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鄴郡大鏖兵(2 / 3)

眾人趕緊拍馬屁,大王威武,大王牛掰,頂。

十月初,史思明派悍將李歸仁引一萬三千精騎先行南下,自己則親率本部十三萬大軍,慢慢南下。

史思明南下的第一站卻不是鄴郡,而是魏州(今河北大名)。原來,偽燕魏州太守肖華見叛軍窮途末路、時日無多,便主動投向了朝廷。肅宗對他大為嘉許,仍然任命他為魏州太守。南下的史思明聽說肖華投降了,氣得嗷嗷叫,率兵直奔魏州,圍住城池日夜攻打。

當時,距離魏州比較近的人馬有兩支。其中,最近的一支是屯駐在濮陽的河南節度使崔光遠,另外稍遠的一支則是魚朝恩統帥的唐軍主力。肖華向這兩處都派出了求救使者。崔光遠表現得比較好,答應使者會盡快帶兵增援。可是,魚朝恩這裏就十分難辦了。

魚朝恩現在一門心思就想著拿下鄴郡,好立個天大的功勞給肅宗看看,俺們太監當中也是有能人的。至於別的地方的得失,他根本就不放在心上。當然了,這種極其私密的真實想法是不會述諸於外的。所以,魚朝恩就以崔光遠距離魏州最近為由,一口回絕了使者的請求。使者百般哀求,說是擔心崔光遠打不過史思明,希望處置使大人也出手援救。郭子儀等人也在一旁相幫著遊說。可是,魚朝恩就好比那不怕燙的死豬一般,完全不予理會。

過了十幾天,有消息傳來,崔光遠馳援魏州,結果半道中了史思明的埋伏,現在已經敗退回濮陽去了。

郭子儀、李光弼聽說了這個消息,大為震驚。因為,魏州一旦丟失,河北必定人心惶惶,史思明則會攜勝利之威,趁勢南下。如果他和安慶緒裏應外合,內外夾擊,那唐軍的情形可就堪憂了。他們勸誡魚朝恩趕快發兵救援魏州。魚朝恩仍然是大耍乾坤大挪移,就是不肯發兵。

十二月二十九日,不幸的消息終於傳來了:魏州淪陷。叛軍破城之後,大肆屠殺,魏州城屍山血海,慘不忍睹。此時,叛軍前鋒已經進屯滏陽,距鄴郡僅六十裏之遙。

郭子儀、李光弼等人暗自痛恨魚朝恩誤事兒,但一切已成定局,為時已晚了。

城中的叛軍聽說史思明的部隊已經攻破了魏州,料定史思明不日即會趕來增援,士氣大振。而此時的唐軍各路節度使,見魚朝恩油鹽不進,大都心灰意懶,誰也不願出死力氣。所以,唐軍依然是勞而無功,鄴郡依然是固若金湯。

安慶緒以為史思明很快就會趕來增援。魚朝恩也擔心史思明會隨時來襲。安慶緒在等史思明,魚朝恩也在等史思明,但是一連等了好幾天,史思明都沒有來。他一直在魏州待著,靜靜地待著。

魚朝恩這個笨蛋不知就裏,但是安慶緒、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卻是再清楚也不過了,史思明分明是想坐收漁人之利啊。

郭、李二人向魚朝恩提出請求,希望能由他們兩部人馬一同去魏州遏製史思明,使其不能來增援安慶緒。這樣,其餘的七路人馬就可以加班加點、專心攻城了。而且,據可靠情報,城裏麵已經快斷糧了,不日之內,應該會有成效。

沒想到,魚朝恩還是不同意,理由有二:其一,人家史思明在魏州呆得好好的,並沒有來招惹咱們,咱們幹嘛要去招惹人家呢;其二,你們朔方軍最是厲害,九路人馬都攻不下鄴郡,你們朔方軍要是走了,剩下的七路就更攻不下了。所以,一個字兒:不能走!

郭子儀、李光弼無語而退。攤上了這麼個領導,他們又能怎樣?

(三)

就這麼又拖了一段時間,眼看著年關將近了。這時候,有一位猛人坐不住了,他就是北庭節度使李嗣業。

李嗣業與仆固懷恩並列當世最勇猛的將領。每次打仗的時候,他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這次攻打鄴郡,李嗣業還是一如既往地征戰在前。這種滅賊朝食的精神是值得讚揚的。但是,在戰場上,還有一條鐵的定律:越是勇猛的人死得越早。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在希臘人攻打特洛伊的戰爭中,最為勇猛的阿基裏斯早早地死去,而最為聰明的奧德修斯卻得以善終。

勇猛有時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一天,李嗣業衝得太靠前了。城樓上箭如雨下,李嗣業被一支流矢射中。具體射中什麼部位呢,史書上記載不一,有的說射中了脖子,有的說射中了臂膀。先不管這些了,反正李嗣業是被射了一箭,當時就跌落馬下。據軍醫診斷,他中的是毒箭,好在搶救及時,性命已無大礙,但是尚需精心調養百日。

