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NO.130圓滿交付的責任(2 / 2)

盧玲聽著,壞笑著讓他複述內容,惹得他撇嘴,另外幾個笑。

盧玲和“表弟”共同引導,將話題由閑聊引向學習再引向人際關係。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要接受別人和你不同。如果你因為這個排斥甚至傷害他,是很過分的。”盧玲收起剛才打鬧的輕鬆,嚴肅地表達著。“我記得我之前說過這些話。”見有人要說話,搶白道:“專心嚼你的東西,這句話不允許反駁!就算你們討厭他,也沒有以自己的立場懲罰他的資格,因為他什麼都沒做錯。聽見了嗎?我再加一句,如果其他同學因為你們笑話別人的行為欺負你們,你們也接受嗎?”

有孩子遲疑一下,搖頭;有孩子說:“接受,反正也不可能。”

“那好啊,我從現在開始欺負你,剩下的東西你別吃了,看著吧。”

男孩“哼”了一聲,搶了塊披薩過來,看樣子還沒把話當回事。

盧玲幹脆給他們列舉更嚴重的行為——校園欺淩及被處罰的案例。

幾個人精滿嘴狡辯,“我們又沒夠年齡。”“我們就是笑他而已。”

“哦,是嗎,你們和他沒有任何肢體衝突?再狡辯?”

“他過來搶的。”

“怎麼,你搶人家東西看不見錯的是自己嗎?習以為常了是嗎?”盧玲生氣了,和“表弟”聯合“欺負”起他來。

他們把他手裏的東西搶走,還把他按在角落什麼吃的都不給,他生氣地掙紮想走也不讓,過程中還差點打翻一杯飲料。其他幾個一看也加入了,幾個人稍微極端地針對他一人,氣氛一度由玩笑變得不愉快。

最後盧玲讓放開他,“懂了嗎,被人欺負是什麼感覺?你們不當回事的嘲笑、欺負給別人造成多大傷害,感受到了嗎?還把我說的話當成笑話嗎?”盧玲怒完,語氣緩和了些,“所以有時候換角度想想,該不該那麼做。行了,吃飯。”

盧玲活躍氣氛和他們開心地吃完後半段。第二天再讓他們家長若無其事地問:“昨天盧老師找你們都說什麼了?”再以家長的反饋來判斷談話的效果。

不過溝通並沒有那麼容易,想讓孩子改變“看不慣就傷害”的思維方式與行動,也讓家長明白她不斷找他們溝通的苦心,盧玲和“表弟”連續努力了一個月。

他們慢慢說服孩子們,讓他們對實則與自己無關的“看不慣”,變成視而不見,而非主動傷害。而為什麼包容與自己不同又對自己毫無惡意的人,也許他們一生才能明白,也許他們一生都不明白。

世界上那麼多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很多與“異類”相識的機會。他們的個性和行為如果沒有直接傷害到自己,那麼就算與自己無關,既然無關又有什麼資格對人家評頭論足?

盧玲也在反省年少時對某些與自己無關的人的挖苦,雖然背後吐槽沒有主動傷害,還是做不到平常心,還是做不到包容。

而對於這幾個孩子,盧玲不期待他們握手言和、勾肩搭背地稱兄道弟,以那男孩的性子幾乎沒可能和其他男生一起在運動場上揮汗如雨。可是纖細敏感的他能看到很多微小的東西,可能看到別人需要幫助時,他會第一個走過去。所以減少傷害讓他快樂長大就是盧玲對他所有的期待。

在這種期待中,她在主動關注和幫助他,盡量減少對他心理上的消極影響,這是她還能顧及時做的最有意義的事。

盧玲閑下來時會主動找他說話,男孩握住手機時還挺愛說話的。盧玲說即使不教他了,也歡迎他在休息時間找她聊天、分享煩惱。

盧玲期待新學期開始,祈盼他有美好的初高中生活......

從未來幾年的觀察計劃,變成一個多月解決問題,盧玲心中的重擔終於卸下。她在回s城前在班級群裏詢問了同學們假期目標的完成情況,堅持人數由最初的兩個變成五個,學霸課代表說她除此以外還多背了些知識點。

盧玲將對這五個孩子的獎勵交給關係好的同事,開學後,他們每人會得到一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希望他們認真看,懂得有人生活得比他們艱難太多,也懂得困難和堅持對成功的意義。

盧玲請“表弟”吃了頓飯,感謝他的幫助,才和他一起回s城。

盧玲期待,她將禮物交到鍾之意手上時他會錯愕,在對他說出自己可以陪在他身邊時他會狂喜。

在她想飛遠時他隨她飛,在他被束縛時她走向他。他們的感情既是妥協,也是把有對方的部分看得最重。

至此,她覺得人生有了圓滿的結局。