派上用場。
三軍將士聽說了這個消息,頓時山呼萬歲,足見這個決定是得人心的。老百姓們聽了也很高興,漸漸地散去了。
李亨有些後悔。當蜂擁的人群離去後,他才意識到,從未獨立自主過的他從此刻就要走上一條充滿艱辛與危險的道路了。未來會怎樣,他也是滿頭霧水。但是,他隻有咬緊牙關,硬著頭皮上了。因為,身後的這兩千多人都在看著他呢。
從前的日子倒也輕鬆,父親做出一個決定,他照做就是了。可是,現在,他和他的父親踏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他需要獨立地做出決定。該去哪裏呢?這就是第一個要決斷的問題。李亨想了很久,天下很大,但是他不知道該往何處去。看來,人的選擇突然變多了,也是件很麻煩的事情。
老二建寧王李倓提了個建議,去朔方,理由是李亨曾經兼任過朔方節度使,在當地頗有人心,而且朔方兵強馬壯,用之大事可成。眾人都說有理。李亨咬了咬牙,縱馬揚鞭,向著朔方的方向狂奔而去。
途中,李亨第一次行使了獨立的權力。他們在路上碰到一彪人馬。李亨以為是叛軍的先頭部隊,就下令部隊進攻。雙方廝殺了好久,最後才發現,原來竟然是自家人馬,那隊人馬其實是從潼關前線潰散下來的敗軍。
李亨隻好紅著臉,收拾殘軍,渡過渭水,繼續向北疾行。過了渭水,離長安也就不遠了,叛軍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李亨不敢停留,一夜之間居然狂奔了三百裏。這期間,有些人掉隊了,也有些人覺得跟著他沒前途,趁機溜了。到了新平,李亨一清點人馬,隻剩下一半了。
新平太守跑了,沒人招待他們,李亨又轉奔安定;安定太守也跑了,還是沒人招待,李亨又一氣兒跑到了彭原;還好,彭原太守李遵沒有跑,他開門出迎,獻上衣服幹糧,還把麾下的幾百名士兵都劃撥給了李亨。李亨擔心叛軍追來,連城都沒有入,又一口氣跑到了平涼。到了平涼,這才算是勉強地安頓下來。
說完了兒子的情況,再來說說兒子他爹。
玄宗這邊的情況就好多了。他按照預定的計劃,一路西行,過扶風,越散關,到了河池的時候,碰上了前來迎接的劍南節度副使兼蜀郡長史崔圓。七月初,玄宗入蜀,抵達普安郡。在普安期間,玄宗見到了來自平涼的使者,這才得知了兒子的情況。緊接著,侍郎房琯(guǎn)從長安趕來了。玄宗走的時候沒想到房琯,但是他走了之後,房琯還想著他,便跟過來了。房琯告訴玄宗,長安淪陷了。
玄宗雖然悲傷,但並不感到意外,因為長安淪陷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潼關一步棋錯,滿盤皆動。河北的郭子儀、李光弼本來打算北上進圍博陵,直搗範陽,聽說潼關、長安淪陷的消息之後,隻得收兵撤入井陘,常山等地再次陷入史思明之手;江淮一線的魯炅、張巡等人得不到增援,隻能固守待援……原先大好的形勢頓時扭轉。
但是,滿盤皆動,並不代表滿盤皆輸。大唐帝國雖然被打倒了,傷得很重,敗得很慘,但是他注定還是會堅強地站立起來的。
因為,上天已經拋棄了玄宗,賜給了他們一個新的領袖——李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