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關係
中美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又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各國聯係交往的不斷發展,注定了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的好壞深刻影響著兩國的全局利益,也影響著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發展。
1.中美關係的簡要回顧
五十多年來,在國際舞台的大背景和兩國自身現實的影響下,中美關係起伏跌宕、陰晴變幻,走過了極不平常的道路,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2年,這是中美戰略對抗階段。在這一階段中,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和20世紀60年代美國卷入越南戰爭是中美兩國戰略對抗的標誌性事件。這期間,中國先是一邊倒向蘇聯社會主義陣營,抗擊美國,後對美蘇“兩麵出擊”;美國則對中國進行封鎖、包圍和直接幹涉。中美關係經曆了殘酷的“熱戰”和尖銳的“冷戰”,是全麵對抗的敵對關係。
第二個時期是1972年尼克鬆總統訪華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是中美戰略合作階段。這一階段中美關係的特點是:雙方出於各自國家利益和應對蘇聯擴張的戰略需要,終於走上了和平對話、求同存異的軌道。在這一階段中,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發表是雙邊關係發展進程中的標誌性文件。美國在完成同我國台灣斷交、廢約、撤軍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後,基本上遵守了三個公報的原則和精神,使中美關係保持正常、良性發展勢頭,中美雙方是戰略合作的準夥伴、朋友關係。
第三個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這是一個防範性的接觸階段。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美戰略合作的原有基礎逐漸失去,新的基礎尚未鞏固,美國對華采取“接觸與防範”的雙重戰略。這一時期中美關係風波不斷、曲折起伏,“六·四”事件後美國宣布對華“全麵製裁”,利用“銀河號事件”向中國無理挑釁,1995年,允許台灣李登輝訪美,1996年台海危機時派遣航空母艦向中國示威,阻撓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等等。美國通過“‘接觸戰略’保持美國和中國的正常聯係,推進美國的各種利益和目標”,同時針對中國崛起的“潛在威脅”,“加強對中國的防範”。這一時期的戰略尚不成熟穩固,既沒有明確內容和目標,前後也不連貫,屬過渡時期,其間中美雙方敵對關係強於朋友關係。
第四個時期是1997年至今,這是中美關係重建階段。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中美兩國元首互訪,雙方決心“致力於建立麵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可是,1999年5月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嚴重破壞了中美關係的正常發展。2000年中美之間繼中國加入WTO與美國完成雙邊貿易談判以後,美國眾參兩院又分別於5月和9月通過了對華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議案。然而,新當選的小布什政府又把中國作為美國“戰略競爭對手”來定位,並發生了中美軍機在中國南海上空相撞事件和美國大規模售台武器。從2001年“9·11”事件開始,布什總統重新調整對華政策、重新定位對華關係,對華政策基調的積極麵增加。這一時期,盡管雙方表達了“致力於建立麵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良好願望,但其關係更準確地說是一種有限合作性的競爭對手關係。
幾十年來,中美之間既有對抗也有緩和,既有合作也有競爭,經受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中美關係克服了各種困難和障礙,在驚濤駭浪中向前發展。中美兩國之間的矛盾與分歧,是美國遏製中國的根本原因,但共同戰略利益的存在,又是兩國開展合作的基礎。美國對華是遏製還是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當今世界,在一超(美國)多強(俄羅斯、歐盟、日本、中國等)並存競爭的現實背景下,政治多極化態勢與經濟全球化趨勢共同發展,以美國為首的霸權主義繼續作用於國際舞台,借重合作與牽製防範共同構成了大國間的相互關係。中美兩國之間雖然存在著不少的矛盾和分歧,但同時也存在著廣泛的共同利益。正是這種共同利益架設了一座聯係太平洋兩岸兩個大國關係的橋梁,構成了兩國戰略關係的基礎。擴大和鞏固共同利益,減少矛盾對抗,加強對話合作,進行夥伴式積極的競爭,是構築和發展中美戰略關係的有效途徑。
2.中美關係的現狀
影響中美之間關係的關鍵不是朝鮮半島,也不是台灣問題,而是經濟。回顧2010年,包括朝鮮半島、伊朗核危機、氣候變化等問題,中國並沒有與美國同聲共氣。此外,美中貿易的逆差不減反增,人民幣彙率也遲遲難以起飛。在美國經濟複蘇緩慢、國會選舉競爭激烈的背景下,白宮和國務院修正了對華政策。從穀歌風波到貿易戰開打,乃至希拉裏挑戰中國南海核心利益,奧巴馬高調宣稱“美國回到亞洲”,美中關係突然緊張起來。一時間,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上島嶼主權爭端、中日圍繞釣魚島船長被扣的風波以及朝鮮半島的天安艦沉船、延坪島炮擊事件,中國跟鄰國的矛盾好像一日間突然激化。而美國則總是在這些衝突中扮演著幕後的角色。所以,美國依然是中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如何搞好中美關係,仍然是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這一點不能忽視。
