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特地設宴款待阿史那承慶等人,眾人觥籌交錯,喝得是不亦樂乎。酒至半酣,史思明突然變了臉,沉聲質問阿史那承慶等人率軍前來到底所為何事。阿史那承慶等三人雖然心裏麵砰砰亂跳,但是嘴上還是不肯鬆口,堅持說就是為了招兵來的。史思明一聲冷笑,早已守候多時的伏兵一湧而出,將三人捆得是嚴嚴實實。阿史那承慶等人見大勢已去,隻好如實招供。
史思明見所料不虛,勃然大怒,當即將阿史那承慶等三人投入大牢,同時派使者表奏朝廷,願意以所轄十三郡、八萬精兵投降唐廷,而且他還可以拉著偽燕河東節度使高秀岩一起投降。
(二)
消息傳來,肅宗高興萬分,史思明這種重量級人物主動投降,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收複失地,這是多麼劃算的買賣啊,當即就接見了史思明的使者,表示接受史思明的投誠,歡迎他站到政府和人民這一邊。為了堅定史思明投降的決心,肅宗拿出了很大的手筆,封史思明為歸義郡王,兼範陽長史,領河北節度使,封高秀岩為雲中太守。
史思明接受冊封之後,便立刻斬殺了安守忠、李立節二人,借以表示自己歸順朝廷的誠意。安守忠、李立節二人都是叛軍當中的悍將,尤其是安守忠有勇有謀,連名震天下的郭子儀都曾經著了他的道兒,可惜卻死在了自家人馬的手中。史思明之所以沒殺阿史那承慶,是因為兩人交情不錯,沒舍得殺。伴隨著他的歸順,河北大部郡縣又重新為朝廷所有。
鄴郡的安慶緒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後,十分害怕,擔心遭到唐廷和史思明的夾攻,便暗中派人與史思明取得了聯係,希望史思明不要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史思明投降唐廷實為無奈之舉,他也不想和安慶緒對衝,消耗自己的實力,於是便答應了安慶緒的要求,雙方約定,互不侵犯。
所以,安慶緒在鄴郡日子依然過得很悠閑,肅宗忙著回京、處理戰犯、迎接太上皇,範陽的史思明則是按兵不動,沒有人來騷擾他。安慶緒就以為天下太平了,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思想這個總開關沒把好,故態複萌,大興土木,建造宮室,晝夜酗酒,荒淫無度,什麼軍務政務全都撇在了一旁。
安慶緒當了甩手掌櫃,他手下的那幫夥計為了爭權,便相互掐了起來。在敵將當中,蔡希德最有韜略(貌似比史思明還強點兒),在軍中威信極高。他見安慶緒目光如此短淺,便暗暗地生出了取而代之的想法。可是,還沒有來得及付諸行動,他就被死對頭張通儒給做掉了。蔡希德死了之後,很多叛軍將士的心都涼透了,當時就有幾千精銳一窩蜂地散了去。總得有人幹活啊,安慶緒又讓崔乾佑擔任天下兵馬使,總領全軍。崔乾佑的軍事才能沒得說,四千人馬潼關大破哥舒翰二十萬大軍,堪稱經典。但是,此人極為自負,而且對待屬下十分刻薄,大家怕他多於敬他。
時光荏苒,轉眼之間,已經是至德三載(公元758年)的正月了。在過去的一年當中,肅宗李亨成功地實現了複國的夢想。李亨認為,他開辟了人類曆史新的紀元。為了紀念這件盛事,他又動起了改年號的心思。在起年號的問題上,李亨同誌是十分講究的。當初為了諷刺他老子,改年號為至德,現在為了誇耀自己,又改至德三載為乾元元年。
同時,肅宗還冊封淑妃張良娣為皇後,內侍李輔國為太仆卿。這對狗男女多次煽動肅宗立興王李佋為太子。還好,在這個問題上,肅宗還是比較清醒的。在收複兩京之後,肅宗心目中的帝國皇儲,有且隻有一人,那就是楚王李俶。李亨還就這件事情專門征詢了老爹李隆基的意見。李老三的答複是一個字兒:頂。於是,李俶當皇儲的事兒就這麼拍板兒了。肅宗擇日立楚王李俶為太子。張皇後與李輔國雖然心中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剛剛冊立完太子,肅宗便接到了河南節度使張鎬的密奏。張鎬認為,史思明歸附朝廷,其實是為形勢所迫,隻不過是權宜之計。一旦有機會,他必定會降而複叛。他提醒肅宗,一定要當心史思明。肅宗當時受張皇後和李輔國的蒙蔽,正反感張鎬呢,根本就不予采信,而且還罷了張鎬的節度使職務,由崔光遠擔任河南節度使。但是,緊接著,李光弼也上了一道密奏,內容與張鎬的大同小異,也是說史思明會謀反。肅宗還是比較相信李光弼的話,見張李二人所見略同,也不由得將信將疑了起來。
其實,肅宗也想除掉史思明。史思明控地千裏,手下精銳士兵近十萬之眾,肅宗怎麼可能會放心得下,隻是一直苦於沒有合適的辦法,萬一處理不慎,史思明就會再次反叛,到時候,處理起來就比較麻煩了。李光弼出了一個點子:任命前信都太守烏承恩(不是吳承恩)為範陽副使,同時密賜阿史那承慶丹書鐵券,讓他二人精誠合作,一起搞掉史思明。
肅宗聽了,拍案叫絕。因為李光弼推薦的這個烏承恩實在是再合適也不過了。烏承恩之所以是最合適的人選,是因為他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之所以特殊並不是因為他是前任的信都太守,而是因為他是一個人的兒子。誰?正是前平盧節度使烏知義。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烏知義這個人。在第一部《悶雷》當中,小玉曾經提到過這個人,他和另一員大將白真陀羅鬧矛盾,結果張守珪因此而下台。烏知義很會打仗,但是他手下有兩個比他還會打仗的能人。這兩人,一個姓安名祿山,一個姓史名思明。
烏知義對安祿山和史思明十分不錯。所以,這兩人對他也是感恩戴德。就因為這麼點兒關係,史思明對烏承恩也是嗬護有加。如此看來,凶神惡煞的史思明還算是個血性男兒。不管烏承恩會提出什麼樣的要求,史思明都會盡力照辦。
他們的這點兒淵源,李光弼很早之前就知道了,所以才特意點了烏承恩的將。應該說,他看得還是不錯的。隻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李光弼隻看到了烏承恩的身份,卻沒有考慮到他的能力。因為,這位烏大人是個實足的草包。失之毫厘的考慮,換來的就是未來謬以千裏的結果。
乾元元年四月,肅宗下詔任命烏承恩為範陽節度副使,讓他趕赴範陽窺測史思明的真實想法,如果史思明歸順朝廷確實隻是權宜之計,就設計除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