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果然,烏承恩來到範陽之後,史思明不僅對他毫無戒備,而且是款待有加,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所以,烏承恩很快就了解到史思明的真實想法。史思明歸順朝廷,確實是迫於形勢,確實是權宜之計,確實是有不臣的想法。
按說,烏承恩理應將情況上奏朝廷,但是他沒有。烏承恩覺得,以他的智商對付史思明是綽綽有餘,他得把握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好好地立上一功。思來想去,烏承恩終於想到一個自認為十分高明、但在我看來卻十分愚蠢的點子。於是,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出現了:每當夜色降臨的時候,一位身著女人服裝的男士穿梭於史思明麾下眾人的府上。
烏承恩之所以男扮女裝,是因為他覺得這樣的裝扮足可以掩蓋他是男人的事實。他也不想想,衣服固然可以更改,那個頭呢,塊頭呢?他之所以要穿梭於史思明一眾親信的府邸之間,是因為他覺得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色,足可以說服他們棄暗投明,跟著他對付史思明。所以,這位烏大人逛了一家又一家,樂此不疲。他覺得天衣無縫,自鳴得意,殊不知,他前腳剛走,人家後腳就把這件事兒告訴了史思明。
史思明聽了十分傷心,但是他還是不願意相信,所以便想了一個辦法來刺探烏承恩的真實想法。一天,史思明召烏承恩的小兒子來範陽探望他父親,並設宴款待烏氏父子。眾人一直喝到深夜方才罷酒歇息。史思明特意讓人把烏承恩父子安置到了一處僻靜的小院。烏氏父子已經好久沒見麵了,所以爺倆兒聊得很gigh,什麼都說出來了。當烏承恩說完“吾受命除此逆,明便授吾節度矣”這句點睛之句後,突然之間,床下“嗖嗖”鑽出兩個黑影,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向著門外就衝了出去。
不用說,東“床”事發了。原來,史思明早就精心地布下了一個局來刺探烏承恩的真心。讓烏承恩的兒子前來範陽省親,是這個局的第一步;設宴款待,將烏承恩灌得暈暈乎乎的,是這個局的第二步;特意將烏承恩父子安置到偏僻的別院,是這個局的第三步;第四步也是最厲害最關鍵的一著,史思明早早地在別院的床下埋伏了四隻耳朵。有人說了,埋伏一個人就夠了,為什麼要埋伏兩個人呢,那不更容易暴露嗎?這是因為史思明害怕有人故意栽贓陷害烏承恩,所以安排了兩個人相互對質。小玉每次讀史讀到這裏,都不由得掩卷長歎,親娘咧,史思明這娃想得也忒細致了。這件事情也提醒我們,談論秘密一定要慎之又慎,因為不僅隔牆可能有耳,甚至隔床都可能有耳。
泄露天機者,必遭天譴。門外的伏兵一擁而入,烏承恩父子當場就被拿下。史思明親自動手,從烏承恩的衣服當中搜到了肅宗賜給阿史那承慶的丹書鐵券、李光弼手書的文牒以及一份寫有必殺人員姓名的名單。這一下,人證物證算是都齊了。
史思明大怒,質問烏承恩,我哪兒對不起你了?(我何負於汝而至是耶)
烏承恩已經沒有了先前的從容與淡定,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李光弼,這是太尉李光弼的意思啊!(此太尉光弼之謀也)
一聽是死對頭李光弼的主意,史思明更是怒氣衝天,命人將烏氏父子當場活活打死。
史思明沒有料到,肅宗居然會利用自己恩人的兒子來對付自己,讓自己背上了忘恩負義的罵名。他想立即起兵造反,以消心頭之恨。但是,以智囊周贄為首的一幹幕僚們則建議史思明把責任都加到李光弼的頭上,逼朝廷除掉李光弼這個強勁的對手。史思明覺得很有道理,便命令狄仁智和張不矜起草奏章。
兩人將奏章起草完畢之後,交由史思明審核。史思明看看還可以,就通過了。但是,在正式發文的時候,狄仁智偷偷地將文中的“請誅光弼以謝河北;若不從臣請,臣則自領兵往太原誅光弼”這一句給拿掉了。他以為是神不知鬼不覺,豈料早有人偷偷地告訴了史思明。
狄仁智算是史思明的老部下了,史思明十分愛惜他的才華,也不想因為這件事情而難為他,便對狄仁智說,你跟著我也有三十年了,今天的事兒,我就不追究了。(我任使汝向三十年,今日之事,我不負汝)
豈料狄仁智卻不買他的帳,破口大罵,人固有一死,為忠義而死,便是死得其所,我可不想跟著你謀反,你趕快殺了我吧。(人生固有一死,須存忠節。今大夫納邪說,為反逆之計,縱延旬月,不如早死,請速加斧鉞)
史思明向來殘忍,居然命人將二人活活錘死,“腦流於地”。處死二人之後,史思明又讓人重新起草奏章,傳達唐廷。
他還是過分地低估了肅宗對李光弼的器重。李光弼與郭子儀並列當世名將,肅宗怎麼會為了一個叛賊史思明而自毀塞上長城呢?於是,肅宗又把球給踢了回來,把責任統統歸到已經死去的的烏承恩的身上,這些事兒都是烏承恩背著我們幹的,和李愛卿,尤其是和朕,都沒有半點兒關係。(國家與光弼無此事,乃承恩所為,殺之善也)
史思明也不是三歲小孩兒,肅宗的把戲豈能騙得了他。收到肅宗的答複之後,史思明集合範陽的官吏和百姓,麵向西方(長安的方向)放聲大哭:“我以十三州之地、十萬眾之兵歸降國家,赤血丹心,沒有對不起陛下,陛下你為什麼要殺我呢(以十三州之地、十萬眾之兵降國家,赤心不負陛下,何至殺臣)?”瞧瞧這戲演的,活脫脫一場“逼上梁山”的情景劇,史思明不去報考電影學院,簡直就是天妒英才啊。
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批評唐廷逼反史思明。小玉聽了,直覺頭暈。史思明乃當世梟雄,像他這樣的人,控地千裏,手握重兵,怎麼可能會甘心久居人下?所以說,李光弼建言除掉史思明,並非是假公濟私,而是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眼睛確實看得很長遠。肅宗支持李光弼,也是完全正確的。唯一的錯誤就在於他們所托非人,把一件好事兒給辦砸了。
沒關係,該造反的總會造反,既然史思明遲早都會造反,那就讓他放馬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