(1)中美關係已經遠遠超出了雙邊關係。中美關係是21世紀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中有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全球的經濟以及安全內容,比如應對自然災害、氣候變化、能源安全、流行性疾病、反恐、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金融危機等,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中美兩國的合作,而這些合作有利於中美關係長期穩定。
(2)中美關係越來越機製化。在布什總統任期之內,中美兩國領導人互相會晤20次,互通電話20次,互致書信40次,這種頻率是以前所沒有的。兩國領導在不同的場合會晤時,就各地區、全球和雙邊關係的問題都坦率地交換了意見。自2008年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以來,中美關係實現了平穩過渡。2009年,中美建交30周年,兩國高層互訪更加頻繁,成果顯著。
(3)中美兩國經濟上的高度相互依賴。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很迅猛,年均增長28.5%,我國對美國的貿易也在迅猛增長。現在中美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具有戰略意義,而且這種依賴還在不斷加深,它已經成為中美兩國之間非常強勁有力的紐帶。
(4)美國對台政策依然如故。美國反對任何單方麵改變台灣海峽的現狀,美國對待台灣,一是保護美國在台經貿利益,二是利用台灣“戰略價值”牽製大陸。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最符合美國的利益,奧巴馬政府將繼續予以關注。繼續提升美台關係的層級、加強美台經貿關係,是美國平衡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方式。
(5)中美兩國民間交流不斷擴展。中美建交以後,兩國民間外交繼續發展,可以說中國和美國民間各個層麵、各個方麵的交往,比如商務、貿易、經濟、文化、教育、體育、人員、旅遊等大大地多於中國與任何別的國家的交往。這樣一種民間的交往甚至在中美政治關係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中斷,而且它實際上也在不同的時候幫助兩國政府走出困難的局麵。
中美雙方在對話中認為,互利共贏、密不可分的中美經濟關係不僅推動了兩國經濟的發展、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福祉,也對世界經濟的強勁、平衡和可持續增長產生了積極影響。雙方將繼續利用經濟對話這一平台,為實現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麵的中美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
3.努力開創中美關係新局麵
國家主席胡錦濤2011年1月19日在白宮同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會談。兩國元首一致同意,順應時代潮流,致力於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兩國元首全麵規劃了發展今後一個時期中美關係的重點方向和深化雙方合作重點領域,達成重要共識,取得豐富成果。就中美關係,胡錦濤提出五點建議。
第一,發展求同存異、平等互信的政治關係。中美兩國尊重對方主權、領土完整和發展利益,中美關係就不會偏離正常航道。
第二,深化全麵合作、互利雙贏的經濟關係。中方願同美方開展全麵經濟合作,共同倡導自由貿易和反對保護主義,推動兩國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第三,開展共同應對挑戰的全球夥伴合作。中美兩國應共同推進金融和經貿領域的國際機製改革,在處理朝鮮半島局勢、伊朗核等地區熱點問題和應對氣候變化、恐怖主義、跨國犯罪、傳染性疾病、嚴重自然災害等全球性挑戰中加強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第四,推進人民廣泛參與的中美友好事業。雙方應該鼓勵兩國政府有關部門和民間組織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加深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對中美關係重要性的認識。
第五,建立深入溝通、坦誠對話的高層交往模式。兩國元首繼續通過會晤、通話、通信等方式保持密切聯係。要繼續創新形式,及時就雙邊關係和重大敏感問題進行溝通,以加深了解、擴大共識。
當前,中美關係正處於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正如中國領導人多次指出的,無論國際形勢和美國內政局如何變化,我國同美方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的基本方針不會改變。我國願同美國新一屆政府一道努力,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基礎上,不斷開創中美關係的新局麵。
牢牢把握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大方向。中美加強合作事關兩國人民福祉,事關世界各國人民根本利益,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發展兩國關係的唯一正確選擇。中美應努力擴大兩國關係中的積極麵,減少消極因素,不斷推進建設性合作。
保持和加強高層交往,堅持不懈地增進戰略互信。兩國領導人繼續通過訪問、會晤、通信和通話等多種方式就重大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對推動兩國關係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兩國應深化戰略經濟對話和戰略對話等重要機製,進一步創新交流溝通平台,提升互信水平。