李嗣業戎馬多年,所受的傷不計其數,根本就沒有把軍醫的話放在心頭。

轉眼之間,已經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了。這一年的春雨特別多,導致離鄴郡不遠的漳河水位暴漲。

魚朝恩見久攻不下,就想了一個點子:引漳水灌城。

河水滾滾而來,城中到處都是水,狼狽的叛軍隻好登上城樓和城中的高阜處躲避洪水。

然後,魚朝恩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壞了,水量不夠,淹不著敵人。洪水雖然衝刷了半日,但是並沒有對城池和人員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鄴郡還是在那裏矗立著,叛軍還是活蹦亂跳的。

等到洪水退卻以後,唐軍反倒發現了一個讓他們倍感氣餒的負麵效應:原來,經過大水的漫灌和衝刷,城外遍地都是濕滑的水泊沼澤,唐軍攻打城池反倒更加地不便利了,馬跑上去,馬倒,人跑上去,人倒。

當然了,好的消息也是有的。城中叛軍的糧食已經所剩無多了。一鬥米居然能賣到七萬錢,比陷入絕境時的睢陽的糧價都要高。又過了幾天,糧食都沒有了,人們開始吃老鼠。沒過幾天,老鼠都搬走了,城中的人們就開始吃麥稈。人還暫時可以忍受,但是還有馬呢。這幫叛軍小子還是比較有創造精神的,把馬拉下的糞淘幹淨,再拿去喂馬。馬也傻,不知道是自己的便便,甩開腮幫子就吃。寧死不降,這幫叛軍也是一夥兒值得敬重的人。安史之亂之所以能延續八年之久,或許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現在的安慶緒已經是惶惶不可終日了,唐軍日夜攻打,城中糧草斷絕,史思明又在魏州坐視不理,再這麼下去,就肯定玩完了。安慶緒趕忙召來眾將商議。討論了半天,大家覺得,為今之計,隻有去求史思明速速發兵相助了。

安慶緒很無奈,已經求過了,不管用啊。眾人都是低頭無語。想了很久,安慶緒狠了狠心,決定把玉璽交給史思明,隻要史思明肯來相救,皇位就是他的了。眾人一時也想不到什麼好辦法,隻好聽之任之。安慶緒親自修書一封,派安太清帶著玉璽到魏州去見史思明。

史思明接到安慶緒的信後,心中竊喜。不過,在表麵上,他卻是斷然拒絕稱帝,甚至提出要和安慶緒結為兄弟,共保大燕的江山。當然了,玉璽卻沒有還給安慶緒。安太清將消息還告安慶緒,安慶緒已經知道史思明的狼子野心,但是他肯來相救,這總歸是好的。

史思明擇日兵分三路向鄴郡而來。史思明雖然出了兵,但是並沒有靠近城下,隻是在離城五十裏的地方安營紮寨,並不與唐軍展開決戰。

不過,每天史思明都會派出輕騎向唐軍挑戰。唐軍隻要一出動,叛軍輕騎就迅速遠遁,唐軍打不著,隻好回營,他們前腳剛進軍營,叛軍輕騎就又來了,如此反複,把唐軍騷擾得是疲憊不堪。看來,這個史思明不僅會打仗會陰人,學習能力也是蠻強的,這種襲擾戰術明顯出自郭子儀的手筆嘛!現在的史思明就好比是《天龍八部》中的慕容複,正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呢。

不僅如此,史思明算準唐軍人數眾多,糧草供應必然不足,所以就派出十隊精兵,每隊由一百名騎兵組成,都打扮成唐軍的樣子,四出攔截唐軍的糧草。唐軍的運糧隊伍遠遠一看,原來是自家人馬,也就不加防備,結果等到了近前,人家突然發難,已經是來不及了。還沒過半個月,唐軍的糧草供應就有些不暢了。各節度使見久攻不下,糧草又成了問題,心中都有回老家的想法了。

魚朝恩見形勢不妙,便召集眾人商議,經過一番討論,最終決定,由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和李光弼四路人馬合擊史思明,其餘人馬繼續圍攻安慶緒。

三月六日,兩軍在滏水展開決戰,戰場上,刀光劍影,血肉橫飛,隻殺得是日月無光。

當時,李嗣業正在帳中養傷,聽到外麵金鼓大振,殺聲震天,一打聽,原來是兩軍決戰呢。李嗣業急了,打仗怎麼能不叫上我呢,“嗖”的一下就從床上蹦了起來。豈料,“瘡口崩裂,血流如注”。眾人趕緊把他抬到床上,李嗣業隻說了一句,我不行了,你們上去助陣吧,便溘然長逝了,享年五十七歲。

此時,史思明的叛軍已經占據了明顯的上風。右翼的魯炅與許叔冀漸漸地支撐不住了。史思明乃是百戰悍將,這種情形早已被他看在眼裏。史思明帶著主力向唐軍右翼猛撲過來。魯炅與許叔冀部當即潰散。眼看著,唐軍敗象已露。在這個關鍵時刻,郭子儀率軍趕來增援。原來,他見形勢不妙,也顧不上去請示魚朝恩了,帶著人馬就趕了過來。正因為他的及時趕到,唐軍才不至於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