推進兩國在應對重大全球性挑戰上的磋商與協調。中美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保持密切溝通與合作是兩國建設性合作關係的應有之義。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已從局部發展到全球,由虛擬經濟擴散到實體經濟。中方願進一步與美方及其他有關各方加強協作,與國際社會一道落實20國集團領導人在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上達成的共識,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國際金融市場,減輕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衝擊,繼續為穩定世界經濟發揮建設性作用。
進一步拓展各領域合作,創造兩國關係新亮點。雙方應以發展的眼光擴大在經貿、執法、科教文衛等雙邊領域的交流合作,以開放的思維深化在國際和地區問題及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的磋商協調。
妥善處理分歧和敏感問題,排除不必要的幹擾。改善與發展兩岸關係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聲,也符合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美方應切實履行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反對“台獨”、反對台灣加入僅限主權國家參與的國際組織的承諾,妥善處理台灣問題,與中方一道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和中美關係大局。在涉藏、人權、宗教等問題上,美方同樣應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停止幹涉別國內政的做法。
加強兩國民間交往,夯實中美關係的社會基礎。雙方既要深化行政部門的溝通,也要擴大我國人大常委會和美國議會之間的交流;既要推進工商企業界交往,也要加強學術媒體互動;既要鞏固國家層麵的合作,也要積極引導地方間友好往來。雙方特別要積極促進兩國青年相互溝通與交流,將中美友誼進一步紮根於兩國青年心中,為中美友好培育生力軍。
二、中日關係
(一)中日關係的曆史發展
以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簽署《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為標誌,中日建交標誌著中日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26年來,中日兩國之間盡管也出現過摩擦與衝突,但從總體上看,兩國關係的演進是以友好與合作為主的。
20世紀70年代,中日關係的主流是友好與合作,期間出現了影響中日關係的三件大事。第一件是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當時簽署的《中日聯合聲明》通過規定有關“台灣問題”和“曆史問題”的諸原則,為中日關係恢複正常化奠定了政治基礎。第二件是1978年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該條約中,兩國在雙邊及地區與安全方麵達成了共識,使中日和平友好關係的內涵得到深化。第三件是日本政府決定向中國提供日元貸款,該決定為中日關係以政府間經濟合作為核心全麵發展開辟了嶄新的局麵。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日關係的特點是友好與摩擦並存。友好主要表現在:1982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中國總理訪問日本,提出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長期穩定”地發展中日關係;1987年9月,日本眾參兩院通過《進一步增進日中友好關係的決議案》。但是,20世紀80年代中日之間的摩擦主要有兩次:第一次是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審定中小學教科書時,把“侵略”改成“進入”,中國政府曾對此提出強烈抗議;第二次是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及其閣僚正式參拜靖國神社,這是日本戰後40年來第一位現職首相以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激起了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的強烈不滿。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之間的摩擦與衝突有所增多,但兩國政府為了兩國的長遠利益,本著向前看的精神,多次表示重視發展中日關係。如1992年4月江澤民總書記訪日時,日本首相宮澤喜一表示,日中關係與日美關係並列,是日本最重要的兩國間關係;1995年5月,日本首相村山富市訪華時表示,要把戰後50周年作為日中關係的新的出發點,構築麵向未來、對世界做出貢獻的日中關係;同年9月,在“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紀念大會”上,江澤民主席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使中日關係長期、穩定、健康發展,一要以史為鑒,二要著眼未來。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日間的摩擦有所增多,日方的挑釁行為有逐步升級的趨勢。除了極少數議員和閣僚繼續歪曲曆史、否認侵略外,日本政府還以中國進行核武器試驗為由凍結對華日元貸款,並縱容少數右翼分子在台灣問題和釣魚島問題上向中國挑釁。1996年,日本自民黨還把“實現首相和閣僚正式參拜靖國神社”和“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寫入該黨眾議院選舉公約。日方的這一係列做法,引起了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及亞洲各國人民的強烈不滿。
(二)中日關係的新階段
2006年9月小泉下台後,中日關係逐步打破政治僵局,兩國領導人接連進行“破冰”“融冰”“迎春”和“暖春”之旅,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並全麵推進戰屢互惠關係,兩國關係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2006年,安倍晉三當選日本第90任首相,日本告別了“小泉政治”時代,迎來“安倍新政”時期。為改善下全政府給日本造成的困境,安倍積極改進日本與中國的關係。
2006年10月8日至9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兩國發表量和新聞公報,雙方同意努力構建基於共同戰屢利益的互惠關係。安倍首相的中國之行被譽為打開局麵的“破冰之旅”,給中日關係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轉機。安倍訪華的最大成果,是中日雙方同意建立兩國關係的基本框架,即“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
2007年4月,溫家寶總理對日本進行了正式訪問,雙方發表了《中日聯合新聞公報》,表示共同遵守中日關係的三個正式文件,決心正視曆史,麵向未來,共同開創兩國關係的美好未來。雙方就構築“基於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係”達成共識。此行被稱為“融冰之旅”,進一步加深了雙方的了解,推動了中日關係的發展。
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福田康夫首相應邀到中國進行了被稱為“迎春之旅”的訪問。胡錦濤主席與他進行了會談,雙方就構築和發展中日兩國戰屢互惠關係達成廣泛共識。
2008年5月,胡錦濤主席對日本進行了被稱為“暖春之旅”的國事訪問,受到日本各界的歡迎。訪問期間,中日雙方領導人就全麵推進戰略互惠關係達成共識,發表了《中日關於全麵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這份文件確定了兩國關係長遠發展的指導原則,規劃了兩國關係的未來發展,被稱為中日之間第四份重要政治文件。
2010年5月30日,溫家寶總理對日本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訪問,再次強調中國經濟發展對日本有利,中日關係是互惠關係,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造成威脅,而且兩國都應該為東南亞的經濟發展與和平穩定作出積極的貢獻。
溫家寶總理此次訪問受到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接待,促進了中日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國際輿論普遍對此訪問予以積極評價。訪問達到了預期目的,是一次成功的訪問,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
1.增強政治互信,推動雙邊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溫家寶總理從政治、經濟、安全、文化及地區和國際事務五個方麵深入闡述了構建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內涵,指出發展中日關係的關鍵在於堅持中日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和精神。中日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對兩國有利,對世界有利。中日應成為互利雙贏和共同發展的夥伴、攜手振興亞洲未來的夥伴、共同致力於世界和平穩定發展的夥伴。他強調,雙方要從戰略的高度和長遠的角度把握兩國關係的方向,增進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加強防務安全對話與交流,促進人文交流,希望日方妥善處理曆史問題和台灣問題等重大、敏感問題。
日方表示,溫家寶總理此訪推動兩國關係邁出了新步伐。雙方要建立相互信賴的關係,保持兩國領導人和各界人士互訪,繼續使推動兩國關係發展的政治、經濟兩個輪子強有力運轉,把日中關係提高到新的層次。日方將以認真的態度對待曆史,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台灣問題上,將繼續遵循日中三個政治文件所確立的原則和精神,不支持“台獨”。關於中日東海劃界等問題,溫家寶總理強調,“萬事開頭難”,雙方要通過理智的對話協商解決。雙方同意堅持使東海成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根據互惠原則進行共同開發,加快磋商進程。
溫家寶總理此訪傳遞出一個明確信息:發展中日友好合作關係,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溫家寶總理在日本國會演講時引用日本的諺語“盡管風在呼嘯,山卻不會移動”,引喻中日關係經曆過風雨和曲折,但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的根基不會動搖。
2.互利共贏,促進經貿合作深入發展
訪日期間,溫家寶總理與日方共同啟動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機製,具有曆史意義,標誌著中日經濟合作機製提升到更高層次,對提高兩國經濟合作水平,拓展兩國經濟合作領域將發揮積極作用。雙方將利用對話機製交流兩國經濟發展戰略和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跨部門經濟合作,加強在重大地區及國際經濟問題上的政策溝通。雙方舉行了首次部長級能源政策對話,並簽署了能源、環保等7個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